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21) | B.7 2020年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回顾与2021年展望

作者: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研究院

来源:《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21)》

发布时间 2021-06-01 11:21   浏览量 236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B.7 2020年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回顾与2021年展望



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研究院

摘要:

2020年,受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不良资产规模持续增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持续攀升,不良贷款率仍然处在高位;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都成为不良资产供给重要来源。面对巨大供给,不良资产市场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市场竞争加剧,资产包成交规模增长,价格下行趋势明显。从供给视角来看,2021年,由于整体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不良资产规模呈扩大趋势;从处置视角来看,需要多方发力加大不良处置力度,探索风险化解新路径;从市场视角来看,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在变局中把握投资机会。


关键词:

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市场 资本市场监管

Abstract:

In 2020,affected by the impact of the epidemic 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the scale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will continue to grow. The scale of non-performing loans of commercial banks continues to rise,and the non-performing rate is still at a high level;non 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non-financial enterpris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upply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In the face of huge supply,non-performing assets market participants present a diversified pattern,market competition intensifies,asset package transaction scale increases,and the price downward trend is obvio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the scale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in 2021 shows an expanding tren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posal,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disposal and explore new ways to resolve risk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exist in the non-performing assets management industry,and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need to be grasped in the changing situation.


Keywords:

Non-performing Assets;Non-performing Assets Market;Capital Market Regulation

2020年,突发疫情给中国和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过程中,叠加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加大,在金融和非金融领域的风险有所积聚,增加了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金融管理部门推出一系列政策,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其中不良资产的处置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2020年不良资产规模情况分析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分析
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持续攀升,不良贷款率仍然处在高位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三季度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3.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6%。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8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6%,较上季末提高0.02个百分点。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7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133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4%,较上季末下降0.12个百分点。2020年全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见图1)。

图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体变化趋势


根据2021年1月2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81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2%,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2020年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从目前看,银行业通过补充资本、增提拨备,金融机构风险总体可控,比年初预计好很多。


2.各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情况

2020年以来,银行业风险防控水平以及资产质量等核心指标备受业内关注。在六大类商业银行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排在前三位(见图2);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排在前两位(见图3)。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长期处于高位,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四季度下降比较明显。民营银行规模体量小,不良资产规模仍然处于相对低位;外资银行经营比较稳健,不良贷款率最低。

图2 各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趋势


图3 各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德勤发布的《2019~2020中国银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疫情对金融机构业务造成一定影响,但总体影响可控。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布局范围广、涉及行业多,资产质量负面扰动不大,但城商行及农商行网点少,布局集中,受影响比较大。城商行不良贷款率迅速攀升,2019年峰值曾达到2.48%,2020年三季度末,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为2.28%。农商行和城商行这两类银行仍将是市场上不良资产增量供给的重要来源。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国有四大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765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584亿元,增幅为19.4%;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52%,较年初上升0.12个百分点(见图4)。前三季度,国有四大行共处置不良资产4507亿元,同比增加242亿元。

图4 2020年前三季度国有四大行不良资产情况


3.中小银行风险问题值得关注

2020年受疫情影响,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大量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效益大幅下滑,经营压力明显加大,部分风险会加速暴露并传导至中小银行。在2020年上半年的地方审计中,多个省市审计报告提到了中小银行不容忽视的风险隐患问题,包括部分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偏高甚至突破5%的“监管红线”、贷款投放不合规等问题。

根据银行业三季报数据统计,截至三季度末,36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5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出现下降,部分中小银行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三季度银行业运行报告显示,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面临较大挑战,众多城商行净利润下滑,这主要与城商行加大不良拨备计提有关,反映出疫情对宏观经济冲击较为严重,企业经营压力上升。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不良资产供给重要来源

2020年,由于疫情导致的金融风险具有滞后性,部分金融机构风险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不良资产供给重要来源。


1.信托业的风险资产规模及不良率持续攀升

根据信托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1季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信托业风险项目规模及资产风险率趋势见图5。2020年一季度末,信托业资产风险率为3.02%,较2019年末提升0.35个百分点;但环比增幅较2019年末的0.57%下降了0.22个百分点。从风险项目数量和风险资产规模的环比变动来看,2020年一季度末,信托业风险项目个数为1626个,环比增加79个,增幅为5.11%。2020年一季度末,信托行业风险资产规模为6431.03亿元,环比增加660.56亿元,增幅为11.45%。从同比来看,2020年一季度末信托业风险项目数量和风险资产规模增幅分别为61.63%和127.20%。

