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1)
  • 收藏(0)

建党百年特别企划 | 《1921》:回望历史,一百年,正青春

作者:社科文献

来源: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1-07-09 14:42   浏览量 43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1)
  • 收藏(0)


七月一日建党百年华诞之际,电影《1921》正式公映。


导演黄建新将1921年上海的繁华,南湖的诗意通过镜头展现在观众面前,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一代少年的豪情壮志溢出荧屏,跨越时间长河与现在的年轻人产生共鸣。


WeChat Image_20210709143613.png


电影聚焦在1921年风起云涌的上海,讲述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平均年仅28岁的热血青年,如何突破重重困难和追踪,相聚上海,建立并带领中国共产党开启新的征程。影片重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筹备到召开的历史,再现了“一大”召开前后的主要事件,和“一大”代表们富有青春活力与烟火气息的一面。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除了影片中着重笔墨描绘的“一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光辉历程中,还经历了以1935年遵义会议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两次伟大转折。


第一次伟大历史转折发生在长征途中,以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为标志。在党和红军生死攸关之际召开的遵义会议,批判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结束了第三次“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遵义会议后十四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伟大转折。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二次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并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只九年,国民生产总值就翻了一番;到20世纪末,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向着在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迈进。


转折发生的历史条件


历史的转折,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既是客观形势的需要,又是历史主人公主观努力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都发生在重大的历史关头,同时又都是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在政治上、组织上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发生的。


首先,客观形势发展到了重大的历史关头。第一次历史转折发生在党中央和红军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革命走到了重大历史关头,必须解决的问题是:采取怎样的战略方针,才能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达到长征胜利的目标。第二次历史转折发生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又面临重大历史关头,扭转“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从困境中奋起,开辟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


其次,在政治上和组织上都具备了实现转折的条件。主要是:经过斗争实践的检验,是非功过已经分明;原来的领导人无力回答历史关头提出的问题,已经无法继续领导下去;而一度受到错误打击或排挤的正确力量的代表已经涌现出来,并且对重大关头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们已经左右形势,控制局面,也就是说,党内新的领导核心实际上已经形成。


WeChat Image_20210709143619.jpg


长征出发时,第三次“左”倾领导集团已经分化。在“毛洛合作”“博洛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走到一起,形成“中央队三人团”,成为反对博古、李德的最高“三人团”错误军事领导的主要力量。湘江战役失利实际上宣告了“左”倾错误军事领导的完全破产。过了老山界以后,毛泽东、张闻天即不失时机地开始了对最高“三人团”错误军事领导的批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西征突围以来的挫折,已经证明毛泽东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原则是正确的,李德、博古那一套是错误的;同时也已经证明,在“博洛矛盾”中,洛甫(即张闻天)关于利用资本主义以发展苏区经济,反对组织广昌战役以保存红军有生力量,联合十九路军、支持福建人民政府以粉碎第五次“围剿”,以及必须同小资产阶级极左主义做坚决斗争等一系列主张是正确的,而博古的主张和做法则是错误的。这样,毛、张、王三人在争论中占据了主动,而博古、李德则陷入了被动。毛泽东、张闻天抓住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问题,把争论集中在最为迫切的红军战略方向上。通道会议(1934年12月12日)否定了博古、李德继续进军湘西的主张,通过了毛泽东的向贵州进军的建议。接着召开的黎平会议(12月18日),再次否定去湘西方针而决定进军川黔边区,并决定到达遵义地区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第五次反“围剿”和西征突围以来军事路线上的是非问题。这时,张闻天同王稼祥在黄平橘林谈话(12月20日),提出由毛泽东指挥军事,在红军主要将领中得到赞同。此后,猴场会议(1935年1月1日)决定强渡乌江、袭占遵义;在行军途中又实际上停止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至此,召开遵义会议实现历史转折的条件已经成熟,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实际上已经明确,并且已经在最重要的军事战略方向问题上起着决定作用。


WeChat Image_20210709143621.jpg

遵义会议


第二次历史转折的发生有着相类似的背景。


从“四五”运动到粉碎“四人帮”,中国已经发展到挣脱“文化大革命”灾难重新走上社会主义正确轨道的关头。历史已经证明,领导和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晚年的悲剧,华国锋主持下进行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对“四五运动”的镇压不得人心。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四人帮”做坚决斗争又领导1975年整顿大见成效的邓小平,则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承载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希望。


