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报告精读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及其影响(2020)

作者:王俊秀 主编;陈满琪 副主编

来源:《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0)》

发布时间 2021-04-07 17:43   浏览量 1256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摘要:

本报告是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同阶段社会心态调查数据的分析。疫情初期,社会心态表现为民众广泛关注,但对疫情重视程度不足;疫情较大规模暴发后,全国防控措施全面升级,民众对疫情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战胜疫情的信心有较大提升;疫情得到缓解后,民众生活满意度、社会公平感、社会信任等社会心态指标总体较好,但普遍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工作业绩压力;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面对疫情的全球蔓延,国内外对比效应使得民众对我国疫情防控工作评价有所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民众更赞成采取严控模式,多数民众认为我国疫情防控做得最好。


关键词:

社会心态 新冠肺炎疫情 疫情防控 政府满意度

Abstract:

In this report we analyzed the social mentality of the public of China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epidemic,the public was widely concerned about it,but not taking it very seriously. During the large-scale outbreak,the government toke strict control measures toward the epidemic,the public start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and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as well as the confidence in defeating the epidemic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he epidemic was fully under control,the social mentality (such as life satisfaction,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trust) of the public was positive,but great pressure regarding economic,employment and work performance was also reported by the public. When the epidemic was basically under control in China while widely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in comparis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the public spoke highly of China’s performance in the face of the epidemic. After the epidemic became normal,the public is more in favor of strict control,and most people believed that China has done the best in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words:

Social mentality;COVID-19;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Satisfac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滞阻和危害,8万多人确诊,死亡人数近5000人,全社会经历了太多的哀伤、痛苦、焦虑、担忧、恐惧、恐慌,疫情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活动停摆,四个多月过去了,人们的生活还未恢复正常。当中国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的时候,疫情开始在全球流行,到5月初中国以外的确诊病例超过了400万,死亡人数超过了30万,疫情全球蔓延的态势还没有扭转的迹象,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大公共事件的这场疫情不知会对世界造成怎样的破坏。这场疫情是对中国社会的大考,也是对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考验,疫情常态化下的中国社会将如何发展,社会心态会有怎样的改变?在疫情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进行了疫情下社会心态的调查,了解和记录了民众在这段艰难时期的心态历程,我们也对疫情对中国民众社会心态的近期和长期影响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观察和思考对疫情常态化下社会心态的走势进行预测,并对未来社会心态与社会治理提出政策建议。

一 疫情不同阶段的社会心态特点

本次疫情下社会心态调查采用在线问卷调查形式,通过在线调查平台问卷宝持续进行,调查对象为18~70岁中国居民,调查时间为2020年1月24日至3月30日,根据疫情进展,对调查题目进行部分调整,主要是根据需要增加调查题目,前后调查的样本量近50000份。以下内容是根据不同阶段数据分析的结果。

从百度指数新闻头条的搜索指数看,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关注是始于2020年1月20日,此时的日搜索量从前一天的5000多跃升到5万多,整个疫情期间关注度最高的时段是从武汉“封城”的1月23日开始的,一直到2月14日百度搜索量都在10万以上,1月31日达到了90多万的最高搜索量,之后在3月30日和31日境外病例输入再次引起大家关注,出现了10万以上的搜索量,2月14日以后在7万左右波动,3月更低一些,4月逐渐下降到3万左右,这一数据间接反映疫情社会心态的波动(见图1)。

