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新书速递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许地山藏书珍本选辑(全100册)》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5-29 16:01   浏览量 151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光绪十九年腊月二十八日(1894年2月3日)生于台南一个传统士人家庭,兄弟中行四,丑时生人,乳名叔丑。其父许南英,光绪庚寅恩科进士,著名诗人。
许地山自幼入家塾,先后从吴献唐、徐展云、倪玉笙、韩贡三课业经史。稍长,入广州韶舞讲习所、随宦学堂读书,家塾不辍。课余,他还在教会学校随关恩佐学英文,并得到一位英国牧师的专门指导。
辛亥革命时,许南英携家人暂避漳州,被举为漳州革命政府民事局长;民国肇建,漳州民事局撤销,被迫回台谋生;后应邀出任龙溪县知事,但为豪绅所忌,不久卸职;1916年再下南洋,最终客死于苏门答腊的棉兰。
漂泊不定的幼年经历,使许地山对家国命运有着独特的敏感。据他自己回忆,九岁入塾读《檀弓》到“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一段,便伏案大哭。第二天,接着念“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一段,到“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又哭。直至而立之年,留学美国的许地山仍然一念“东西南北”这四个字便难忍伤怀。入世以来即“屡遭变难,四方流离”,让许地山很早就对宗教思想产生了兴趣。为了谋生,他十九岁时从漳州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肄业,前往仰光闽侨创办的私立学校教书。其间,还在当地寺庙学过一点儿梵文和巴利文。缅甸的经历开启了他富于宗教浪漫色彩的文学想象:从台湾闽粤到中南半岛、孟加拉湾,从佛教、道教到印度教、伊斯兰教,异域风情与多元文化对许地山一向敏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回国之后,他在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及英华中学任教,并加入闽南伦敦宣教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1917年,在伦敦会资助下,许地山考入卫理公会在北京创办的汇文大学(Peking University),念教育学与社会学。1919年,汇文大学并入新成立的燕京大学,许地山作为最早一批学生加入燕京大学。他开始发表诗歌、杂文、小说、译作,甚至尝试用旧体诗译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后又用白话诗翻译过泰戈尔的其他诗篇。他热情鼓励学友参与文学创作,并介绍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等人到金鱼胡同东口的基督教青年会图书室读书。后来,这个读书会受青年会委托,发起编辑了《新社会》旬刊,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园地之一。
1921年初,许地山与朱希祖、蒋百里、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共同发起“文学研究会”。也是在这一年,许地山在治学方法上有了更为明确的理论自觉。他在《新社会》旬刊上连载文章,系统地向国人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方法;对于怎样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也萌生了反省。许地山大学毕业后转读燕大神学院。他对美国神学家穆尔顿(Richard G. Moulton)的圣经文学诠释学非常感兴趣。在穆尔顿的影响下,许地山从文体演进史的角度,对比了希伯来诗歌与《诗经》的文体,并首次采用“牧歌体”重译了《圣经》的《雅歌》。这些有益的尝试刺激了他应用新的方法反思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他的学术兴趣极广,从先秦传世文献到中古道书,从敦煌卷子里的景教文书到佛经翻译史上的神明观念,都极其热心专研。
1923年,许地山获“协合神学研究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奖学金,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比较宗教学硕士学位。8月13日,他从上海乘“杰克逊总统号”启程,同船赴美的中国留学生有冰心、吴文藻、梁实秋、顾毓琇等二百余人。郭沫若当时亦上船送人,因与许地山三哥敦谷是故交,还在甲板上与许地山有过一面之缘。
1924年,许地山从哥大毕业,获硕士学位。此后,申请到伦敦会的资助,转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学习一个学期之后,于次年初以非常勤生(Special Student)入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Mansfield College)东方语言,学习梵文与佛教哲学。
来到牛津的第二个学期,许地山即向学院提交了文学硕士学位(B. Litt.)的申请。他申请学位的论文是佛教典籍《原人论》的英文译注及一篇导论《泛神论思想在印度与中国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Pantheistic Thought in India and China)。1926年5月,许地山顺利毕业,成为中国获得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的第一人。