图5 信托业风险项目规模及资产风险率趋势


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信托业资产规模为21.28万亿元,同比下降5.56%,比年初减少3250.48亿元,这是自2017年四季度以来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连续10个季度下降。虽然从2020年二季度开始,信托业协会不再公布信托业风险资产规模和风险率,在金融去杠杆、强监管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信托公司前期高速发展积聚的风险开始加速释放,导致信托计划逾期甚至违约事件增多,可以判断2020年信托公司风险资产规模和风险率或将持续高企。根据信托业协会数据,2020年预计到期规模合计为53952亿元,在不良率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年末信托不良将再增加1440.52亿元,整体达到7210.99亿元。


2.融资租赁公司不良资产压力逐渐增大

在资金流动性整体较为宽松的背景下,银行及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依托资金成本优势对优质资产的争夺加剧,优质项目价格下行,“资产荒”现象持续,租赁企业竞争压力加大,项目投放质量下降。此外,由于疫情影响,实体经济信用风险上升,导致租赁企业资产不良率提高。随着统一监管的逐步实施,部分融资租赁公司面临整顿,行业加快对非正常经营公司的排查清洗。据有关机构统计,全国累计或超过6000家融资租赁公司被列入过非正常经营融资租赁公司名录。


(三)非金融企业不良资产规模较大
1.债券市场债券违约金额大幅上升

2020年企业违约债券规模上升,中小企业困难凸显,不良贷款增加、大型企业违约事件频发。四季度,我国信用债市场更是陆续迎来“黑天鹅”事件,华晨集团、紫光集团及永城煤电信用债相继发生违约,引发了信用债市场的大地震,部分行业、地区债券随之急跌。

据Wind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0日共有142只债券违约,发生金额共计1626.94亿元。相比2019年全年的1494.89亿元,再度增加132.05亿元。按企业性质划分,2020年地方国企违约债券金额上升明显,民企违约金额反而有所下降。国企累计违约金额从2019年的457亿元增至1004亿元,累计违约率从0.21%增至0.38%,截至2020年12月30日共有27家新增违约主体,其中央企和地方国企共有7家,民营企业有20家。此外,高评级企业的违约规模也在上升,2020年A类评级企业信用债违约规模已达566亿元,超过了低评级企业违约规模,打破了投资者“评级信仰”。


2.企业应收账款回收期拉长,流动性压力增大

2020年疫情冲击叠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因素,企业经营压力增大,随之偿债压力较大,问题企业和问题资产呈现增长趋势,应收账款回收难度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7.28万亿元,同比增长16.5%;产成品存货4.64万亿元,增长7.3%。按不超过5%的坏账率估算,应收账款不良资产规模约8000亿元。


二 2020年不良资产市场主体及特点分析

根据浙商资产研究院统计的相关数据,2020年银行转出债权约为3428亿元,同比有所下降。其中,四大AMC购入的规模约为2250亿元,占比65.6%,地方AMC购入约933亿元,占比27.2%,其他非持牌机构购入约245亿元,占比7.2%。2020年持牌AMC的招标规模约为22397亿元,相比2019年有所上升。其中信达招标占比34.2%,长城招标占比20.8%,华融招标占比17.9%,东方招标占比14.5%,地方AMC招标合计占比12.6%。可以看出,四大AMC依然是金融不良债权收购和处置的主力军。


(一)不良资产处置主体情况分析
1.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情况分析

2020年,受疫情冲击不良资产交易环境受到很大影响,交易市场活跃度下降,尤其是一季度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陷于停滞。同时,受剥离非主业板块、资本市场震荡等多重因素影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全部下滑(见表1)。根据信达、华融年中业绩报告披露,其业务包括不良资产经营、金融服务、资产管理与投资。其中,不良资产经营仍为各公司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表1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2020年上半年经营业绩情况


业务开展方面,四大AMC积极回归主业,都在加大不良资产业务投放力度:

信达上半年从银行业收购的不良资产金额为99.27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55.93亿元,同比增长47.92%。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收购金额则均有大幅下降。

华融上半年从银行收购的资产包金额为128.28亿元,收购占比达54%,其中从大型商业银行收购金额为39.53亿元,占比18%,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其收购主要来源,达到79.3亿元,占比36%。

