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份碳排放》| 4年30省份46部门碳排放数据
作者:经管领读
发布时间 2023-05-23 16:03 浏览量 71
有关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编制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数据库的构建工作最早主要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
《中国省份碳排放》一书利用涵盖中国大陆所有省份、产品部门及其之间经济联系的多年定量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特征、省际转移及区域平衡,并从多个角度探究了中国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而探讨所得结论的政策内涵。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并核算分省份分部门碳排放。本书核算了分省份分部门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核算范围涵盖各省份分部门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过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包括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4个年份30个省份46个部门(含44个产业部门和2个家庭消费部门),基础数据来源权威,口径一致。
(2)分析中国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变。采用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探索在复杂的经济联系下,各省份生产侧和消费侧二氧化碳排放的特征及发展变化。在区域和部门两个层面分解省际二氧化碳排放转移,追溯其来源、去向以及沿产业链的流动特征。分析发现,中西部省份与东部沿海省份之间的碳排放转移由2002~2007年的中西部向东部大量转移,转变为2007~2012年的中西部省份与东部省份之间相互转移。
(3)从区域平衡的视角检视各省份出口隐含碳排放及其所创造就业。利用社会-环境拓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基于价值链分工视角分析我国各省份出口隐含碳排放及其所创造的就业,并检视两者之间的不平衡性。研究发现,东部省份作为中国出口的主要地区,在通过自身大量的直接出口获取增加值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对较多的就业,并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相比较而言,中西部省份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出口所获得的增加值较低,同时所获得就业及产生的碳排放也较低,且以东部省份出口的间接拉动为主。特定的价值链参与方式决定着出口对中国省份碳排放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就业。时间上,这种不平衡呈扩大态势;空间上,这种不平衡在中西部省份更为突出。
(4)从省际贸易视角探究中国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利用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分析,量化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生产技术、中间品来源结构、最终品来源结构、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及最终需求规模的碳排放效应,并在省份和部门层面分析了各驱动因素的细分效应。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的主导需求由2002~2007年的出口和投资共同驱动,转变为2007~2012年的投资主要驱动;资源型的高碳排放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然而一些终端排放强度较低但产业链排放强度较高的部门的生产结构则呈现高碳化趋势。
中国省份碳排放:模型、特征与驱动因素
潘晨著
ISBN:978-7-5228-1669-2
总页码:272
出版日期:2023年4月
目录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