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集刊 | 《魁阁学刊(2022年第1辑/总第6辑)》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3-03-01 16:25   浏览量 431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内容简介

《魁阁》是云南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系创办的学术集刊。本书是第6期,以“面向数字社会:中国青年社会学者的回应”为主题,所选文章均是围绕数字时代下的数字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如“剧本杀”社群景观、青年网络直播消费现象、吃播、数字化手段下的鸟类保护、字幕组的合作性生产、土味视频的生产与消费等,为我们了解数字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

魁阁学刊

(2022年第1辑/总第6辑)


谢寿光 关凯 主编;

马雪峰 执行主编

ISBN:978-7-5228-1129-1

2022年11月出版


往期回顾

集刊 | 《魁阁》(2021年第2期/总第5期)

集刊 | 《魁阁》(2021年第1期/总第4期)

集刊 | 《魁阁》(2020年第1期/总第3期)

集刊 | 从魁阁精神到《魁阁》学术

本刊文章

王誉梓:空间叙事与网络圈层化:Z世代“剧本杀”社群景观及其构建逻辑


主编简介

谢寿光,笔名谢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原社长,现任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担任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学科组评审专家。


关凯,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族群政治、民族区域自治、政治人类学、民族社会学。


马雪峰,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云南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民族社会学、宗教社会学。


目录/contents

卷首语

马雪峰

空间叙事与网络圈层化:Z世代“剧本杀”社群景观及其构建逻辑

王誉梓 邓雅梦

《空间叙事与网络圈层化:Z世代“剧本杀”社群景观及其构建逻辑》评审意见

游天龙

青年网络直播消费:一个科技、消费与社会交织的分析视角

陈昱 方芗

《青年网络直播消费:一个科技、消费与社会交织的分析视角》评审意见

张翼

吃播:对一种自我损害式劳动的初探与析解

——以三位女性吃播的发展历程为例

周璇

《吃播:对一种自我损害式劳动的初探与析解》评审意见

李春玲

看见动物:数字社会中动物与人类的共生

——以对大清河盐场鸟类救助站护鸟人的民族志考察为参照

王海亮

《看见动物:数字社会中动物与人类的共生》评审意见

周飞舟

基于公地的同侪生产:字幕组合作性生产的动力及其机制

戴楚娴 宋培琳 陈世丽 陈佳莹

《基于公地的同侪生产:字幕组合作性生产的动力及其机制》评审意见

刘世定

回到高效:数字时代的“科层制”

——外卖骑手组织研究

曹栩豪 陈丽 夏璐 席德璐

《回到高效:数字时代的“科层制”》评审意见

刘世定

前沿者的后知觉:数字时代青年基层劳动者的成长困境

陈曦 蔡祥雯

《前沿者的后知觉:数字时代青年基层劳动者的成长困境》评审意见

张翼

元宇宙视域下的宗教体验研究

陈雯 张小星

《元宇宙视域下的宗教体验研究》评审意见

王天夫

媒介·社会·文化勾连视域下乡村儿童的数字成长路径

——基于山东潍坊Z村的实践考察

徐冠群

《媒介·社会·文化勾连视域下乡村儿童的数字成长路径》评审意见

李春玲

展演狂欢与乡村想象:传受视角下土味视频的生产与消费研究

刘懿璇 朱家瑜

《展演狂欢与乡村想象:传受视角下土味视频的生产与消费研究》评审意见

游天龙

面对数字社会,社会学可以做什么?

