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 源流与边界——历史非虚构写作的理论维度/鸣沙嘉年华第一场
作者:社科文献
来源:鸣沙
发布时间 2021-07-27 浏览量 476
12.jpg

鸣沙嘉年华 第一场

“非虚构写作”的提法,在国内已流传有年,然而迄今仍无一个明确的概念和界限,由此导致人们常以表面现象,如是否有史料引文、是否有注释、是否有参考文献研判之,并将其与严肃的学术研究混淆。一些在国外属于“历史非虚构写作”的作品,其中译本在国内摇身一变成为“学术专著”;一些本土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属于“历史非虚构写作”,然而由于作者学院派的出身,也被归入“学术专著”类中。目前由于作者、规范、市场等各方面的不成熟,“历史非虚构写作”虽在学界有勃兴之势,但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两点。从写作者的角度讲,一个优秀的学术研究,必须解决一个值得被解决的问题,而以“历史非虚构写作”的方式,是绝对无法达成这一目标的;从阅读者的角度讲,没有接受过历史学专业严格训练的读者,其实是没有能力判断一种观点是否正确的(否则我们花至少十年的时间才培养一名学科博士,就毫无意义)。由此我们将要探讨:哪些内容属于“历史非虚构写作”?什么样的题目适合“历史非虚构写作”?大众通俗读物和栏目(如“百家讲坛”等)是不是等于“历史非虚构写作”?“历史非虚构写作”是否需要达到“研究级别”?其对作者的身份有无要求?是否应有特定针对的读者群?怎么样来判定它是原创、“洗稿”还是抄袭?学者们即使愿意,在如今的科研考评体制下,是否还有余力投入“非虚构写作”之中?“鸣沙史学嘉年华”希望通过搭建平台,鼓励开放与争鸣,将更多对此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引入讨论之中。


2021年7月23日19:00—21:00,第二届鸣沙史学嘉年华第一场,邀请澳门大学杰出教授王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念群以及作家、纪录片导演祝勇围绕历史非虚构写作的理论维度,探讨其源流与边界。


源流与边界——历史非虚构写作的理论维度


嘉宾

王   笛  澳门大学杰出教授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

祝   勇  作家、纪录片导演,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主持  

陈肖寒  社科文献历史学分社编辑


时间 7月23日19:00—21:00

地点 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西城区西四南大街26号)


扫码报名

13.jpg


如报名人数已满

可关注@鸣沙-社科文献

收看直播

14.png

推荐阅读

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鸣沙001)

 王笛 著

2020年7月出版

ISBN 978-7-5201-6696-6

15.jpg

本书由作者不同时期的11篇文章构成。作为一个整体,展示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这些文章涉及不同的主题,写作于不同的时期,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体现了作者方法上的自觉,可以说是作者三十年来学术探索的一个总结。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的学术轨迹,从数据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开始,到对下层民众和日常生活的深描,最后致力于历史文本的多角度阐释,反映了作者从社会科学方法,到人文学方法的回归,以及所采取的新文化史、微观史和人类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取向。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王笛 著

2015年11月出版

ISBN 978-7-5097-8324-5

15.jpg

本书考察茶馆的历史、经济功能和茶馆作为社区中心及其所蕴藏的丰富日常文化和政治文化,从当时茶馆生活的细节来了解成都,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中国政治之关系都有所裨益。


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杨念群 著

2019年4月出版

ISBN 978-7-2081-5646-3

17.jpg

本书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改造”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将五四看作一场具有多维度试验角度的社会文化运动,同时,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


故宫六百年

祝勇 著

2020年5月出版

ISBN 978-7-0201-6048-8

18.jpg

本书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间次序为横坐标,以紫禁城历史的时间次序为纵坐标,立体、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对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回顾,揭示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展现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读书藏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新史学(第13卷):历史的统一性和多元性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主办

2020年12月出版

ISBN 978-7-5201-7603-3

19.jpg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本书是第13卷,围绕近代民族、东亚认同观念问题展开,内容涉及清代湘西地区的历史书写、水西君长国的嫡长子观念承袭制度、元明清三代“华夏”“中国”观念的扩大和普适、文治化的日本江户时代与明清东亚的世界体系、对明治维新的重新评价、奥斯曼帝国“因俗而治”的文化政策、少数民族语言神话史诗中所见的清代各民族对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认同,等等。


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第三集)

姜萌 滕乐 主编
2020年12月出版
ISBN 978-7-5203-7476-7

20.jpg

《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理论研究所于2018年创办,致力于在中国历史学界推进公共史学的发展,提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推动历史学在注重基础研究之同时,努力走向人民大众,让历史学成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的基础之一。


用户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