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索·恩』新书速递 | 为什么简约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3-15 09:57   浏览量 67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在听取生活博主的建议,正式开始过简朴生活之前,我们不妨试着思考几个问题:


精打细算和吝啬小气的边界在哪里?


简朴生活必然是符合道德的,且能增进我们的幸福吗?


简朴生活性价比高吗?自给自足、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当真比科技生活和大工业生产更省钱也更环保?


现代经济讲求刺激消费,公共生活需要庞大的投入,我们如何让简朴的理念与之相协调?



简朴的哲学:
为什么少就是多?

[美]埃默里斯·韦斯特科特(Emrys Westacott)著
叶品岑 译
出版时间:2023年2月



为什么简约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
诗人和史学家经常颂扬古代帝王的富裕、宫廷的堂皇、领地的繁荣,以及财产的丰厚。这些东西 被认为值得仰慕,并使贵族享有社会对权贵油然而生的尊敬。俗世的兴旺在旧约《圣经》中往往被用来彰显一个人或一群人因正直而受到神圣眷顾。所以财富可被间接当作一种对美德的奖励,因而也是一个美德的标志。现代社会则有个类似思维可以展 现部分的新教教义。资产阶级想借由主张商业成就 乃获得上帝首肯之征兆,缓解对资本主义与耶稣核心教诲相冲突的担忧:譬如“天助自助者”。
话虽如此,道德学家总是把简约的生活方式当作道德正直的可靠指标。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中充满描述与称赞智者对财富漠不关心的轶事。梭伦、阿那克萨哥拉、苏格拉底、迈内德姆斯和色诺克拉底是他记载中最著名的一些例子,但只占一小部分。柏拉图的《申辩篇》详细描述了苏格拉底面对审判时,请众人将他的贫穷视为正直的证据。尽管这一论点未能说服陪审团,但柏拉图显然借用老师生活的简朴,来强调美德的重要性高于一切。

在文学作品里,举止谦卑、偏好简约生活象征着正直、廉洁,这样的角色不胜枚举: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牧师和农夫,雨果《悲惨世界》的冉· 阿让,《大卫·科波菲尔》的佩格蒂夫妇——这种类型的人我们都很熟悉,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立刻就能认出。
当简约的生活方式是出于自愿,即一个人大可沉溺于虚华奢侈却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其道德健全所散发的光芒就更加明亮。佛陀乔达摩·悉达多抛弃皇族王子的人生,拥抱苦行主义,大概是最著名的例子。但还有很多其他例子。斯宾诺莎、甘地、维特根斯坦和曼德拉的传记作者,不假思索地把传主对简朴的偏好放在道德分类的优点项目。以史学家和道德学家身份写作的普鲁塔克,为教化人心提供了很多关于这类人物的描述。举例来说,以下是他对老加图的描述:
此人遵守耕种自己田地之古老习惯,此人满足于冰冷的早餐、粗糙的晚餐、最简单的衣物,以陋屋为家,而且此人认为拒绝奢侈品比获取更令人敬佩——这样的人稀有得惹人注目。
老加图因选择如此过活而受推崇的程度,显然胜过因为雄辩滔滔,特别是当同时代的罗马有钱人,很多享受着从扩张中的罗马帝国边疆所进口的新奇奢侈品。类似的态度延续到今日着迷于名人的文化。

简朴和正直的关联有点道理。选择简约生活最起码排除了一个古今常见的虚伪表现——一边赞美贫穷,一边奢侈度日。更重要的是,对纵情享乐和挥霍没兴趣的人,大概比较不容易堕落,因为他们对获取财富几乎无动于衷。延续类似思路,拥抱简朴使人无须依赖任何类型的赞助。诚如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对赞助人的尖刻定义所示,“(赞助人)通常是以傲慢无理的态度提供支持,以换取阿谀奉承的无耻之徒”,这个定义使维持正直和自尊变得比较容易。
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延伸意义上的道德论点。此论点之所以反对聚敛或挥霍,不是因为这些特质会对自己或他人立即造成伤害,而是因为聚敛或挥霍透露心灵的贫乏,而且或许就是出于心灵的贫乏。经由大肆挥霍或囤积财产寻求成就感的人,很容易沦为把注意力放在外部事物,而不是培养道德、知识和美学能力的可悲人类。
这个论点似乎是把道德、自利和美学综合起来,但每个思想家的描述各不相同。公元6世纪的哲学家波爱修斯主要将其当作道德问题,但添加了宗教的元素。在《哲学的慰藉》中,作者想象自己因太过注重外表而看来你内在空虚,导致你试图从独立于你的、外部的事物中寻求认同。
因此,当一个凭着理性本质展现神一般风采的存在,认为他唯一的光辉在于拥有无生命的物品,形同对自然秩序的违背。其他生物对自己拥有的感到满足,而你拥有依上帝形象打造的心智,却试图用低等的物品装扮高等天性,浑然未觉对造物主的莫大辜负。

