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话题 | 在素质和应试之间

作者:学吧写作组

来源:社会学吧

发布时间 2021-07-23 10:14   浏览量 219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莫小北专栏
马上要小升初了,邻居因为划片范围没没有一所好学校而发愁。这引起了我对学校的反思。
学校是一个物理空间,建筑物体现着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也是一个人际空间,人们在其间发生互动。同时学校还是社会空间,种种结构性、情境性的力量会渗入其间。
由此来理解学校的分化,小到你为就近入学的担忧,大到你对全国名校的向往,莫不在这三重空间里打转。
那些家长口中的“差学校”,设备一般,同学素质不高,只能复制下层的劣势。而那些让人挤破头的好学校,活动丰富,同学综合能力强,学校的名望成为重要的筛选符号。
那么,学校竞争的背后是什么呢?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搭配上教育的信号释放功能,只能导致教育越来越卷,学校也概莫能外。教育既可以是阶层流动的发生器,也可能是制造阶层固化下流动“迷思”的工具。
记得刚颁布“就近入学”的政策时,家长们“普大喜奔”,觉得终于不必再为择校忙碌。可结果却是更大的无奈:为了好学校,就要咬牙购买学区房,不然,差小学—差初中—差高中—差大学的因果链条足以让你忧虑不已。
这首先与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均衡有关。同时,在政府失灵的情况下,市场开始“显灵”,优质中小学纷纷成立分校,落户开发商的新楼盘。公益变成了私利。
上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和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研究表明,只有当教育的回报率(相比其它)很高,特别是教育与流动的关系极其密切时,教育才会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今天的鸡娃就是这场教育焦虑下的产物。教育真的是场锦标赛么?其宗旨只能是我一定要比你跑得更快么?所以每次以素质教育而发生的考核:体育、美育,最终都会催生一大批辅导机构,来完成应试的目标。这时候,所谓“素质”就像那层裹着药丸的糖衣,好看,但没用。在素质和应试组成的跷跷板上,学校也难以应付了。学校作为统治阶级灌输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也是个体建构自我认同的关联场所。
正是为此,我们才有了“高考完了就可以彻底放松”的预期,这样畸形的社会化,才会培育出恐惧、内卷和躺平的时代症候吧,因为我们总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总建立在“外物”之上。
教育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之物,但究竟该如何做,我们显然还没有一份成熟的答卷。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