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李琦 张学立丨《<苏巨黎咪>彝族传统思维研究》出版

作者:人文万象

发布时间 2023-03-22 17:56   浏览量 143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滇、黔、川、桂四省区。彝族原为我国西南土著部落,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和古羌人、周边的其他部落以及外来人群的持续融合。在历经了数千年的社会变迁和民族融合与分化之后,逐渐形成既具有自身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又具有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征的彝族文化,积淀了古老丰富的民族文字和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


彝族先民较早创造和使用的古老语言文字称作“爨文”、“古彝文”或“罗罗文”,其中常用字和异体字字数一万字左右。彝族人通过使用本民族文字来记录语言、撰写书籍,进行刊刻和书写,形成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化典籍,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军事、法律、民俗、文学、伦理等均包容其间,它们共同记录了彝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共同承载着丰富笃厚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思维,是彝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学者在彝族历史、民俗、文学等领域的彝文古籍整理和翻译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20世纪80年代末,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工作人员在威宁县东部发现一部名为《苏巨黎咪》的彝文文献,书名中“苏巨”一词可翻译为“教化人”“告诫人”,“黎咪”则有“观点”“哲言”“箴言”“至理名言”“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说”之意,因此书名可整体理解为“教化与箴言”。所谓“教化”,是古代彝族社会“礼法合流”和“教入于刑”的需要,教与刑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秩序。“教”是对伦理道德和义务的要求,“刑”则体现为具体措施的强制。所谓“箴言”,是在古代彝族君、臣、师三位一体的政权体制社会中,臣和师向君的谏言。该文献记录了古代数位彝族先贤的“教化”和“箴言”,既是一部关于彝族法律和伦理的重要文献,也是一部记录安邦治国韬略的传世之作。王继超、阿洛兴德等学者用了六年时间对其进行整理和翻译,并作为“彝文文献经典系列·法律篇”,由贵州民族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2009年6月,《苏巨黎咪》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苏巨黎咪》记录的事件大多发生于唐朝初期至中叶,所提及的如额苦迫默(普安部,今贵州普安)、杜阿借(水西阿哲部,今贵州毕节鸭池河以西)、毕骂额哲(播勒部,今贵州安顺)、勒布额阿抽(诺濮迂部,今云南永仁、元谋、武定和东川之间)、额洪德乌(磨弥部,今云南宣威)、德皤额濯(磨弥部)、毕愁阿兜(磨弥部)等有成就的布摩谋臣亦大多生活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彝族属于“笃米”(或称“笃慕”“祝明”等)系统,此时“六祖”后裔“乌蛮”各部崭露头角,建立了多个部落政权,为了巩固规模、层次各异的政权,安定社会秩序,与之相匹配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亟须形成和实施,这无疑为具有安邦治国谋略之士提供了一展抱负的机会,大批的饱学之士纷纷为各部君长献言献计,出谋划策,各种思想和学说纷纷亮相,著书立说成为风气。与此同时,各部君长为了维护和巩固本部的世袭宗法制统治,争相笼络人才,采纳他们的进言和计策,赐予他们极高的地位、丰厚的财物,让他们各施所才,报答君主。从文献内容、方言和叙事特点推断,《苏巨黎咪》应为磨弥部的一位拥有很高声望和地位的谋臣所著。该文献经过数代传抄,先转至阿都乃索布摩(阿芋路世袭布摩)手中,后传给云南宣威和贵州威宁妥底家支的布摩,一直保存至今。《苏巨黎咪》包含大量的说理和论证,既是彝族传统思维的重要体现,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


本书将高阶认知理论和广义论证理论运用到少数民族传统思维研究中,在以逻辑学为主的多学科研究视域下提炼《苏巨黎咪》中的彝族传统思维及特征,结合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彝族自在的思维生成机制,系统分析彝族语言与思维、彝族文化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构建彝族“语言—思维—文化”认知体系提供一得之见。


图书推荐



《苏巨黎咪》彝族传统思维研究  

李琦 张学立 著

2022年12月出版/128.00元

978-7-5228-0064-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在以逻辑学为主的多学科研究视域下分析和揭示了彝族经典文献《苏巨黎咪》的彝族传统思维和特征,结合民族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多角度提炼了彝族传统思维的深刻内涵,探寻了彝族传统思维生成机制,分析了彝族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其在当代社会的继承和转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  《苏巨黎咪》的内容、性质和价值
   第一节  内容与思想
   第二节  性质与价值
第二章  彝族传统思维和论证
   第一节  彝族传统论证及其特征
   第二节  彝族传统思维及其特征
第三章  彝族传统思维的生成:语言、思维与文化
   第一节  彝族语言(文字)与思维
   第二节  彝族文化与思维
   第三节  彝族传统思维生成机制
第四章  彝族传统思维在当代的继承、发展与价值
   第一节  彝族传统思维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彝族传统思维的当代价值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李琦,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讲师。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理事,贵州省逻辑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跨文化逻辑与认知比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张学立,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二级教授,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核心专家。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




策划:佟   譞

审校:袁卫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