图1 疫情期间百度指数新闻头条搜索量波动


(一)疫情初期
1.疫情初期的三个阶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出现到2020年1月25日,可以根据疫情初期社会心态的特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息缺失阶段。社交媒体开始传播一些零星消息,到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发布27人感染不明原因肺炎的通报,官方发布了“可防、可控”言论,影响了人们对疫情严重性的判断,武汉以外的民众很少关注到这一疫情的出现。直到2020年1月20日左右深圳市、北京市相继出现感染病例,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采访肯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社会哗然,人们才真正开始重视疫情。一些地方开始抢购口罩,进入第二个阶段——社会关注阶段。由于春节的临近,全社会的日常活动并未受疫情太大影响,依旧按照春节前惯有的节奏进行,全国的节日喜庆与武汉疫区信息交织,到1月23日凌晨武汉“封城”,使得人们意识到疫情的严重,直到除夕夜,武汉市疫情处于失控状态的消息在网络传播,进入第三个阶段——惊慌阶段。这个阶段社会情绪表现激烈,对相关部门的防控不力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愤怒。


2.广泛关注疫情,但重视程度不足

疫情初期的调查显示,99.2%的受访者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表示关注,其中非常关注的占79.1%,40.8%的受访者表示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关注疫情相关信息,45.6%的受访者每天超过3个小时。调查显示,多数人开始重视这一重大疫情是从2020年1月20日开始的。


民众对疫情重视不足直接反映在他们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忽视,只有67.6%的受访者认为周围人比较重视疫情,也就是有超过三成受访者感觉周围人对疫情并不重视,有40.2%的人表示其所在地公共场所很少或没有人戴口罩。


3.社会情绪表现为普遍的担忧,较高比例的恐惧、愤怒、悲伤和恐慌

受访者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情绪中,担忧情绪最为普遍,占79.3%,接着是恐惧(40.1%)、愤怒(39.6%)和悲伤(38.6%),也存在一定比例的恐慌情绪(33.4%),相对来说积极情绪比例较低,如乐观(21.6%)和平静(14.2%)。


4.社交媒体成为疫情信息主要传播渠道,官方媒体信任度高于民间渠道

社交媒体微信(82.4%)和微博(75.8%)成为受访者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主要的渠道,其次是传统的电视渠道(42.9%),然后是网站和新闻客户端(40.8%),周围人口口相传的形式也有部分人使用(29.0%),报纸(7.85%)和本地论坛(7.72%)使用的人很少。其中,微信是唯一所有年龄群体都使用的主要信息渠道。


虽然民众的信息来源渠道以互联网为主,但是人们更信任官方权威媒体,民众认为最可靠的是中央媒体(如央视、人民网)发布的信息(89.5%),接下来依次是公益组织(77.4%)、地方新闻媒体(75.6%)和商业网站(如新浪网、凤凰网)(71.8%)发布的信息。


(二)疫情暴发期

1月26日,确诊病例数开始快速上升,1月27日开始全国确诊病例超过千人,一直持续到2月18日,这段时间是疫情暴发期。


1.对疫情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防控行为基本到位

防控措施全面升级后,民众对疫情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的调查数据显示,99.7%的受访者表示持续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认为周围人比较重视疫情的比例由67.6%增加到89.1%。公共场所戴口罩的比例达到85.4%,外出回家后洗手、外出回家后换衣服、不去人流较多场所、减少外出次数等个人防护措施的比例都大幅增加到96%以上。


2.疫情的关注点转向医学专业机构、医学科研进展

除了继续关注个人和家人安全和疫情进展信息外,民众关注点有所转移,最关注的信息从政府部门应对防控措施,转向医学专业机构、医学科研进展。调查显示,受访者最希望了解的信息中,专业机构、科研部门疫情防治研究进展的比例增加了5.1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有关机构采取的应对、防控、治理等措施”的比例从47.8%下降到44.2%,对疫情感染扩散信息的关注从52.3%下降到49.5%。