许地山的学位,《燕大年刊》上有所记载。1930年《燕大年刊》刊登了许地山一张罕见的剃须照片,附其学位与教职:“许地山Hsu Ti-shan, M. A., B. D., B. Litt(Oxon) Assistant Professor 副教授”。附列学位即文学硕士、神学学士与最后的文学硕士(B. Litt.),其后还特别用拉丁文简称注明了牛津大学。而燕京大学北美校友会的英文档案更详细地胪列了许地山历获学位,依次为燕京大学文学学士(B. A., 1920)、神学学士(B. D., 1922),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M. A., 1924),牛津大学文学硕士(B. Litt., 1926)。

《燕大年刊》上的许地山介绍
资料来源:燕京大学学生会出版委员会年刊部编《燕大年刊(1929-1930)》,商务印书馆,1930。
1926年8月,许地山从牛津大学毕业回国时顺道访问了印度,并在波罗奈城印度教大学(Banaras Hindu University)短期访学。此次访印的另一个目的是拜访他青年时代一直景仰的诗人泰戈尔。1924年泰戈尔访华轰动文坛,而许地山留学海外无缘得见,一直深以为憾。他到印度安顿下来之后,即前往加尔各答的圣谛尼克坦拜访泰戈尔。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泰戈尔的建议下,许地山开始计划编纂一部用汉语释义的梵文辞典。
重返燕京大学后,许地山在宗教学院(前身即神学院)任教,并为国文系学生讲授“梵文初步”“梵文选观”(1927—1928)及“佛教文学”(1929—1930),在社会学系开设“原始宗教”(1928—1929)。同时,他还被历史系聘为专任教师,兼任哈佛燕京学社国学研究所导师,主讲“道教史”“佛教史”“中国礼俗史”,邓之诚病后又代讲“中国通史”。这一时期,他还兼任过北大“印度哲学”、清华“人类学”、北师大“历史学”等课的客座讲师。
燕京大学此时已从城里搬到西郊的淑春园新址。因家庭原因,许地山住城里,奔波于西郊的燕大、清华与城里的北大、师大之间。许地山早年曾与台湾籍林月森女士在漳州结婚,并生一女楙新。1919年初,许地山原计划接妻子北上团聚,但途经上海时妻子不幸病故,女儿楙新也只好送到三哥家,请其代为照料。1929年,许地山与周俟松女士结婚,育有一子苓仲,以岳父周大烈无子嗣,姓周氏;一女燕吉,姓许氏。
许地山从牛津大学毕业前已是国内知名作家。1921—1926年,他以“落华生”的笔名,在《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读〈芝兰与茉莉〉因而想及我底祖母》《蜜蜂和农人》《鬼赞》《光底死》《落花生》等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小说集《缀网劳蛛》与随感集《空山灵雨》。
回国之后,许地山将更多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面。这一时期,他发表了《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1927)、《道家思想与道教》(1927)、《大乘佛教之发展》(1927)、《摩尼之二宗三际论》(1928)、《陈那以前中观派与瑜伽派之因明》(1931)、《大中磬刻文时代管见》(1935)等重要学术论文,出版著作《印度文学》(1930)等,并为哈佛燕京学社的“引得编纂处”编写了三大册的《佛藏子目引得》(1933),另外还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等南亚民间文学著作。
1926年,李安宅将弗雷泽(James Frazer)《金枝》单行本里的一章“交感巫术的心理学”译成中文。许地山为李安宅细致校订了这个节译本。而此前,国内学者多通过周作人对日译本《金枝》的介绍,才知晓这部人类学名著。1928年,李安宅翻译了马林诺夫斯基的《两性社会学》,许地山更是“逐句校阅一过,并于中国相关之点,指明印证与类比的情形”。此后,许地山与吴文藻、江绍原、李安宅、黄华节等人发起编纂“野蛮生活史”,这是中国学者最早倡导以人类学的方法书写的本土民族志与民俗史。1931年,于道泉翻译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集》,许地山同样大力提携,不仅积极鼓励,而且对译稿精心审读订正。
1933—一1934学年是许地山在燕京大学五年一次的学术休假。他申请了旅行补助,准备前往印度,进修梵文。访印之前,北平佛教会也口头承诺提供必要资助。此行一时成为学界趣闻。漫画家黄苗子特绘其肖像,在《小说半月刊》上诙谐地说道:

晓得落花生的人,比晓得许地山这名字的来得多,是文学研究会的一员健将,《小说月报》老早就有他的作品。福建人,可是河北、广东、江浙……的方言都说得很好。人很健谈,说起话来语妙天下;有人说他学方言的天才比学文学的天才大,讲说话的风趣比做文章的风趣好;可是学问的渊博,是许多学者所承认的。在英国和老舍同居,据他说:许地山的文章是写在账簿破纸上的。现在,到印度取经去了。

《作家漫写·许地山》插图(黄苗子画)
赴印访学之前,许地山携妻子周俟松前往日寇统治下的台湾省亲,后到广州中山大学客座讲学。1934年2月,中大学期结束,许地山一人经由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前往仰光。他在海上旅途中写成小说《春桃》。在缅停留期间,许地山在缅甸古物保存会的协助下深入缅甸旧都曼德勒(Mandalay),广泛搜访与中国有关的文物古迹。3月中旬,许地山抵达印度浦那(Pune),开始了他在帕拉斯兰堡学院(Sir Parashurambhau College)为期三个月的梵文学习。其间,短暂访问果阿,参观了著名耶稣会士沙勿略(Francis Xavier)的墓地。在返国途中,造访了槟榔屿,赴棉兰扫祭父墓。
这一年,许地山的《道教史》上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学者所著第一部道教史,也是国内第一部宗教史专著。
旅印期间,许地山已多次流露出离开燕京大学的想法。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燕京大学海外捐款锐减,校务长司徒雷登在经费分配问题上与教授们的矛盾日益明显。许地山是该校的首届毕业生,一向在报刊上呼吁坚守“燕京大学的理想”,强调此刻燕大更当提升研究水平、扩大学术影响以度时艰。为此,多次与校方发生抵牾。在1934年4月15日的一封家信中,他无奈地写道:“哈佛燕京的钱,他们不拿来用在真正的国学的研究上。我们几个人,除我懂外国话可以抬杠以外,其余颉刚、希白(容庚)二位是不闻问的。所以我会成为他们的眼中钉。”
1935年1月,胡适赴香港大学发表演讲,接受荣誉博士学位。港大特就改革中文部为中文学院一事征求胡适的建议。港大改革中文部的意愿由来已久,并曾向陈受颐、容肇祖等粤籍学者咨询改革方案。校方希望应聘者要有学术地位,通晓英文,“能在大学会议席上为本系辩护”,还要具备管理才干,最好是广东籍。陈受颐因故不能应聘,胡适因此向港大推荐两位人选,第一位就是许地山。