尼尔·塞尔温 著 王立秋 译




内容摘要


卷首语


“魁阁”是中国社会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中期,费孝通、田汝康、张之毅、李有义、许烺光、胡庆钧、谷苞等老一辈社会学家,以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及“魁阁”为基地,在战时的云南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芒市边民的摆》《祖荫下》《汉夷杂区经济》等。这些学术著作,今日均已成为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文献,影响深远。费孝通先生在1987年10月为《云南三村》写的序中,有一段话后来被学界广泛引用,学者们将之视为费先生对学术研究目的的自我表述。在这篇序中,费先生在谈到“云南三村”的调查经过时说:


现在很可能有人会不太明白,为什么一个所谓“学成归乡的留学生”会一头就钻入农村里去做当时社会上没有人会叫好的社会调查。《禄村农田》却的确就是这样开始的。我初次去禄村的日子离我从伦敦到达昆明时只相隔两个星期。为什么这样迫不及待?《江村经济》最后一段话答复了这个问题。我当时觉得中国在抗战胜利之后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我们将建设成怎样一个国家。在抗日的战场上,我能出的力不多。但是为了解决那个更重要的问题,我有责任,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多做一些准备工作。那就是科学地去认识中国社会。


今天来看,费先生这段话,实际上谈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现代中国的构建,不仅与摆脱外国的侵略、压迫,获得国家的独立有关(抗战的胜利),而且与中国智识共同体对中国社会自身的社会结构的认识有关,费先生甚至认为,相比于前者,后者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战火纷飞的1940年代,“魁阁”的学者们通过实地调查所思考的乃是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认识以及建设现代中国之关键问题。“魁阁”的学者们在“魁阁”中工作时都尚处青年阶段,较为年长的费孝通才30多岁,田汝康、张之毅、李有义、谷苞等都是二十几岁的青年。80多年过去了,如今,人类已迈入数字社会,中国以及全球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字技术已渗透至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人类的交往与连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新的经济形态不断出现;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距离不断缩小的世界上,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物种,特别是拥有各种文化的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面对这一系列社会结构的变化,当代中国的青年社会学者会有何种回应?


收入本辑中的文章以及这本集刊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青年学者的诸种回应之一。《魁阁》集刊自2019年创刊起即致力于承继与发扬“魁阁”精神,凝聚学界中坚力量,努力为建构中国智识共同体、妥当认知中国社会、建设现代中国贡献绵薄之力。2021年下半年,谢寿光教授入职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魁阁》更名为《魁阁学刊》,出刊形式亦由原来的一期多个栏目变为每期一个主题,更多地面向青年学者,尝试以学科主题化、专题化的形式来呈现。本辑以“面向数字社会:中国青年社会学者的回应”为主题。2021年下半年,自谢寿光教授入职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起,我们就开始规划此事。2022年新年刚过,我们即向全国的青年学者发出了邀请。征稿通知发出后,我们陆续收到了100多篇投稿文章,经历三轮审稿、诸多挫折,这本集刊终于摆在了读者面前。感谢参与审稿的诸位老师:北京大学刘世定、邱泽奇、周飞舟,清华大学沈原、王天夫,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翼、李春玲,云南大学张美川、苏敏、李伟华、谭同学、游天龙、许庆红。没有各位学者的辛勤付出,这本集刊不会呈现今天这个样子。感谢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王立秋博士为我们翻译尼尔·塞尔温(Neil Selwyn)的《面对数字社会,社会学可以做什么?》一文。同时,要感谢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办公室的管悦老师、硕士研究生孟闪同学,没有他们在行政事务上的诸多努力,这本集刊无法完成。《魁阁学刊》改版初尝试,希望得到国内外学人的关注与支持。


愿“魁阁”精神发扬光大,愿这本集刊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数字世界的理解!


马雪峰

(节选自本书卷首语



更多精彩

《魁阁学刊》已在集刊全文数据库面向所有读者开放本辑全文。欢迎各位读者将 www.jikan.com.cn/魁阁学刊 复制到浏览器打开,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


人文社会科学集刊全文数据库为每种集刊打造专属页面。集刊每期的内容基本信息都可直接获取,集集刊投约稿、集刊展示、集刊营销、集刊数字购买于一体。

(注:长按图片,图中二维码可识别)



拓展阅读

新书 | 《仗卷走天涯:全国大型社会调查之督导笔记(第三辑)》

集刊 | 《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十八辑)》

新书 | 《关系何以强弱——批判格兰诺维特》

新书 | 《公益与美好生活》

新书 | 《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批评研究》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lzh

编辑:lzh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Devin Avery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