3.信息公开和透明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提高

随着主流媒体关于疫情报道的增加,网络平台和传统媒体都开通了各种形式的信息获取通道,降低了民众获取疫情信息的难度,特别是来自疫区一线政府官员和医学专家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等信息发布形式的广泛采用,民众认为政府的信息公开与透明程度有所上升。受访者认为信息公开及时的比例由48.6%上升至64.1%,认为疫情信息透明的比例从50.1%增加到66.6%。民众对政府发布信息的信任程度也有明显提升,受访者对政府部门发布的疫情整体判断信任程度从76%上升至85.6%,对地方新闻媒体信息的信任程度从75.6%增加至84.2%,对中央媒体信息的信任程度从89.5%增加至93.3%。受访者对新闻媒体的满意度有所上升,满意的比例从72%增加到了75.6%。受访者最信任的信息来源是医学专家、中央媒体、政府部门,信任程度均超过85%。


4.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民众充分肯定了地方政府部门在此轮疫情控制中的表现,对政府防控举措的肯定使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提升至七成左右。受访者对所在区(县)政府部门的满意度从60.6%上升到75.5%,对卫健委的满意度从63.6%上升到67%,对疾控专家、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认为地方政府应对此次疫情的表现较SARS有提升和进步的民众比例从58.3%上升到70.7%。


5.对政府部门、医学科研人员、医疗机构等战胜疫情的信心有较大提升

社会各界全力投入疫情防控的态势使民众对政府部门的信心提升,选择“非常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比例从70.5%增加到84.1%,其中非常有信心的比例从16.9%增加到24.9%,上涨了8个百分点。对医护人员的信心从93.8%上升到96.4%;对科研人员的信心,从94.3%上升到96.9%;对广大民众的信心也从56.1%上升到71.5%。


(三)疫情缓解期

2月19日到2月底为疫情缓解期,这个时期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在300~900人波动变化,且新增确诊病例主要来自武汉,全国大部分地区疫情得到控制(见图2)。

图2 全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


1.防疫物资需求依然强烈,心理咨询需求缺口较大,生活物资需求基本满足

调查显示,受访者购买口罩的需求完全没有满足和不太满足的比例依然最大(湖北省内59.6%,省外52.3%;下同),其后依次是购买医用酒精(55.3% vs 40.9%)和购买消毒液(50.8% vs 40.2%)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保障物资方面,湖北省内民众购买日常必备药品(37.3% vs 18.2%)、医疗咨询(36.0% vs 19.5%)、购买蔬菜等食品(33.1% vs 14.5%)完全没有满足和不太满足的比例明显高于省外民众。值得注意的是,对心理咨询的需要,有38.9%的湖北省内受访者选择完全没有满足和不太满足;省外受访者也有22.9%的人选择完全没有满足或不太满足。


2.受访者认为对疫情一线医护人员的关爱、信息公开透明程度、
对社会心态和公众情绪的引导及应对和防控措施等方面仍有较大不足

受访者认为疫情防控工作中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对疫情一线医护人员的关爱(47.7%),信息公开透明程度(42.4%),对社会心态、公众情绪的引导(42.0%),以及政府部门的应对和防控措施(35.5%)等四个方面。湖北省内受访者认为政府部门的应对和防控措施方面的不足(46.3% vs 37.1%)明显高于省外地区,认为对来自武汉人员登记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不够的比例(24.4% vs 25.3%)略低于湖北省外受访者。


3.民众生活满意度、社会公平感、社会信任等社会心态指标总体较好,
但普遍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工作业绩压力

调查发现,湖北省外受访者选择生活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是83.8%,认为社会公平程度比较公平和非常公平的比例是71%,选择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可以信任的比例为62.5%,而湖北省内受访者做出相应选择的比例则明显低于省外受访者,分别是69.5%、45.7%、51.4%。与此相对,湖北省内受访者在经济压力(60.8% vs 44.6%)、就业压力(53.0% vs 40.4%)、工作业绩压力(56.6% vs 43.6%)等生活压力方面明显高于省外受访者,未来一年收入略有下降和下降较多的比例(52.7% vs 42.5%)更大。


4.九成以上的受访者对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组织工作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