东方上半年新增不良资产业务投放302.84亿元。成功落地19个“总对总”不良资产包项目,累计收购债权本金79亿元。2020年全年,东方不良资产投放952亿元,年末不良主业规模2824亿元,较年初增长11%。

长城上半年累计收购金融不良资产本金383.84亿元,非金融类不良资产135.13亿元。2020年长城累计收购不良资产超过1400亿元。


2.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情况分析

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国有57家地方AMC得到银保监会批复。地方AMC处置不良资产包的主要渠道为债权转让和司法途径,债务清收和重组等核心业务能力相比上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较弱。

2019年,全国地方AMC受让债权次数共621次、户数共10711 户,披露的总金额为1909.48亿元。从受让总次数来看,浙江的地方 AMC表现得最为活跃。从受让总金额来看,浙江的地方AMC远远超出其他地方AMC,除浙江外,福建、河南和广东的地方AMC的受让债权规模相对较大。

根据《中国地方资产管理行业白皮书(2019)》数据,银行贷款、公司发债仍是地方AMC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地方AMC不良资产收包数量见图6,其中一半地方AMC整年收购不超过10个。在不良资产收购投入本金方面,各个公司投入规模较为均匀,但主要还是集中在20亿~50亿元。

图6 地方AMC不良资产包数量情况


2020年金融监管环境趋严,国家经济政策要求地方AMC行业支持小微企业,部分地方AMC成功进入交易商协会发行债券募资,融资成本问题得到一定缓解,有利于地方AMC快速发展。


3.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情况分析

根据2020年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预计银行业2020年通过减免服务费、支持企业重组、债转股等方式为实体经济实现减负1.5万亿元既定目标,充分说明银行系AIC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最新披露数据看,相比2018年总量,除交银AIC外,其他四家AIC资产规模均已增长200%以上。净利润方面,2020年上半年,农银AIC实现净利润3.25亿元,同比增长20%,其余四家AIC在2020年上半年创造的利润已超2019年全年。

在“工、农、中、建、交”这五家国有大行控股AIC的基础上(见表2),还有四家银行拟设立AIC,分别是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广州农商行和浦发银行(见表3)。

表2 五大行AIC设立情况


表3 其他银行AIC设立情况


2020年2月以来,“工、农、中、建、交”五家开业的AIC陆续通过银保监会审批,可以通过附属机构在上海开展不以债转股为目的的股权投资业务。这意味着专营债转股业务的银行系AIC可以从事非债转股业务。2020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AIC开展资管业务,债转股募资渠道拓宽,可以面向特定社会公众募资开展债转股投资计划。

按照最新监管要求,大部分AIC到2020年底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5%,2021年底达到6%,2022年底达到8%。为了有效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经营稳健性,继续落实债转股业务增量、扩面、提质的国家政策要求,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都陆续采取发债或增资的方式获取资金。根据Wind统计,截至2020年9月30日,五大AIC共发行17只债券,累计金额830亿元,期限主要为3年和5年,债券品种都为银行间金融债,暂时未在交易所发行。在众多政策支持下,未来五大AIC金融债发行规模会不断扩大。


(二)不良资产业务主要处置模式情况分析

随着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仅仅依靠现金催收、贷款重组、核销和批量转让等传统处置方式已不足以维持业务的长远发展,要通过传统与创新处置模式相融合来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当前不良资产业务的主要处置模式发展情况如下。


1.不良资产包批量转让

2019年,商业银行面向AMC不良资产招标累计规模为1893亿元。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45.8%;农商行占比26.9%;国有五大行占比15.1%;城商行占比11.5%;其他银行占比0.7%。2019年,银行批量转出不良资产约为4208亿元,四大金融AMC购入的不良资产规模约2791亿元,占比为66.3%,占据了市场主要份额;地方AMC与其他非持牌机构市场份额有所增加,但占比仍然较低。


2.破产重整

破产重整业务是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主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发挥AMC的专业优势、协同优势、资源优势和整合优势,是AMC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AMC可以以债权人身份或投资人身份参与破产重整。2020年3月新修订《证券法》落地,加大了对违法违规上市公司的追责强度和惩罚力度,将有更多上市公司退市或面临重组,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与资产重组将成为AMC的业务机会。


