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何为帝国?——反思帝国统治的逻辑

作者:[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

来源:《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

发布时间 2021-01-13 15:22   浏览量 357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德国学术界对帝国理论及历史的研究就一直兴味索然,远不如前。苏联的解体,一时间又重新激发起人们对帝国的兴趣,然而也仅仅收获了一个让人松了口气的结论,即可上溯至早期文明时期的帝国历史终于画上了休止符。但在过去的许多年里,随着美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新角色日渐明朗,这一情形骤然转变。一时间,“美利坚帝国”成为热议话题,而且从此以后,对美国在世界政坛所作所为的批评带上了一种强烈的反帝国主义倾向。虽然此前美国也时常被贴上帝国主义的标签,遭人诟病,比如其对越南的战争,以及在拉丁美洲或在波斯湾的军事干预等,但这些指责针对的都是美国政府某些特定的决策和行动,而反帝国主义的基调则直指美国的整体优势及其主宰权。显然后一种批评要严重得多。

国际社会为保障自身安全是否意味着非得仰赖帝国的主宰性力量不可?还是说,这种帝国的主宰性力量已严重破坏了世界秩序?如果没有这种主宰力量,世界是否会变得更好?在最近一次海湾战争爆发之前的争论,说到底,正是围绕这些问题所展开的。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聚首联合国的国际社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倚重帝国强权的力量行事。帝国的付出并非出于无私,美国就曾为此一再索取特权,只是这一点我们都不愿承认罢了。由此而生的种种困惑和误解,其实也是因为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认真思考过帝国的功能和诉求问题了。

帝国不仅仅是大国,它们活动于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普通主权国家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创建一个容纳它们的秩序体系,但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力支配这个体系。帝国则不同,它是秩序体系的缔造者,也是维护者。这个秩序的存在,离不开帝国。面对一切威胁秩序生存的不和谐声音,它都必除之而后快。而回顾美国及诸多帝国的历史时,我们不难发现诸如“邪恶轴心”或“暴政前哨”的修辞术并非当代美国人的发明,那些词汇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整个帝国史。

帝国害怕秩序动荡,担心整个帝国秩序陷入混乱。它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捍卫“善”和“治”,抵御“恶”与“乱”。在这样的角色里,帝国为自己的存在自赋了正当性。除此之外,帝国的使命在根本上也同样为世界帝国的形成提供了正当性依据。使命涵盖的内容很广:可能是传播文明遍及各地,或是让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体制在全球开花结果,或是保护人权、推进民主。普通主权国家不越国界的雷池,克制自己不干涉别国内政;帝国则不同,它为了践行使命,难免插手他国内部事务。所以,帝国的行动可能会触发国际政局的大变迁,相形之下,主权国家构成的秩序体系在整个结构上则明显带有保守主义倾向。

有人认为,由权利对等的主权国家构成的全球秩序,理应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梦想。在帝国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这几乎已成为理所当然的真理。然而,当我们从上文所述的角度来考察问题,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未必可靠。在欧洲大地上,自罗马帝国衰亡以后,其内部政治秩序几经变迁,却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可比肩罗马、国祚永续的强大帝国政权;欧洲史上先后涌现的那些强国也不过是觊觎这一王座的竞争者罢了。它们的统治后来都一一夭折了,这在世界其他地方——先撇开欧洲人曾在其他大陆建立过超级帝国不谈——可并非如此。特别是在亚洲,常见的政治秩序是帝国居中心、一帮附庸国环绕四周。因此,这些地区的政治秩序都高度集权化。欧洲的秩序特点则偏向多中心布局。

谈到帝国,我们脑中先会浮现一个画面:边缘被帝国肆意剥削、压榨一空;边缘陷入穷困,而中心则越来越富有。事实上,这样的帝国确实一直都有,但皆年寿不永。时间一长,反抗帝国中心的怒潮便一浪高过一浪,帝国统治成本一路走高,以致超过帝国在边缘搜刮到的利润。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些帝国则致力于边缘的投资建设,国祚久续。他们的投资在边缘臣民中获得回报,那些人渐渐跟中心地带的百姓一样,心系帝国的安危存亡。

所以,本书要讨论的重点在于:帝国统治的类型,它对外扩张和巩固政权的方式,以及帝国得以形成的手段和条件,等等。但此书的认知旨趣并不拘囿于在海洋帝国与陆地帝国之间做区分,在商业帝国和军事帝国之间划清界限,搞清哪些帝国秩序依靠控制疆域壮大、存续,又有哪些大致倚重对人力、商品和资本流动的掌控。我们更要深入诸多行为体的理性层面,梳理帝国统治世界的逻辑。书中还会对美帝国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做一些分析,并且给欧洲把脉问诊,为它所面临的难题提供参考性意见:我们该怎么塑造欧洲,才能让它成为 一支足以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独立政治力量,同时又能稳住自己骚乱不安且波及内里的边缘,并对诸多邻国发挥其积极的影响?这样的欧洲既要吸收帝国的特质,更当练就帝国的功力。细细察之,会发现这一发展趋势已然启幕。当然前提是我们不能从一开始就先入为主地认定帝国行动一定代表卑劣和虚伪,而应当把它视作主权国家以及国际政治组织之外的另一种应对国际问题的体系形式,认可它的存在。

假若有人认为这是在为昔日的殖民帝国招魂,那就大错特错了。毕竟对于美国人来说,在一个殖民帝国的压迫之下杀出一条血路,最终赢得了独立,这是他们独立建国的神话;而对欧洲人而言,那(殖民帝国)曾经用以统治海外领土的方式,早已被抛在身后,这是他们的自我认知。然而问题是,在未来几十年里,立足于平等性和相互性原则的主权国家模式能否成功应对渐露端倪的各种挑战,这是值得怀疑的。国家失败,特别是国家崩解,这都会诱发帝国的干预行动,或者直接催发帝国的诞生。

对此很多人提出异议,认为主权国家和帝国并非世界政治秩序的全部选项。关于良善政治秩序的类型,他们心中充满五花八门的期许和幻想,不一而足。然而这种观点与现实相去甚远。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政治秩序终归逃不出两大模式:主权国家和帝国。当然,我们应从广义上,以更宽宏而非偏狭的视角去理解国家和帝国这两个概念。不能一碰到国体和帝制的特例,便马上生造出一个新的大概念出来。在此我们将挖掘帝国概念的深义,勾画出帝国诞生及其崩溃消亡的轨迹。在学术上我们将就此走进一片长期荒置、久未有人踏足的领地。

2005年2月于柏林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