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为人梯者』说丨王伟:素心事业守夜人——境界和底线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2-21 09:13   浏览量 187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

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当代语言学》编辑部王伟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王伟


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现为《当代语言学》编辑。



王伟

《当代语言学》编辑部


素心事业守夜人:境界和底线


一 素心事业守夜人的“无”之境界

我做《当代语言学》的编辑,已经25年。学术编辑这一行,是个什么样的职业?钱锺书先生说,“大抵学问是荒江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这就是人文社科学者的人生况味——在寂寞、清苦中做功夫,砥砺思想,赓续文明。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素心”者,志虑精纯,淡泊名利,心里存着公器的念想,惟学是从,醉心于名山事业。学问是素心事业,学术编辑就是素心事业的守夜人。
守夜人,就是夜里打更巡视,保一方平安的人。这份工作的特点,就是没有什么存在感,只有出了事儿才会受关注。学术编辑就是这样,如果你干得好,期刊正常出版,运作良好,那也就是尽职而已,不会有人关注你;只有当学术或者编校质量出了问题的时候,才会有人关注你。俗语云“报喜不报忧”,学术编辑正好相反,值得“报”的,往往都是“忧”。
没有存在感,那就是“无”啊。但是,“无”并不是什么也没有,不是无用,反而有大用。大家读书的时候,只会注意书上的文字,谁会注意纸张的存在?但是,没有纸张这个“无”,文字之“有”何以呈现?道家讲“无中生有”,不仅有“生成”之义,也含着“承载”的意蕴。学术期刊编辑,就是纸张, 就是“无”。没有我们的工作,学者的学术成果就失去了依托,无从体现。
学术编辑是通过为作者服务,服务于学术共同体。成果、荣誉、名利、热闹,都是人家的,自己就守着这个寂寞的平台,一年又一年。学术是阳性事业,考虑的是创造,打破旧的,建立新的,取的是攻势;编辑是阴性事业,在乎的是要合乎规范,不要出政治问题,不要出差错,取的是守势。一阴一阳谓之道。在任何学术领域,期刊等固定连续出版物,和学会组织、院校以及学术机构一样,都是最基础机制中不可或缺之一环。为学术公器,做好“无”的本分,这就是学术编辑的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术编辑是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职业,这跟编辑容易心理失衡有关系。想要心理不失衡,必须认命,也就是懂得,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摆正自己“素心事业守夜人”的定位,爱岗敬业。这样反而能在职业生涯中发现几许乐趣,几分收获,苦中作乐,乐此不疲。

二 素心事业守夜人的行事底线

当初硕士毕业刚来编辑部时,还是个听摇滚的愣头青,两眼一抹黑。刚开始,我讨厌这一行。天天对着翻译腔浓重、技术性极强的专业论文,心里气不忿儿,凭什么让我“伺候”他们呀?我学英语出身,读了六年外国语学校、四年英语专业本科,大一就开始做翻译挣钱了。这行对我来说,太寂寞。一路走来,要是说没有诱惑,那是假话。好几次,同乡故旧拉我下海,要干大买卖,动过心。可是,我不好意思。
为什么?因为是老先生手把手带我入的行。
我们编辑部的老先生,都是精通外语的高人,但是他们都甘于寂寞甚至一度清贫的生活,把一生奉献给了语言学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做期刊编辑,有的退休了还帮编辑部审读外文文献和例句。
我的师爷赵世开先生,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就已通晓五种外国语,可谓人中龙凤。可就因为当年他的老师吴宓先生一句话,他选择了语言学,一干就是一辈子。抗美援朝时期他给志愿军做翻译,帮着审美军战俘,当年的同学、战友,后来都做了将军。可他晚年时对我说过,他一点也不后悔选择语言学作为毕生的事业,反而觉得精神上很充实,很愉快。他去世后,墓碑背面的铭文是“为语言学的一生”。2016年,为纪念赵先生九十周年诞辰,编辑部在同济大学的当代语言学大会上设了纪念专场,现场播放了胡建华主编亲自主持制作的纪念视频。在鲍勃·迪伦充满怀旧感的歌声中,赵先生的一生通过影集徐徐展现。现场的青年学子,很多从未听说过这位学界前辈,但是一个个都看得热泪盈眶。我想,那一刻,他们应该是明白了“风骨”这个词的含义。
我们的前辈林书武先生,精通英语、法语、日语、德语,有多本经典译著。他的英语之好,连钱锺书先生都觉得“出人意外”,广为流传的“钱锺书的三封英语信函”,就是与他的书信往来。2020年,中国知网评选中国语言学高被引论文前十名,林书武先生一个人占了两篇。1963年,他从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就来到当时还在中国科学院的语言研究所,一干就是35年。除了承担学术翻译和研究工作,他一直做我们期刊的编辑,直到退休。2020年12月,他去世之后,《新京报》记者闻名来采访,为他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里面引用了我对老先生的一句评价:“编辑是为人作嫁,笔译是将身为桥,都是不出头露面的事业,林先生一生为中国语言学默默奉献。”
一个机构、组织,是有魂的。老先生的言传身教,就是我们期刊的魂。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编辑部形成了一种追求卓越的期刊文化。前主编顾曰国研究员,工作繁忙。但就是再忙,他的公文包里永远装着期刊清样,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审读。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这稿子,就是命啊。”已经退休的张慧芬同志,有“社科院第一校对”的美名,曾担任社科院前院长李铁映同志的著作《论民主》的责任校对。她校对期刊清样,所有表格中的数字都要重新核算一遍,以确保无误;她的一个绝活儿就是虽然不懂英文,但往往能发现英文拼写错误,方法就是对多次出现的较长单词,一律核对比较每一次出现时的拼写。退休后,她仍然参加期刊校对。她经常说,“泡一杯茶,静下心来,校读清样,是一种精神享受。”现在编辑部的主体是80后,他们也继承了老一代干活儿不惜力、精益求精的作风。
《当代语言学》这块中国语言学的金字招牌,是多少老先生一路辛苦开拓创下的基业。我们对期刊有敬畏心,总觉得,我们这些后辈再怎么不才,也绝不能做任何损伤学术信誉、降低学术要求的事情,无论如何也要替老先生守好这份基业。这就是我们行事的底线。所以对期刊的工作,我们绝不敢偷工减料、马马虎虎,必须打起精神、精益求精。要不然,如果牌子砸在我们手里的话,我们死了,有什么脸去见老先生?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张静:我与学术期刊的美好“纠缠”

罗雅琳: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孙少华:砥砺潜行编 研路,钝石 终成巧手针——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刘大先:“渡人”与“自渡”

叶丽贤:译心所向,俯首为梯

魏然:怎样做“连字符”编辑

苏玲:一本刊物也是一项事业———我做编辑二十年

陈丽:《中国语文》编辑部的故事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