调查显示,不论湖北省内省外,九成以上的受访者对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93.6% vs 95.3%)和志愿者组织(93.2% vs 93.7%)当前的工作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对大型互联网平台和医疗机构工作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也在八成以上。受访者对社区组织、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疾控专家、新闻媒体的满意比例也比较高,但湖北省内的受访者比例均显著低于省外地区,湖北地区受访者对武汉市政府部门和卫健委的当前工作满意比例均没有超过50%。


5.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未来生活会做出一些改变

在调查涉及的各方面,受访者认为未来生活中可能或一定会做出改变的比例均在90%以上,但认为各类行为“一定会改变”的比例存在差别,具体来看,九成受访者表示一定会尊重医护人员,80%的受访者表示一定会不歧视弱势群体、自觉维护公共场所卫生、拒绝吃野味、勤消毒勤洗手,且湖北省内外民众态度无差别。


(四)境外病例输入期

2月底3月初,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境外病例增加,2月28日开始,中国以外新增新冠肺炎病例超过千人,并逐渐增多,境外输入病例开始增加,给刚刚平复的疫情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这个阶段是从2月底到4月中旬,这个时期社会心态出现了新的变化。


1.国内外疫情的对比效应使得国内社会心态指标更积极

进入3月,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但欧美国家疫情暴发,形势比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还要严峻,对比之下,国内从疫情风险最高的地区变成了风险较低地区。受对比效应的影响,国内居民的社会情绪指标表现更为积极。持乐观情绪受访者的比例从47.8%提升到52.7%,有担忧情绪的受访者比例从49.8%降至45.8%,有悲伤情绪的受访者比例从25.8%降至22.0%,有愤怒情绪的受访者比例从22.9%降至19.4%。除社会情绪外,在社会心态的其他指标上,如生活满意度、社会公平感和社会信任感等也在疫情全球绵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对生活满意的比例从84.7%提升至87.7%,认为社会公平的比例从62.4%提升至71.2%,认为社会上多数人可以信任的比例从54.8%提升至61.1%。


2.较低社会阶层民众社会心态的不利影响

疫情对国内民众生活的影响非常严重,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受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民众。调查中自我归类为下层社会阶层的受访者基本上是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下、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从事非固定工作或失业、身体健康状况中等偏下的人。下层认同的受访者担忧情绪的缓解程度较大,与疫情缓解时期的调查数据相比,担忧人数的比例从59.5%下降到46.7%,远高于其他阶层,乐观情绪的比例从52.1%下降到48.7%,受访者生活满意的比例从77.7%降至76.2%。


3.民众对国内疫情风险判断变得谨慎乐观,对疫情未来发展态势的担忧增加

虽然全球疫情形势日益严峻,但我国疫情形势日趋稳定,对输入型疫情防控措施得力,这使得人们对于感染新冠肺炎风险的判断更为积极。与2月份的调查数据相比,认为自己在疫情期间安全的比例从87.9%提升至90.9%,认为新冠肺炎治愈率高的比例从86.8%提升至88.4%,认为新冠肺炎比SARS更严重的比例从67.5%降至65.4%。虽然人们对于疫情在国内进一步蔓延的风险判断降低,但疫情全球蔓延日趋严重的形势增加了人们对于疫情未来发展的担忧,认为疫情未来一个月会有所缓解的比例从92.1%降至89.7%。


4.国内外对比效应使得中国疫情防控工作评价提升

疫情初期正值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受访者对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在疫情防控、医疗物资供应、医护人员防护、疫情信息公开和疫区民众生活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意见突出、满意度不高,随着疫情防控的开展,受访者对疫情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满意度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但对政府疫情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依然不太高。随着疫情在全球急速蔓延,各国在疫情防控中采取了不同的防控策略,疫情在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些国家的医疗物资供应、医护人员的保护、政府对民众疫情防控措施的引导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意大利、美国的疫情以惊人的速度蔓延,确诊感染病例上升的幅度和总量都远超过武汉最严重的时候。与国际疫情防控行动和效果的对比效应使得人们对我国政府疫情防控工作的评价有较大提升。对于武汉市政府防控工作满意的比例从50.7%提升至63.2%,对国家卫健委满意的比例从64.2%提升至76.2%,认为武汉“封城”及时的比例从51%提升至65.5%,认为信息公开及时的比例从81.8%提升至85.0%,对政府部门抗击疫情有信心的比例从83.4%提升至85.0%。


