•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 | 《垃圾之战:废弃物的绿色治理、科技争议与环保行动》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2-08-03 17:11   浏览量 6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呈现一幅关于一个城市垃圾治理的图景。这幅图循着两条线索绘制。一方面,这是关于垃圾的故事,研究试图再理解垃圾,即回答社会行动、技术设施、治理方案、生活实践如何重新塑造和界定作为“社会之物”的垃圾。另一方面,这是关于一个城市环境治理的故事。透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本书试图以垃圾为棱镜折射当代中国复杂的环境与社会现象,尤其是物质、环境、治理、行动之间的动态关系。



垃圾之战:

废弃物的绿色治理、科技争议与环保行动

ISBN:978-7-5201-9949-0

张劼颖 著

2022年7月出版


目录/contents

  //  

导言

消费社会与垃圾污染

废弃物处理的科技争议

环保组织参与废弃物治理

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大都会发现“地方”


作者简介

张劼颖,女,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与产业社会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兼任中国科技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作品《废品生活》先后在香港、内地出版并再版,获得“深港书评年度十大好书”等奖项和赞誉。著有《垃圾之战:废弃物的绿色治理、科技争议与环保行动》。



内容摘要


2012年夏天,我带着对两件事的好奇心来到A市。第一,环保。我听说这里有着极富生命力的环保活动,而随着社会组织开放注册、政府鼓励环保的民间参与,环保组织日益活跃。我想要一探究竟,这些致力于改善环境的社会活动是如何展开的。第二,垃圾,这个令人厌恶的、消费社会的副产品,现代城市生活的“排泄物”。过去数年,我曾经在城郊跟踪调查拾荒者,看废品经济的运作与实践。当时,尚未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想象垃圾。或者说,并未天然地将垃圾问题视为环保问题。随着对垃圾的观察,一些现象开始令我困惑和隐隐不安,例如,无限丰盛的消费带来了每天丢弃的大量垃圾,这些垃圾去哪里了?而当时,在A市,一场由垃圾引发的环境运动正在发生。这事件令我迫不及待地想尽快打包行李、奔赴田野。

在A市,两个兴趣点很快合而为一。垃圾成为A市环境治理的一大焦点。一方面,是将废弃物纳入城市卫生和市政管理,致力于解决好垃圾问题的当地政府。在这一目标下,处理设施、技术升级更替,垃圾分类也提上议程。另一方面,是将垃圾视为重要议题的环保组织,跃跃欲试,想要消减垃圾及其处理设施带来的环境污染,提升居民对于垃圾的环保意识,推动更为环境友善的垃圾治理方案。以往不为人所注意的废弃物,在当地成为诸多争议的焦点。

对于废弃物制造与治理的来龙去脉稍加探究,就知道这并不意外。随着消费社会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国早已成为全世界垃圾产量第一的国家。我国城乡都面临着垃圾处理的迫切需求,更不用说像A市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一方面,每天产生的城市固体废弃物源源不断,产量不断攀升;另一方面,现有的垃圾处理设施能力不足,跟不上垃圾增长的速度,垃圾围城,造成污染。一套行之有效的垃圾治理办法,正是A市目前急需的。

卫生填埋曾经是中国采取的主要垃圾处理方式。然而,随着城市的高速扩张,想要在城市周边找到用于建设填埋场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把目光投向另一项技术——垃圾焚烧,计划将其作为未来垃圾处理的主流技术。A市和其他几个大城市,成为最早兴建垃圾焚烧项目的地方。2006年,A市的第一座垃圾焚烧厂开始运行。在A市的计划中,将陆续建造7座垃圾焚烧厂,以处理全市的所有垃圾。这些焚烧厂分布在A市的四周远郊地区。

第一资源热力电厂,包括两个焚化炉,即A市当时已在运行的一座焚烧厂。

垃圾焚烧技术,就是用焚烧的方式来消除垃圾。通过高温的锅炉燃烧,把垃圾转化为灰烬、烟气和热量,辅以对于排放物的无害化处理。垃圾焚烧本身不是新技术。在焚烧厂作为市政公共设施之前,就有垃圾就地露天焚烧的做法。不过,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这种新兴科技可以把燃烧垃圾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力,再把电力输送到国家的电网。作为一种从废物到能源的技术,焚烧技术不仅能够快速、高效地处理垃圾,还能够产生电能,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国家计划把垃圾焚烧作为未来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垃圾焚烧项目意图良好,但是居民担心垃圾焚烧厂带来的污染,垃圾处理场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环境,还可能带来长久的健康隐患。居民们担心焚烧厂排放的烟气当中的有毒害物质可能致癌,还可能导致一些慢性的病变。

要如何理解并书写这矛盾重重又激动人心,孕育着新现象、新实践、新观念的A市垃圾治理图景,是本书面临的一个难题。以往的社会科学研究较少关注垃圾问题,或者说,尚未将垃圾纳入社会问题的范畴而加以研究。垃圾当然既是环境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或者不妨大胆断言,环境问题本身就是社会问题。因此,在本研究中,我尝试将“垃圾的污染与治理”这一生态环境的课题,作为社会问题加以理解,并将与之相关的现象作为社会事实进行剖析,书写一部关于环境治理的民族志。

这幅垃圾治理的图景异常丰富,其中充满着多元的、相互竞争着的行动、观念、话语、知识、技术。如果简单地遵循既有范式,对于作为物的垃圾本身视而不见,忽略技术等相关社会事实,只关心人——例如分析政府治理的逻辑和行动,或描绘环境抗争的组织和策略等——那么只是为既有的框架增添了新的案例和注脚,不能令人满足。因此,本书还尝试对垃圾本身,即垃圾的物质性(materiality)做出理解。换句话说,通过书写一个城市的垃圾治理的故事,尝试再理解垃圾是什么,它如何与人类行动者共同编织了如此丰富的社会事实。基于物质性的视角,这不再只是关于人类并且只关于人类的老套故事,还包括对于物质、设施、技术,以及相关的话语、知识的观照。 


节选自本书导言

内容有删减



策划:hy

编辑:hy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Jilbert Ebrahimi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