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No.1 | 吴长生《凝固的浮云: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四十年人生回忆》
来源:鸣沙
发布时间 2021-12-28 浏览量 1751




封面设计:

社科文献设计中心 段丽


凝固的浮云: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四十年人生回忆

吴长生 著

2022年1月出版 / 70元

平装· 400页

ISBN 978-7-5201-9424-2

社科文献·年轮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作者与共和国共度的童年、少年和青壮年时光。


作者简介

吴长生,资深媒体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国际部原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0年代初在西藏走上新闻道路,1980年代以后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村部、经济部、华东分社、香港办事处、国际部任职。除采写新闻稿件外,以笔名“吴酩”发表了大量时事评论,有《在香港 看跑马》《风行云动——后97香港图景》《西藏岁月》等专著出版。


自序



请人为自己的书稿作序,抑或受邀为别人的书稿作序,都是为了“说些好话”,难免言不由衷。因此,我从不求人作序,也从不为人作序。文字已经连串成篇,优劣自有读者评判,既不勉强别人,也不委屈自己。于是就有了这个自己写的开篇引语。


我生于1948年5月,严格说不是“共和国同龄人”,但朋友说,从大历史的角度说,可以算是。


我们这代人,虽然没有经过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革命战争洗礼,没有一些前辈那般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人生,但亲身经历了一个新政权建立后的风风雨雨,目睹了半个多世纪的跌宕起伏,也参与了巨幅画卷的描绘制作。相对而言,既幸运,也还算丰富多彩。


年逾古稀,已经过了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之年,经常想起古代哲人提的那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于是静下心来,梳理头绪,想在尚未痴呆的年月里,试着做一做这三道题,用文字写下自己的人生经历,交出自己的答案。1950年代,我的家庭和相关的亲戚家庭在一场接一场运动中,完成着由旧入新的转变,周边的大人们,有的脱胎换骨,有的萎靡潦倒,多数跟着时代洪流融入新社会。1960年代,少不更事的我,体验了“十七年”的精英教育,也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1970年代,我在雪域高原度过自己最珍贵的青春年华,插队当过农民,克服了语言、习俗、生理等多种困难,经历过雪崩、泥石流坍方、车祸,罹患雪盲症等形形色色的灾难,也领略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奥妙,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并结交了一批终生心心相印的挚友,铸成了永远难以磨灭的西藏情结。进入1980年代后,我在新闻前辈的“熏蒸”下成长,义无反顾地投入改革开放的大潮,在新闻阵地上,凭借党中央机关报的特殊优势,“上天接地”,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为改革开放大业、为广大民众利益,满腔热情地鼓与呼。


当然,从不谙世事的孩童一路走来,和许多同代人一样,我年轻过、迷茫过、狂热过、偏执过、怯懦过,也荒唐过。进入“耳顺之年”后,回顾来路,面对往事,有愧疚,有尴尬,甚至有怨怼。尽管可以用一句新潮的话说“神马都是浮云”,但始终有些“浮云”,久久难以散去。因为那些浓重的“浮云”,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民族、国家,它们不该被遗忘、不该被湮灭,否则就会再次陷入前路迷茫与困顿。


我写的不是严谨的历史,只是记录下个人的一些经历,但它们又可以算是历史大拼图边缘的一些碎片,为呈现完整的历史图卷贡献一些微薄的色彩。我给自己预定的写作原则很简单,就是当年发生了什么,我做了什么,当时怎么想的,如实写下。对己,无所保留;对人,明长隐短。说实话,写得很艰辛,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不能回避,不能回避别人,更不能回避自己。但实际上,七十多岁的我,也不能真的“从心所欲”,预定的写作原则也得松动,许多重要事实,不能不简略,甚至绕开、舍弃,给历史“留白”。请知我者谅解。


责任编辑石岩,虽然见面不多,但算是相知的忘年交,她的热情、诚挚,深深地感动了我。为这本书稿的问世,她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我衷心地感谢她。


吴长生
2021年春



祖父、祖母与姑姑(左二)、父亲的合影,摄于1924年夏。


外公(右二)、外婆(左三)、四舅(左二)、五姨(右一)、六姨(左一)、五舅(左四)合影,摄于1919年。


母亲和我们兄弟,摄于1960年左右。


1964年,父亲带我们到碧云寺游览时的合影,左一为与我两小无猜的毛非。


“大串联”归来。


“文革”时期父亲和母亲的合影。


在加查插队的胡绎、刘晓莉和我。


刘晓莉和学生们。


1973年秋,采访第一座跨雅鲁藏布江钢筋混凝土拱桥—米林岗嘎大桥通车时的留影。


2012年11月探访百岁杜润生。











用户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