1935年5月10日胡适为许地山所写推荐信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档案馆藏。
许地山转聘港大,一时成为北平学界的新闻。他离开燕大时,《华北日报》报道:“名教授许地山”于昨天(1935年8月18日)上午携眷离平赴港,系“应香港大学之聘,前往担任文学院院长之职,月薪五百元”云云。
许地山就任港大中文学院主任后,首次将中文学院的课程分为文学、史学、哲学三系,并新开中国史、中西交通史、哲学思想史、宗教史等课程。他还为听不懂国语的学生开国语辅导课,给有兴趣学梵文的学生开设梵文入门课。中文学院教室壁上即挂着许南英先生手书的“澉湖塾约”。
他建议校方多用中文教材,多聘中国教师。在他的推荐下,港大中文学院先后聘任马鉴为全职讲师、陈寅恪为客座教授。许地山从前在燕京大学研究院指导过的研究生李镜池、薛澄清也担任过中文学院的助理研究员。
在港大工作期间,许地山每周承担20小时以上的课程,研究任务也愈加繁重。《梵文字典》编纂最后的抄录、释文工作全面铺开,《道教史》下编的研究也进入新的阶段。在周苓仲的印象中,许地山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安静起见,他还在沙田一个尼庵租用了客房,以便在那里闭门写作。
1939年,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出版。这部篇幅不长的“专书”是其道教史研究的一个副产品,也是中国本土学者以民俗学方法研究“扶箕”的第一部专著。许地山从“杂记小说”及道书中辑得扶箕故事130条,对扶箕与道教神仙的渊源,扶箕与政治、社会的复杂关联,多有独到的揭示。
许地山在香港还注重推广社会教育。他提高了港大国文、历史入学考试的难度与覆盖面,引起香港各中学的重视。当时香港的一般知识程度较低,许地山为了推动中小学的国文教育,亲自担任全港学生作文比赛评委、港九小学生故事演讲比赛评委,并建议改良中小学教科书,召开中小学教师研讨会。另外,他还亲自募款,筹划大屿山书院,筹建业余学校,为成年人创造接受国文教育的条件。
但许地山坚决反对读经复古。1941年,他在《大公报》发表《国粹与国学》,痛斥“保存国粹派”的保守主义观点。这篇文章秉承“五四”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自幼熟读经史的许地山当然不是简单否定国学。近年来,许地山在港大未刊讲义稿《群经源流》得以刊布,他研究传统经学的计划重新引起学界重视。
在港期间,许地山还出任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香港分会主席,参加了香港新文字学会、中国文化协进会、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等进步团体,与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也有密切的联系。许地山因此上了日本战时调查机关“兴亚院”的黑名单。但他无所畏惧,大声疾呼以“抗战文学”抨击社会腐败、精神萎靡的现状。他甚至专门写了一篇以潜艇战为背景的科幻小说,以宣扬抗战。
然而,就在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各项著述计划也全面展开之际,许地山却因长期身体透支、过度劳累而积劳成疾。
1941年7月28日深夜,许地山心脏病突发,背部疼痛异常,汗流如注,手脚冰凉。由医生注射强心针简单处理后,在家休养观察。至8月4日早晨,尚诊视正常。午后两点,心脏病再次发作,时值台风预警,遽难就医,竟在罗便臣道寓中不幸逝世,终年47岁。
(节选自本书序一 许地山及其“面壁斋”藏书;内容有删减

新书速递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许地山藏书珍本选辑》(全100册)

曹新宇 [澳]裴凝(Benjamin Penny) 主编

2023年1月出版/69800.00元

ISBN :  978-7-5201-5609-7

内容简介
许地山(1894—1941),名赞堃,字地山,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著有《落花生》《命命鸟》《春桃》等散文、小说名篇,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文学作品集传世。
许地山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教育学系,毕业后转读神学院。1923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语学部攻读比较宗教学硕士,1924年转入英国牛津大学东语系,学习梵文与佛教哲学,1926年毕业回国,就职燕京大学,教授宗教史、印度哲学、人类学等课程,并兼任哈佛燕京学社导师。1935年,转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教授。1941年8月病逝于香港。著有《佛藏子目引得》、《中国道教史》(上册)、《扶箕迷信底研究》及哲学史、宗教史、民俗学论文、译著多种。许地山治学强调掌握世界学术前沿,方法上注重将人类学、民俗学与宗教史研究相结合。他是真正从儒释道三大传统入手研究中国社会,并利用新材料解决新问题的倡导者,也是学界公认的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宗教学家。许地山去世后,其生前珍藏的中文、日文藏书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购入收藏。这批藏书不仅对研究许地山的生平和思想有重要意义,同时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许地山藏书珍本选辑》全100册,选刊许地山藏书139种,以许地山的道教史研究及思想文化史、社会史重要文献为主。这些藏书是关于明清及民国时期儒释道三教的特色文献,也是学术界最为关心的许地山宗教史与民俗学研究资料。
此次选刊藏书中不乏孤本、珍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佛教典籍如明万历皇帝施刻的内府刊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民间经卷如明万历刊本《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清初觉罗氏施刻的康熙刊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附灵验录》等,道教典籍如清初复刻明万历内府本《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解》,清初精抄本《玉箓大斋坛进后土词行道科》《玉箓大斋坛进后土词行道科》《玉箓大斋坛解坛行道科仪》《清微灵宝登坛秘旨》《龙虎山三台天书》等。这些藏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民间信仰和风俗史、社会史等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另外,许地山与民国时期文化界名人过从甚密,有些藏书是著名学者的珍品赠本,如冯友兰题签的《新理学》,胡适赠送、马君武题签的《神会和尚遗集》等。藏书中还多见许地山“面壁斋”“面壁斋图书”图章钤印,具有较高的版本收藏价值。
主编简介