斯多葛学派一贯强调,通过拥有外物所实现的所谓幸福,具有无法令人满意的特性 (unsatisfactory character),但这基本上形同自利的推论。举例来说,塞内卡想象上帝指点他认清“拥有金、银、象牙”的人:
倘若你能看穿他们的外在样貌,直视他们的内在天性,那些看起来快乐的人是悲惨的、丑恶的、刻薄的,表面打理得整整齐齐,就像他们家里的壁面。那不是牢固真实的幸福,仅仅是装模作样,是一种空洞的幸福。
我们会以为执迷于赚钱花钱的人所拥有的虚假幸福引人怜悯。不过,摆脱蒙昧的智者所展现的情感,通常比较靠近蔑视。叔本华提出以下对挥霍的分析:
可鄙的挥霍之所以存在,导致许多靠丰厚祖产度日的富家子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将财富耗尽,追根究底其实是因为心智贫乏与空虚造成的无聊......通过从外部获取一 切,(徒劳无功地尝试)以外在财富补偿内在贫穷。
叔本华事实上以怜悯为其道德观的核心,呈现一个应该唤起同情的人类境况。在他看来,人类往往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荡:需求没被满足的人难以避免匮乏的痛苦,经济宽裕的人把时间花在击退无聊。尽管如此,叔本华对这两种人的心灵肤浅同样不留情:“凡夫俗子,”他写道,“仅仅想着如何度日;有才华的人感兴趣的是如何对时间善加利用。”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也倾向于根据精神财富或深度来评断一个人。
尼采特别表扬有能力体验和表达人类存在之知识与美学方面的人。这些人本身就是人性最迷人、最讨喜的实例,他们的存在为全人类提供正当性及补偿。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大抵上是美学的。只知赚钱花钱琐碎度日的浅薄之人,提供给拥有高雅精神的人一个恼人[尼采最爱的用语是“恶心的”(nauseating)]的景观。

这当然是相当极端的精英主义。但在持续批评资产阶级物质主义以及被想当然地当作其标志的庸俗时,类似的态度随处可见。可是就像前面探讨过的其他论点,无论是出于道德、自利还是美学的立场,我们都不该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对“肤浅”的批评。
一来,像“琐碎”、“肤浅”或“精神贫瘠” 等用语不容易详细阐释。这些用语显然传达了负面的评价。但要具体说明究竟是什么使某种生活方式大抵上比另一种生活方式肤浅,却不是那么容易。贬损的用语往往被认为只是展现了发言者的武断偏好,反映了他的品位与兴趣。
二来,依据外显行为推论一个人的内在生命质量是不可靠的。我们可以想见,某些人看似一心追求物质富裕的外显标志,但其实他们不过是“遵守游戏规则”,或能够把生活的各个方面划分开来,避免任何方面过度主宰其他方面。

注:本文节选自《简朴的哲学:为什么少就是多》中文版第二章


新书速递



简朴的哲学:
为什么少就是多?
[美]埃默里斯·韦斯特科特(Emrys Westacott)著

定价:68元

出版时间:2023年2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索·恩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埃默里斯·韦斯特科特是支持过简朴生活的,但他没有止步于鼓吹节制,而是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多角度启发人们跳出现代的生活条件,诘问生活的意义,独立地从更深的源头思考“简朴”是否为值得追求的目标。当中触及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事物,例如,简朴或者奢侈可能都是为了获得自由和安定感,而舍弃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打破传统,也意味着更新一些社会关系和秩序……由此可见“简朴”远不止物品的“断舍离”,而更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的议题,值得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作者简介

埃默里斯·韦斯特科特(Emrys Westacott),纽约阿尔弗雷德大学(Alfred University)哲学教授。文章经常刊载于《纽约时报》《哲学家》《今日哲学》《人道主义者》《哲学论坛》等,另著有《恶习的美德》。



译者简介

叶品岑,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硕士。曾任编辑,目前专职从事翻译。


目录



第一章 简朴是什么?

第二章 为什么简约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

第三章 为什么简约生活可以让我们幸福?

第四章 为什么简朴的哲学难以推销?

第五章 挥霍度日的利与弊

第六章 现代经济中的简朴哲学

第七章 简约生活是为了环保

结 语

译名对照

注 释

致 谢



相关阅读:




— End —


想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京东



转载自:索恩thornbird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