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李小云|乡村振兴呼唤更多的公益行动和公益创新

来源:社科文献出版社·人文万象

发布时间 2021-10-14 16:50   浏览量 90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2021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2021年10月17日是第8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29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为此,我们特别推荐由董强编著的《公益乡村:公益力量对接乡村振兴实践》一书,回顾公益力量与乡村振兴研究之路。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的公益行动和公益创新

 李小云




    公益组织的迅速成长,是过去40多年中国转型变化的重要内容。公益组织已成为中国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之一。政府鼓励和支持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从事社会服务,《慈善法》界定了公益组织的行为规范。如何将日益庞大的公益部门有机融合到发展大潮中,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十多年,公益组织快速发展,同时这些组织动员了大量的民间资源。依托民间资源是公益组织发展的基本机制,也是政府乐意支持公益组织发展的基础。


    当下,中国的公益组织受到以下思潮的影响。首先,公益组织是传统慈善实践的产物,受到传统慈善思想和实践的影响,认为做公益就是捐钱做好事。其次,公益组织受到西方后现代公益思潮的影响,比如社会企业、环保这些产物,环保是最典型的。最后,中国公益本身也受到自由主义、市场主义方面的影响。以上决定了中国公益组织是一个不同公益思想资源和实践资源影响下的多面向混合体,呈现多元的特点。公益组织有精英化的特点,刚刚提到的环保、社会企业、社会创新是国内社会精英从西方引进的。公益组织的资助型资源不足,在传统慈善的影响下,个人倾向于自己花钱做事情,没有转化成公益资源。此外,资源转移性特点明显,资源转移过程中的创新性不足。在公益组织基层性不足的情况下,资源很难流向一线基层公益组织。


    在过去几十年中,公益组织持续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乡村扶贫行动,如希望工程就是教育扶贫领域最成功的案例。与当年的希望工程和最近几年的营养午餐等公益扶贫创新相比,在解决系统性贫困的行动中,很少见到积极参与的公益组织。大量公益组织的扶贫行动仍然主要是各种救助性的行动,很少见到系统性的方案,即使有创新实践也只停留在很小的范围内。形成这一状况,有来自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折射出中国公益领域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公益组织从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国际上“边缘社会功能”的特性。当社会主体性问题由政府和市场承接起来之后,社会一般会作为一个平衡力量去关注政府和市场治理关注不到的其他问题,从而形成了社会问题解决的边缘—中心的结构关系。这样的结构关系造成了公益组织的碎片化和功能的非系统化。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公益组织一直处于中产阶层的文化价值和资本逻辑之间的旋涡中,其文化偏好和文化符号停留在公益圈中,很难在不同阶层之间流动,其碎片化的经验很难整合到国家的主流发展行动中。近年来,有学者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线索,但是如何将传统的慈善思想和西方现代公益思想转变成中国现代的公益思想依然有待探索。在持续性的“边缘性社会功能”的影响下,公益组织形成了社会问题的“边缘”视角。在这个视角下,的确也发育出很多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但是也失去了发育集体性和系统性介入解决主流社会问题的能力。过去,公益组织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治理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多为碎片化的。精准扶贫无论是对贫困人口的识别,还是满足贫困人口的需求以及解决他们的问题等方面,都需要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做支撑,大多数公益组织尚不具备这个知识体系。综上所述,中国公益组织在精准扶贫中出现集体性缺位,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系统性参与这一重要社会行动的能力不足。


    公益组织做的很多工作是在相对贫困的范围内,是在应对相对贫困问题,比如乡村教育、乡村卫生等方面。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很多工作是政府来做的,比如盖房子、提供义务教育,这些公益组织做不了。公益组织在缩小社会公共服务差距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好的创新,这也是公益组织擅长的领域。比如在乡村学前儿童教育、乡村医务室、乡村数字化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公益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不能说不是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更多的是在创新性地应对相对贫困。


    乡村振兴更多的是国家战略逐渐调整的过程,不能把乡村振兴当成乡村建设搞。公益组织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关键是如何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下新的发展机遇,找到自身能够发挥作用的舞台。公益组织要想办法发挥比较优势,弥补政府不足,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服务创新。公益组织不要总想着去替代基层政府,不要总想着和基层政府比高低,比谁干得好。中国是一个大国家的社会,主要责任在政府,公益组织不承担主要责任,而是作为补充。在新的乡村振兴格局下,乡村会是一个很大的舞台,应该有更多的公益组织进入乡村。很多公益组织说是做乡村工作的,但真正在乡村第一线工作的公益组织太少了,比如我在云南乡村地区看到的公益组织就比较少。在未来大乡村发展形势下,乡村规划、乡村陪伴、乡村教育等需要公益组织有不同的技能、思想和方法。如果公益组织的特点与乡村发展需求不匹配,就不利于公益组织发挥作用。总而言之,乡村振兴这个大的格局需要更多的公益行动和公益创新。

 

 

 

(作者: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科讲席教授)



图书推荐



公益乡村:公益力量对接乡村振兴实践(978-7-5201-8984-2)_正封面缩略图.jpg

公益乡村:公益力量对接乡村振兴实践

董强 编著

2021年9月出版 / 98.00元

ISBN:978-7-5201-8984-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


    公益力量作为不同于政府、企业的独特力量,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如何回应并对接这一重大战略,决定着其在此进程中能否做出重要贡献并展示独特价值。基于此,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公益力量参与中国乡村发展的关键历程、方法论、成效及挑战进行了回顾。同时,汇编了不同时期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十五个公益行动典型案例,以呈现公益组织如何找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点,如何在公益行动过程中与基层政府形成密切的互动互补互塑关系,在发挥公益优势的同时弥补政府工作的不足。


目录


导言  公益力量参与中国乡村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董强 黄琛丹

 

第一部分  公益力量对接产业振兴

1  “乡村旅游+”模式的探索过程分析 王军

2  新业态产业引领的河边复合型产业体系发育与发展 董强 吴一凡

 

第二部分  公益力量对接人才振兴

1  以“乡村发展带头人”为着力点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李春芳

2  新村民迁入与乡村社区服务的改善 吴晨

 

第三部分  公益力量对接文化振兴

1  天才妈妈项目在非遗传续中助力农村妇女的发展 王思梅 赵光峰 解美玲

2  公益组织携手乡村巧娘培育社区内生能力 李爱玲

3  以文化为切入点开展的少数民族乡村振兴 申顶芳

 

第四部分  公益力量对接生态振兴

1  以社区传统文化为根基推动保护生物多样性 李自跃 刘海英

2  社区治理视角下的水源地保护实践 李文荟

 

第五部分  公益力量对接组织振兴

1  社会力量介入乡村的多重定位与乡村治理体系构建 贾建友

2  基于爱德基金会乡村振兴实践的组织化模式探索 温方方 谭花

3  通过改善项目治理来推动乡村有效治理 杜玲 韩伟

4  组织起来:走向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 廖凤连 黄亚军

5  乡村妇女自组织培育的公益实践与反思 邹伟全

6  公益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模式:统规统建和共同缔造 蔡秋琳 谢雄斌

 

编后记



默认标题_动态横版二维码_2021-10-14-0 (3).gif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