3.市场化债转股

根据《中国特殊资产行业报告(2020年)》数据,截至2019年底,市场化债转股签约总金额约为2.9万亿元,落地总金额为1.5万亿元。在业务模式上,发股还债、收债转股、以股抵债(司法重整)是债转股最主要的业务模式,三种业务模式的落地金额均占签约总金额的90%以上。目前,金融AIC是市场化债转股的主体,签约金额占比75%,落地金额占比约为55%。


4.不良资产证券化(ABS)

在第三轮试点大范围启动的背景下(见表4),2020年,不良ABS共发行55单,发行规模282.60亿元,在其他类型产品发行不及预期的情况下逆势增长,助力不良资产处置超1500亿元。

表4 不良资产证券化三轮试点


从发起机构来看,2020年参与数量为15家,参与机构类型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其中,国有银行仍占据主要地位,中国建设银行的发行规模居第一位,发起9单,规模达104.29亿元;其次为中国工商银行,发起8单,规模为54.42亿元。

随着第三轮不良ABS试点扩容,发行主体愈加丰富,东方及华融首次加入该市场。2020年12月,东方成功发行“东元2020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共计9亿元,该产品为新一轮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行业首单不良资产证券。


(三)2020年不良资产市场特点分析
1.不良资产市场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市场竞争加剧

2020年1月,中美双方签署第一阶段《中美贸易协议》,对“金融资产管理(不良债务)服务”做出专项约定,标志着我国不良资产处置业务领域将正式向外资打开。2020年2月,橡树资本全资子公司在北京完成工商注册,注册资本542亿元,开始布局不良资产经营业务。2020年3月,银保监会批复同意建投中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建投中信”)转型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更名为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银河资产”)。2020年12月16日,银河资产获准开业,作为第一家以券商为股东背景的全国性AMC,未来深耕领域或将主要集中在资本市场。

当前非持牌机构也在大量进入不良资产行业,截至2020年底,涉及不良资产处置的注册公司有1.3万家,过去一年中新增的不良资产处置公司超过3000家,一年内的新增数量占比接近25%。不良资产市场格局由原来的“四大AMC”垄断市场逐步分化为“5+2+银行系+外资系+N”的多元化格局,推动行业朝着更加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2.监管政策对于不良资产市场的规范引导作用持续加强

2020年1月,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资产管理公司进一步回归主业,提升不良资产处置能力,促进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从银行层面,银保监会领导多次发声,要求银行机构未雨绸缪持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采取多种方法补足资本,加大拨备提取,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督促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在化解存量不良的同时,防止新增不良过快上升,减少贷款损失。

从企业层面,2020年初,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对中小企业违约给予政策上优惠,地方金融监管局要求地方AMC开展因疫情受困企业的不良资产收购业务,加强优惠融资支持。

从业务层面,2021年1月11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金融AMC、金融AIC及符合条件地方AMC都参与试点,拓宽了银行不良出表渠道,加快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3.不良资产供给增加,资产包成交规模增长,价格下行趋势明显

随着不良资产供给的不断增大,据业内人士公布,截至2020年10月末,不良资产公开市场推包成交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17%,增长趋势比较明显。面对巨大供给压力,2020年以来不良资产一级市场的资产包价格都相对比较低,成交普遍在不良资产账面价值的二三折,下行趋势明显。


三 2021年不良资产市场分析与展望

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把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动态平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成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本篇报告从供给视角、处置视角和市场视角三个方面对2021年不良资产市场进行分析与展望。


(一)供给视角:不良资产总量规模呈扩大趋势

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规模近年来保持一定的增长。2021年,随着整体市场环境的变化、资产结构的调整以及风险偏好的变化,不良资产会出现激增。


1.金融市场加速出清,以存量不良资产化解为主导

在疫情冲击下,2021年金融市场或将加速出清,并逐渐形成以疫情期间新增的存量不良资产化解为主导的格局。2020年受疫情影响,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且陆续推出无还本续贷、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根据银保监会披露,银行已累计完成对6万多亿元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预计有相当规模贷款的风险会延后暴露,未来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压力较大,随之面临更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处置压力。

中信建投最新报告指出,如果不考虑核销等处置方式和回收率,此前银行业实施的延期贷款政策退出后风险敞口暴露,将提高银行业整体不良率16~32个BP,不良贷款将增加3000亿~7000亿元。报告指出,延期贷款不良最终将在上市银行2021年半年报、三季报、年报中会有体现。预计实际政策到期时,由于银行对这部分贷款加大核销或者还款率提高,延期贷款的风险敞口低于以上的预测值,但是最乐观估计,带来的不良率提升也在8~10个BP,不良贷款新增额在1500亿~3000亿元。


