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 | 《中国社会心理学文选1919~2019》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2-11-24 09:26   浏览量 142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主要收录了1919-1949年的包括心理学家陈大齐、张耀翔、章益、高觉敷教授,社会学家潘光旦、胡鉴民、朱亦松、孙本文以及人类学家胡先晋等的9篇论文;第二编收录了港台地区社会心理学家如杨国枢、金耀基等学者的9篇论文;第三编收录了我国社会心理学重建后最初20年的9篇论文;第四编收录了我国社会心理学重建后第二个20年的9篇学术论文。本书呈现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心理学缓慢而顽强的生命历程,是这一学科在中国萌生、发展、挫折和复兴的全程历史观照。

周晓虹 · 社会心理学系列

中国社会心理学文选1919~2019


周晓虹 主编

ISBN:978-7-5228-0403-3

2022年11月出版


系列简介

周晓虹 · 社会心理学系列


现代社会心理学

——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

周晓虹 著

现代社会心理学史

——一门学科的先前努力与晚近发展

周晓虹 著

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门学科的多元解释路径与当代状况

周晓虹 主编

西方社会心理学文选

周晓虹 主编

中国社会心理学文选1919~2019

周晓虹 主编


主编简介

周晓虹,1957年生于杭州。2001年起曾先后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先后出版《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研究》《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等著译作30余部,其中《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20年由英国罗特里奇出版公司分上下卷出版。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历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宝钢教师奖特等奖,2009年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2015年入选“江苏社科名家”。


目录/contents

第一编
民族心理学之意义(1919)

陈大齐

民意测验(1923)

张耀翔

小青之分析(1927)

潘光旦

社会心理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1929)

章益

涂尔干氏的社会心理学说(1932)

胡鉴民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个途径(1935)

朱亦松

社会心理学的问题与对象(1943)

高觉敷

中国人的脸面观(1944)

胡先晋

社会心理学之近今趋势(1944)

孙本文


第二编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1982)

杨国枢

“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1988)

金耀基

由中国“社会心理学”迈向“中国社会心理学”
——试图澄清有关“本土化”的几个误解(1991)

杨中芳

影响成就动机的家庭社会化因素之探讨(1991)

余安邦

中国人的慈善观念(1993)

朱瑞玲

人缘:中国人舞台生活的秩序(1996)

余德慧 陈斐卿

儒家关系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方法论基础(2001)

黄光国

台湾地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2004)

瞿海源

谈如何建构一个好的本土心理学理论(2011)

叶光辉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展望
——庆贺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的成立(1982)

吴江霖

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总体框架(1986)

沙莲香

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微观性(1989)

马广海

论濡化(1990)

陈元晖

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1993)

张建新 彭迈克

正直与圆滑:国人在做人问题上的冲突
——汉语谚语的社会心理研究(1995)

李庆善

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1999)

彭泗清

“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1999)

杨宜音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1999)

翟学伟


第四编
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2001)

方文

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2002)

李伟民 梁玉成

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
——以天津、波士顿两地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为例(2005)

乐国安 陈浩 张彦彦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深层文化分析(2008)

王登峰

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2009)

金盛华 郑建君 辛志勇

文化反哺与器物文明的代际传承(2011)

周晓虹

被放逐的心理——从疾病分类体系的演进看躯体化(2013)

汪新建 王丽娜

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2014)

王俊秀

“大家在一起”:上海广场舞群体的“亚文化”实践
——表意、拼贴与同构(2018)

周怡


后记



内容摘要


后记


早在2004年,当我主持的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之际,我就有意将1990年代已经出版的、由我撰写或主编的四部社会心理学著作《现代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史》、《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和《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重新修订出版,同时增加一本《中国社会心理学文选1919~2019》。此后,由于撰写《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及其他著述,加之俗务缠身,只重新编出一部《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其他工作便无可奈何地拖了下来。


2019年3月15日,就像我在本书及“社会心理学系列”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我与社会学界的十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共赴贵阳,在贵州民族大学和贵阳孔学堂的支持下,为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四十周年,举办了一场题为“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的研讨会。因为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学缘相近,中国社会心理学的重建又步步紧随中国社会学的重建,我开始感到完成上述设想的紧迫性,真正称得上是“时不我待”。于是,便开始筹划改写或改编上述1990年代出版的四部著述,并着手选编这部《中国社会心理学文选1919~2019》(以下简称《文选》)。


晚有晚的好处,拖有拖的意外。最早想编一部《中国社会心理学文选》时,只是想将1981年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大陆重建以来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收录成册,以反映这一学科在中国大陆的重建历程。结果,拖至去年再来完成这一设想时,便自然想到1919年那场后来影响到中国当代历史的五四运动及此前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社会心理学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被引进中国这一文明古国的,所以我借吉登斯的语言称其为现代性的后果之一),而2019年正值五四运动100周年。于是,这一“巧遇”的时点便将论文收录的时限扩展至1919~2019年的整整100年,成了社会心理学在中国萌生、发展、挫折和复兴的全程历时观照。


