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新书 | 《声闻荒外:巴彦诺尔唐墓与铁勒考古研究》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11-24 09:33 浏览量 2958
2011年,蒙古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古米廖夫欧亚大学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布尔干省巴彦诺尔苏木发掘了一座未经扰动的按唐墓规制建造的大型壁画墓,它对研究草原丝绸之路和唐朝与漠北民族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声闻荒外:巴彦诺尔唐墓与铁勒考古研究》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对巴彦诺尔大型壁画墓进行的全面研究。本书作者徐弛将考古文物及实地考察与历史文献紧密结合起来,从唐代羁縻体制与草原丝绸之路经贸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巴彦诺尔壁画墓及出土文物进行了系统阐发,对墓主人和墓葬性质的界定、列戟图壁画与唐羁縻体制的关系、钱币与草原丝绸之路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隋唐时期北方民族史、草原丝绸之路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与辽阔视野。
列戟图,潼关税村隋墓壁画墓东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在本书中,笔者主要研究了巴彦诺尔壁画墓的基本形制、壁画、随葬俑、金器、金币等内容,还研究了唐朝羁縻统治时期的其他墓葬、城址、题记,就唐朝在漠北的羁縻统治和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做了初步分析。
笔者介绍并研究了巴彦诺尔墓内发现的各种文物,认为巴彦诺尔墓是初唐时期的关中风格贵族墓葬,很可能是唐朝为金微都督仆固歌滥拔延修建的大型墓葬。墓中的随葬俑数量、天王俑高度、三梁冠、镶宝石带具、列戟等,均可证明该墓葬是以正三品以上官员的丧葬规格为基础的别敕葬。墓室中的木棺内发现了大量金器等珍宝,以及火烧后的羊骨,但并未发现墓主人遗骸,仆固乙突墓的情况与巴彦诺尔墓类似。笔者认为,在漠北游牧族群看来,巴彦诺尔墓和仆固乙突墓更有可能是在唐墓外壳下供后人凭吊纪念的祭祀地。
金冠,巴彦诺尔墓出土,哈拉和林博物馆藏,徐驰摄
巴彦诺尔墓作为大型贵族墓,其墓中的种种元素对考证唐朝的羁縻制度有重要作用。笔者从陶俑、木俑、葬具、墓志立碑、赐物等角度将巴彦诺尔墓和仆固乙突墓做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两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接下来从巴彦诺尔墓墓道壁画上汉官官服的颜色入手,探讨了羁縻府州的官员设置。另外,巴彦诺尔墓壁画上仅有6杆列戟的列戟图可能并非唐墓中常见的权贵列戟,而代表的是羁縻都督府的门前列戟,从考古发现的角度,证实了史料中未载的羁縻府州与正规府州等级关系差异,即羁縻都督府的级别低于正规下都督府。此外,第一次在唐墓中发现了木制戟架,侧龛中的木制戟架上共有12杆列戟,代表了墓主人的品级。而这一发现很快被国内的考古发现所证实,慕容智墓中木质戟架的发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墓中发现的金制品与草原丝绸之路关系密切。墓中发现了40余枚金币,部分金币和钱币型金片样式特殊,其来源最有可能是西突厥汗国,由西突厥统治下的粟特人制造而成。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我们判断这些金币很可能是由粟特人携带从中亚沿西域诸国,到达高昌地区,最后到达漠北的。洛阳安菩墓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告诉我们,一些拜占庭金币又被粟特人从漠北地区带到中原地区,草原丝绸之路沟通了西域、漠北和中原。
巴彦诺尔墓中还发现了不少与佛教有关的图像和文物。漠北地区的佛教在6世纪末佗钵可汗时期达到鼎盛,在他去世之后,便趋于衰亡。但新发现的慧思陶勒盖碑铭说明佛教在漠北地区的影响力可能又持续了10余年。直至7世纪初,佛教依然在漠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此后虽然仍有一些佛教元素以名号、绘画、纹饰的形式延续下来,但这些绘画及装饰可能直接使用了中原的粉本,是否能直接体现漠北民族的宗教信仰尚且存疑,没有更多的证据说明佛教在此继续流传,佛教在漠北草原逐渐走向衰落。
巴彦诺尔墓1号天井北壁莲花,徐弛摄
第二任卢山都督墓碑
可惜的是,这些来自草原的资料还是十分零散,我们的研究也不得不带有一些推测成分。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唐朝作为古代欧亚大陆文明交往的重要参与者,不仅参与了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还为草原丝绸之路的文明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的羁縻统治,对草原产生了重大影响,丰富了草原游牧文明的内涵,更多的草原民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唐朝在漠北的羁縻统治只持续了30余年,不能过分夸大唐朝的影响,研究也不能陷入农耕文明的视角中。要研究草原文明和古代对外关系史,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只有更多地“走出去”,加强对欧亚大陆各文明的了解,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文章为《声闻荒外:巴彦诺尔唐墓与铁勒考古研究》一书结语。
书籍信息
声闻荒外:巴彦诺尔唐墓与铁勒考古研究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书籍目录
( 向上滑动浏览 )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