曹新宇,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民间文书中心主任,兼任《清史研究》编委、清史文献馆馆长、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

裴凝(Benjamin Penny),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文化、历史与语言系教授,台湾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全球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心研究员。
书籍目录

第一册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  明刊本

本部瑜伽真言  明刊本

第二册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  明刊本

佛顶尊胜总持经咒  明刊本

御制劝善要言  清刊本

万寿仙书  清刊本

第三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附灵应录  清刊本

佛说镇宅龙虎八阳经  清刊本

第四册

灵宝金书摘集  清刊本

第五册

瑜伽焰口施食仪范  清刊本

禅宗正指  清刊本

清微宏范功课经咒  清刊本

第六册

敕封天后志  清刊本

金刚经心经感应图说  清刊本

第七册

道德经释义  清刊本

第八册

增订敬信录图说  清刊本

清微灵宝登坛秘旨  清抄本

第九册

道言内外秘诀全书  一  清刊本

第十册

道言内外秘诀全书  二

第十一册

道言内外秘诀全书  三

第十二册

吕祖纯阳醒世真经  附回生方论、经验良方  清刊本

灵宝真灵位业图  清刊本地藏宝灯  清抄本

第十三册

阴骘文图说  清刊本

修真辩难  清刊本

第十四册

佛尔雅  清刊本

桂宫语录次集  一  清刊本

第十五册

桂宫语录次集  二

第十六册

桂宫语录次集  三

第十七册

桂宫语录次集  四

第十八册

桂宫语录次集  五

解惑编  清刊本

第十九册

阴骘文图说  一  清刊本

第二十册

阴骘文图说  二  附太微仙君纯阳祖师功过格、性天真境

第二十一册

阴骘文图说  三  附欲海慈航、帝君戒士子文

还源篇  清刊本

第二十二册

念佛镜  清刊本

唱道真言  清刊本

张三丰先生全集  一  清刊本

第二十三册

张三丰先生全集  二

第二十四册

张三丰先生全集  三

龙树山珍心经  清刊本

玉箓大斋坛进后土词行道科  清抄本

玉箓大斋坛解坛行道科仪  清抄本

第二十五册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清复刻明万历六年本

清静经图注  清刊本

北极真武玄天上帝真经宝忏  清刊本

唱道真言  清刊本

第二十六册

金铃惊觉录  清刊本

古文参同契集解  一  清刊本

第二十七册

古文参同契集解  二

玉局心忏  清刊本

色戒录  清刊本

第二十八册

重刊龙舒净土文  清刊本

北山诗存  清刊本

第二十九册

阴骘文广义节录  清刊本

第三十册

五伦歌  清刊本

金盖心灯  一  清刊本

第三十一册

金盖心灯  二

第三十二册

明州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  清刊本

儒门法语  清刊本

重刊学堂日记  清刊本

华严宝忏  清刊本

第三十三册

种梅心法  清刊本

救生船  一  清刊本

第三十四册

救生船  二

第三十五册

三教正宗  清刊本

第三十六册

关圣帝君回头岸集注  清刊本

阴骘文诗笺  清刊本

第三十七册

修真宝传  清刊本

阴骘文制艺试帖合璧  附文昌帝君阴骘文诗  清刊本

第三十八册

觉世正宗省心经  一  清刊本

第三十九册

觉世正宗省心经  二

跳神仪注  清抄本

第四十册

劝戒近录  一  清刊本

第四十一册

劝戒近录  二

第四十二册

劝戒近录  三

第四十三册

卫生集  清刊本

香山宝卷  一  清刊本

第四十四册

香山宝卷  二