2.不良资产爆发行业越发集中,区域分布差距拉大

受疫情及产业转型压力影响,不良资产在产能过剩行业积累较为集中,比如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和房地产业等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较高。以房地产行业为例,2020年房企破产数量超470家。2021年随着融资政策收紧,房地产企业面临保现金流、降低负债的双重压力,有更多房企因为资金运转问题走向破产的可能性较大。

2021年不良资产分布将会延续近年来的基本趋势: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作为国内经济发达区域,不良资产总量规模大,但伴随着疫情冲击逐渐减弱,该区域不良资产规模增速将会局部趋缓,不良资产将会加速出清;环渤海区域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逊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良资产规模在2018~2020年持续增加,显示该地区不良资产正在加速暴露,未来或许依然延续这一趋势;东北地区不良资产规模或将持续走高,主要是因为落后产能积聚及新旧动能转换速度较慢,导致资产质量持续下滑,各类不良资产化解依然是重中之重。


(二)处置视角:多方发力加大不良处置力度,探索风险化解新路径

面对不良资产市场供给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压力,2021年的不良资产收购与处置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态势,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探索处置路径成为重点方向。


1.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仍然是商业银行重点工作

根据中国银行发布的《2021年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1年前期积累的风险将不断释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概率较大,预计在年底将达到2.0%~2.2%。据预计,202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规模将继续保持40%左右的增速,达4.8万亿元。按照监管要求银行业加快不良资产暴露,为了减少未来潜在风险,加大不良资产核销、批量转让处置力度仍然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工作。


2.资产管理公司将顺应不良资产投行化趋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从长远看,投行化处置能力以及储备长期性资金成为不良资产市场赢家的关键。资产管理公司要把握好“双循环”格局下的新变化所带来的业务机会,顺应不良资产投行化的趋势,充分发挥资产重组、产业重组、债务重组等资源整合能力,围绕“资产管理”培育投资银行、财务顾问等专业能力,有效拓展与企业结构调整相关的兼并重组、破产重整、夹层投资等投行业务,运用“产业+金融”的业务模式、“投资+投行”等手段,聚焦问题企业和问题资产,积极推动并购重组和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市场视角: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1.市场环境的变化极大地考验了不良资产处置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

当前不良资产定价环境相应发生变化,不良资产大部分抵押物、质押物以不动产居多,占比近70%。随着2021年经济政策趋于正常化,货币、信贷逐步收缩,房地产行业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预计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下降,房价基本保持平稳态势。在土地成交价和土地成交数量方面也将趋于稳定,导致交易活跃度不高;在商业不动产方面预计2021年商业写字楼的空置率持续高企,写字楼待售面积增加,租金继续呈下降趋势。对于持有大量土地或商业不动产的不良资产处置主体而言,如何根据市场变化盘活这部分资产并实现收益是一个巨大考验。


2.不良资产行业交易平台的建设将有利于市场良性发展

随着市场上不良资产处置主体和处置方式的多元化,机构间跨行业合作会成为趋势,迫切需要建立全国不良资产行业交易平台。通过对现有交易所和交易平台的整合,建立全国性不良资产交易平台的工作会提上日程,通过交易平台实现行业上中下游多方交易主体的整合、金融机构交易服务能力的整合。交易平台还将是一个交易信息和交易数据的汇总中心,通过基础信息的准确及时共享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中介服务的过度需求和浪费,同时能较大程度地提升资产交易的效率。通过建立规范的交易机制,打造成为集资产尽调、推介、包装、经营、交易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从而提高整体效率,促进市场良性发展。


3.不良资产包“量升价跌收益逐步收窄”,需要在变局中把握投资机会

随着不良资产市场供给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2021年银行出包规模持续放量。一方面买方对不良资产收购趋于理性,另一方面很多机构受制于资金,供需上的不平衡会持续压制成交价格,预计2021年不良资产包的市场收包价格持续下行趋势,对于拥有专业团队且资金实力充足的机构来说,更要在变局中把握不良资产逆周期收购的机遇期,只有具备精准定价、价值提升和终极处置能力的投资者才能不断挖掘具有真正价值空间的投资机会并最终获利。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