5.就业和生活压力增大,下层认同群体压力感尤为明显

3月以来,随着国外疫情的暴发,一些开工企业遇到了取消订单和订单不足等问题,这为未来就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2个多月的疫情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无固定收入群体,越来越多的人会感受到生活压力的增加。从国内疫情发展后期到全球疫情暴发期,感到自己2020年有就业压力的比例平均从40.8%增加到43.8%,而下层认同的受访者压力感最强,增幅最大,从48.8%增加到57.7%。感到有工作业绩压力的比例从45.1%增加到48.3%,下层认同受访者从50.4%增加到59.0%。认为自己未来一年内收入会下降的比例从48.3%增加到52.1%,下层认同受访者认为自己收入会下降的人数最多,而中层认同的受访者增幅则更大,从42.0%增加到49.5%。


(五)疫情防控常态期

3月底中央提出疫情防控的常态化,4月8日武汉“解封”,但此时境外输入病例还比较多,大约10天后,境外输入病例明显下降,多数时候日增都是个位数,4月30日北京解除一级响应,真正标志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境外输入与本土病例还时有发生,国际疫情依然严重,国内民众的生活、工作并未完全恢复,疫情难以速战速决,进入常态化状态,随着常态化的持续,社会心态必然会有新的变化。


1.疫情带来经济困难和生活困扰,民众对未来一年生活的预期明显下降

疫情给许多民众当下的生活带来了困难,影响面较大。3月20~30日的调查显示,42.4%的受访者认为生意经营困难大,39%的受访者认为经济问题困难大,就业问题和交通问题分别为37%和35%。在疫情对2020年生活的不利影响的调查中,48.2%的受访者认为未来经济收入降低,39.8%的受访者认为个人发展困难,38.6%的受访者认为经营困难,36.7%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困难。疫情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疫情带来的次生灾难对社会的影响更大。


2.更多民众赞成采取严控模式,民众倾向于极低的风险概率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暴发后,各国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疫情防控模式。我们把疫情防控的模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采取对待流感的方式,不严格管控;第二种是适度宽松,不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第三种是严格管控、严防死守。调查结果显示,70.2%的民众选择严格管控,仅有24%的民众选择适度宽松,选择不严格管控的比例仅为5.8%,可见,多数人选择支持严格管控模式,中等收入受访者选择适度宽松模式的比例较高。


在解除疫情防控时机上总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解除越晚全社会的经济损失和生活困难越大,但及早全面恢复正常生活也就意味着要接受一定的风险。通过调查了解民众可以接受的出现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最大风险概率,结果显示,40.3%的受访者接受的概率为0,25.5%的受访者接受的概率为1%,21.8%的受访者接受的概率为10%,9.4%的受访者接受的概率为30%,仅有3.3%的受访者接受的概率为50%。可见,民众表现出强烈的风险厌恶。民众可接受的风险概率的大小直接影响他们对防控模式的选择,承担风险越小越寻求严格管控模式,那些认为未来一个月疫情缓解的人更赞成严格管控模式。也就是说,民众更倾向于选择通过严格管控达到完全的风险回避。


3.多数民众认为我国疫情防控比大多数国家都好

疫情全球大暴发后自然形成与我国疫情防控的对比,通过对比对我国之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产生了后期对前期的反向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评价。调查显示,64.9%的民众认为我国在这次疫情的应对比所有国家都好,28.6%的民众认为比大多数国家好,两项相加达到了93.6%,表现出极高的满意度。


——未完待续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