敕封河神大王将军传  清刊本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清刊本

风雷集  清刊本

第四十五册

破邪详辩  清刊本

阴骘文图证  一  清刊本

第四十六册

阴骘文图证  二

惠迪书  清刊本

第四十七册

丹桂籍  清刊本

四时格物汇编  清刊本

灵虚宝册精一真传  清刊本

第四十八册

三教幽科全本  清刊本

洞神刘天君祛治法秘  一  清抄本

第四十九册

洞神刘天君祛治法秘  二

劝世归真  清刊本

第五十册

玉历钞传  清刊本

关帝明圣经诵本  清刊本

神训旁注便读  清刊本

第五十一册

阴骘果报图经  清石印本

洞玄释义经  清刊本

老君八十一化图说  清刊本

第五十二册

龙虎山三台天书  清抄本

身世金丹择要  清刊本

开化警世诗词录  一  清刊本

第五十三册

开化警世诗词录  二

观音济度本愿真经  清刊本

第五十四册

曼衍心漏  清刊本

施食补注  清刊本

奉圣回劫显化录  清刊本

第五十五册

道统大成  一  清刊本

第五十六册

道统大成  二

第五十七册

道统大成  三

灶君真经  清刊本

三教心法  一  清刊本

第五十八册

三教心法  二  清刊本

善恶报略说  清铅印本

关圣大帝返性图辑要宝录  一  清刊本

第五十九册

关圣大帝返性图辑要宝录  二  清刊本

神仙通鉴摘录  一  清刊本

第六十册

神仙通鉴摘录  二

第六十一册

神仙通鉴摘录  三

第六十二册

神仙通鉴摘录  四

第六十三册

三教搜神大全  清刊本

众真醒迷  清刊本

第六十四册

戒淫宝训  清刊本

观礼堂三教真传  一  清刊本

第六十五册

观礼堂三教真传  二

第六十六册

三教真传  一  清刊本

第六十七册

三教真传  二

因果录  清刊本

第六十八册

秘本详解推背图说  清石印本

无欺老祖全书  一  清刊本

第六十九册

无欺老祖全书  二

第七十册

无欺老祖全书  三

推背图索隐  民国石印本

第七十一册

爱山子长生术  民国石印本

醒世图  民国刊本

付法藏因缘经  民国刊本

三圣经灵验图注  民国石印本

万松野人言善录  民国铅印本

第七十二册

密教纲要  民国刊本

第七十三册

心传韵语  民国铅印本

梁皇忏随闻录  一  民国铅印本

第七十四册

梁皇忏随闻录  二

第七十五册

梁皇忏随闻录  三

默悟寻源解论参同契养病法  民国铅印本

第七十六册

悉昙愚钞  日本大正年影本

吕祖直解金刚经  民国石印本

第七十七册

三元教典  民国刊本

菩提宝训  民国刊本

安士全书  一  民国铅印本

第七十八册

安士全书  二

第七十九册

新续高僧传  一  民国铅印本

第八十册

新续高僧传  二

第八十一册

新续高僧传  三

第八十二册

新续高僧传  四

第八十三册

道藏续编  一  民国铅印本

第八十四册

道藏续编  二

灶王经  民国复刻清刊本

救世新教教义  民国铅印本

第八十五册

乾坤正气录  一  民国刊本

第八十六册

乾坤正气录  二

第八十七册

照心宝鉴  一  附卫济真诠  民国刊本

第八十八册

照心宝鉴  二  附卫济真诠

问道指南  民国铅印本

九阳关  民国铅印本

西藏古写经  一九二六年影本

暗室灯  民国铅印本

第八十九册

神会和尚遗集  民国铅印本

香港道院坛训录  民国铅印本

道慈纲要  一  民国铅印本

第九十册

道慈纲要  二

第九十一册

道慈纲要  三

第九十二册

道慈纲要  四

道德精华录  一  民国铅印本

第九十三册

道德精华录  二

第九十四册

道德精华录  三

第九十五册

道德精华录  四

道德精华录续编  一  民国铅印本

第九十六册

道德精华录续编  二

第九十七册

道德精华录续编  三

第九十八册

道德精华录续编  四

太上感应篇  民国铅印本

三教普演录问答  民国铅印本

道慈乩训  民国铅印本

第九十九册

香港道德研究院坛训  民国铅印本

灵验符咒全书  民国刊本

第一百册

新理学  民国石印本

养生保命录  民国铅印本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