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速递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6-08 16:10   浏览量 22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为它不仅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还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延传及发展,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新的意涵,实现新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坚守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又坚持了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建构了一种符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实际的方法,从而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及文化自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提出标志着文化觉醒,意味着新时代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社会发展实际并能够复兴中华文化的科学道路。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爱德华·希尔斯看来,“传统历来是通过衍生而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总是在衍变中实现发展,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则是新时代对这种衍变的一种良性推动。当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对文化的继承,又有对文化的创新,最终以一种新的文化意涵与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服务于当今社会。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新时代,我们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本的初衷在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担负着文化继承的使命,而不是要彻底地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不是全面地消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提升了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尽管它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进行赋新、丰富及发展,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也没有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及面貌。因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蕴含着“传统”的因子,只不过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时代性意涵。当然,无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样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怎么样去衍变,都不能磨灭其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文化遗产的事实。实际上,“改变”的仅是“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不变的则是“文化”最基本的基因及精神。否则,“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将违背文化继承的初衷,也将违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就失去了学理上的合法性。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生了衍变,并实现了向现代社会的变迁。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种关于文化的创造性活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发展性,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继承而毫无创新。只不过这种“创新性发展”建立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理论创新并不能凭空地进行,它常常是以复兴传统的、有生命力的观念的方式来进行的”。实际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显然,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时代意涵和新的文化表现形式,不仅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还实现了新的衍变,其迥异于“原初”的形态。当然,这绝不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初”形态的彻底消逝,实际上“原初”的形态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文化记忆中,存在于古老的典籍中,存在于博物馆各类艺术品的铭刻中,存在于各种民风习俗中。我们不必担心传统文化被彻底地抛弃,“因为传统以不见形迹的,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方式扩散、渗透、积淀在每个人的心灵中”。可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没有造成文化的彻底断裂,而恰是促进了文化基因的延传,并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再生产及再创造。


书籍信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刘刚 著

2023年1月出版/定价108.00元

ISBN 978-7-5228-1053-9


内容简介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观照,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实现理路、生动实践、鲜明特征、出场意义、推动策略,为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科学指南,为新时代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理论借鉴。


作者简介

刘刚,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背景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遭遇困境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科学论述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科学论述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现理路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遵循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目标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四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五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五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鲜明特征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性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人民性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性
第四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包容性


第六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出场意义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意义


第七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推动策略
第一节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顶层设计
第二节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增量式实现
第三节 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四节 优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环境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向上滑动浏览 )



策划:黄金平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