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转机。然而,领导粉碎“四人帮”而处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地位的华国锋,却只是用毛泽东写给他的“按过去方针办”六个字来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样重大的问题。但是,他未能认识和摒弃自己的错误,满足群众的也是历史的迫切要求:让邓小平复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反而提出和推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实际上是要把毛泽东晚年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的“左”的一套照搬下去,是要以此来拖延和阻挠恢复老干部工作(首先是“邓小平复出”)和平反冤假错案(首先是“天安门事件”)的进程。


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与之针锋相对,倡导实事求是,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这样,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的对立,成为粉碎“四人帮”后斗争的一个焦点。《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出了对拨乱反正具有重大意义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支持还是压制这场讨论,实际上成为判断其是顺历史潮流而行还是反历史潮流而动的标志。哲学层面的争论,反映了思想路线和政治方向的分歧。邓小平、陈云等在支持真理标准讨论的同时还在政治、经济、组织等方面,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本清源,拨乱反正。邓小平复出以后,自愿充当“后勤部长”,恢复了高校招生制度,推倒了教育战线上的“两个估计”和文艺战线上的“文艺黑线专政论”,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胡耀邦担任组织部长以后,与“两个凡是”针锋相对,提出两个“不管”,大刀阔斧地开始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经济领域在陈云、李先念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思想已经提出,学习国外经营管理经验和吸收外资的工作已经进行,加快工业发展和加快农业发展的计划正在制定,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调整正在酝酿;胡乔木等连续撰文,论述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宣传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和发扬经济民主,大大促进了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而这些进展正是冲破“两个凡是”禁锢的结果。真理标准讨论的过程,不仅是理论上正本清源的过程,更是实践上拨乱反正的过程。提出、推行和坚持“两个凡是”的华国锋等人之错误,支持和坚持实践标准的邓小平、陈云等人之正确,不仅在党内,而且在全国人民看来,已经是泾渭分明了。


WeChat Image_20210709143626.jpg

十一届三中全会


粉碎“四人帮”后两年中的工作和斗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转折做好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准备,居于主导地位的邓小平、陈云取得了在重大关头主导历史发展的自由。1978年9月,正当处于揭批“四人帮”第三战役高潮的时候,是邓小平高瞻远瞩,指示前进的方向:应该及时结束清查工作,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在中央工作会议开始以后,是陈云不顾华国锋宣布的议程,提出中央必须“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做出决定,解决天安门事件、六十一人所谓“叛徒集团案”等“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遗留下来的重大问题,以达到安定团结,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可见,在重大历史关头,指出前进方向、做出重大决策的是邓小平和陈云。他们早就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过去的功勋,在党内的资望,“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现,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中的业绩,使他们自然地成为众望所归的领导核心,把握了转折关头党中央工作的舵轮;华国锋实际上已经丧失了领导纠正“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和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资格。


(节选自《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程中原、夏杏珍著。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心中有信仰,眼中有光芒”。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的成功,开辟了两条通向胜利的新道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


书籍简介


WeChat Image_20210709143630.png


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程中原 夏杏珍 著

2015年8月/118.00

ISBN:978-7-5097-7747-3


内容简介


两位作者从自己四十年党史、国史研究的成果中挑选了35篇文章集为本书,编为四编:大事论说,文献解读,要人评论,史著品评。这些文章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次伟大转折(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实现和活跃于其中的重要人物展开讨论。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大事论说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之比较
“毛洛合作”与遵义会议的胜利
长征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两种中国命运的决战——从“四五”运动到粉碎“四人帮”(1976)
“文化大革命”的终结与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
“邓陈合作”与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
历史的转折与新路的打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十二大前后
中国是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
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
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第二编 文献解读
论《遵义会议决议》
《八大政治报告决议》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张闻天庐山会议发言:系统批判“左”倾错误的光辉篇章

第三编 要人评论
毛泽东对马克思“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思想的运用发展和对中国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贯彻实施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
毛泽东的三项指示和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
从1975年整顿看邓小平的领导艺术
邓小平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杰出贡献
在历史转折中邓小平怎样坚持毛泽东思想
张闻天在中共党史上的十大贡献
庐山会议以后张闻天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
并肩战斗情长谊深——陈云和张闻天交谊述略
陈云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独特贡献
看似寻常实奇崛——陈云“多谋善断”的决策艺术
关于华国锋的评价问题
冯雪峰:架起党和鲁迅联系的桥梁
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胡乔木

第四编 史著品评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写作与发表的经过
一部重现新中国发展历程的信史
——读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第四卷
全面展现邓小平开辟“中国道路”的历史进程
——读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
一部评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信史
——评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为革命前驱树立的一座丰碑
——钟桂松著《沈泽民传》序
一部全面评析江泽民战略决策思想的佳作
——曹前发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江泽民战略决策研究》序言

后 记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1)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