最终定稿的这部《文选》,分为四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收录了1919~1949年30年间的9篇论文。这庶几可以视为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最初登场及亮相。自1919年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陈大齐的《民族心理学之意义》始,至1944年中央大学社会学教授孙本文的《社会心理学之近今趋势》终,这一板块共计收录了包括心理学家陈大齐、张耀翔、章益、高觉敷教授,社会学家潘光旦、胡鉴民、朱亦松、孙本文教授,以及人类学家胡先晋博士的9篇论文。虽说或因编者查找不细,或因有些学者虽有社会心理学著作但无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心理学论文,我们难免遗漏了诸多前辈之贡献,但总体上大致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状况。


《文选》的第二个板块收录了台港地区社会心理学家的9篇论文。虽说1951年暨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成立的第二年,即由郑发育教授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程,从时间上正好接续了在此后不久即被取缔的大陆社会心理学,1963年由杨国枢、李本华、余金芳三人合撰的有关台湾大学生对25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距离”研究的论文也得以发表,但因为真正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主要出现在1980年代由杨国枢、李亦园、文崇一及金耀基等教授推动“社会科学中国化”运动之后,所以这一板块自1982年杨国枢教授的《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始,至2011年杨国枢的弟子叶光辉教授的《谈如何建构一个好的本土心理学理论》终,其间还包括了金耀基、杨中芳、余安邦、朱瑞玲、余德慧与陈斐卿、黄光国、瞿海源等另外八位教授的7篇论文。细读9篇大作能够发现,一直到今天,如瞿海源教授所言,台湾地区的社会心理学始终受惠于两位旗帜性人物——杨国枢和黄光国教授,他们及主要由他们培养的诸多社会心理学博士或硕士,不仅拓展了台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而且在1990年代对成长中的大陆社会心理学给予了最为有力的帮助与支持。


接下来,《文选》的第三个板块,收录了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重建后的第一个20年的9篇学术论文。从1982年吴江霖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展望》始,至1999年翟学伟教授的《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终,其间还包括了沙莲香、马广海、陈元晖、张建新与彭迈克、李庆善、彭泗清、杨宜音八位教授的7篇学术论文。吴江霖教授的论文系在1982年4月22~2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社会心理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长篇讲演修改而成,在那次会议上陈元晖教授当选为会长、吴江霖出任常务副会长,在他们手上开启了中国社会心理学重建后的最初时光;接着,当时刚刚留学日本归来的沙莲香教授198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大作,则引起了包括钱学森教授在内的广泛关注;而李庆善教授则在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陆学艺的支持下,不仅直接促成了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叶启政、朱瑞玲诸教授的大陆之行,而且在神农架等地开启了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最初的“本土化”讨论。


最后,《文选》的第四个板块,收录了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重建后的第二个20年的9篇学术论文。从2001年方文教授的《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始,至2018年周怡教授的《“大家在一起”:上海广场舞群体的“亚文化”实践》终,其间还包括了李伟民与梁玉成、乐国安(及学生陈浩、张彦彦)、王登峰、金盛华(及学生郑建君、辛志勇)、周晓虹、汪新建(及学生王丽娜)、王俊秀等八位教授及学生的7篇学术论文。尽管我们无意于建立一个40年间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的论文排行榜,但这一板块的9篇论文和上一板块的9篇论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重建后的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在40年间的成就与进步。

当然,因为《文选》的篇幅所限,我不但将四个板块的论文数量都限定在9篇(在中国文化中,九是阳数的极限,以九为限可以表达“多”和“不能再多”两层含义),而且只能舍弃近年来正渐露头角的那些年轻学者的作品。在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等诸多机构,近年来都在涌现越来越多的青年社会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理论扎实、假设新颖、文采斐然、论证精到,引起了学界内外的普遍关注。但是,如果说入选的论文作者,除少数学人因时代之变或社会之故未能在青年开始或晚年继续他们心仪的研究,绝大多数人都毕生以社会心理学为志业,皓首穷经、心无旁骛;那么和他们相比,后来者唯一缺少的就是时间的磨砺,而唯有经过这种磨砺他们才可能取得超越前辈的学术成就。我希望,再过20年,不论是我还是其他人,有机会再接下去编撰中国社会心理学在第三个20年中的代表性作品,以昭示这一学科在中国人才迭代辈出的景观。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本《文选》所选论文前后绵延100年的时段,其中作者又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而这些地区因历史之故在中英文的使用或表述上亦有不同,因此,为尊重原作者起见,本文除对个别明显的错讹加以改正外,都保留了文章的原貌。敬请读者在阅读时自己留心,并在此致以歉意。


最后,我要感谢所选论文的作者——除了几位已故社会心理学家外,那些健在的学者们现在大多依旧活跃在研究岗位上——感谢他们慨然应允将大作收录《文选》之中,其中有许多人曾在过往的学术生涯中给予我教导与帮助;我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张震宇、陈程,以及董方杰和邓淑睿,他们帮我将收录论文的PDF版转为word文档,包括将一些实在难以辨别或转录的文档一个字、一个字打印出来并予以校对;我也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谢寿光社长、童根兴副总编辑,多年以来他们给予了编者诚挚的帮助和有益的支持,尤其倾情于推动“社会心理学系列”和《中国研究》集刊的出版。没有读者的期待、编者的努力,就不会有作者最初的动力和最终的喜悦。


周晓虹

2020年5月20日于

南京紫金山东麓寓所

(节选自本书后记)


策划:lzh

编辑:lzh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sweetlouise on pixabay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