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现象并非现代中国所特有,而“剩女”群体的存在则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如果说明清时期“剩男”群体的存在是由于男女性别比失衡,那么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剩男”和“剩女”现象共存的事实就让人颇为费解。本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探究我国适婚人口初婚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从个体层次理解“剩男”与“剩女”现象。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理对策,因而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毕竟,农村“光棍”危机和城市“剩女”问题不仅事关个人发展、家庭幸福,也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书是一本绘画解析的工具书,把孩子的心理呼唤以及天赋密码翻译给成人。同时,书中记录了大量通过绘画建立起自信、修复心灵创伤的儿童的成功疗愈案例,并配有300余副儿童绘画作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很多案例跟踪长达十年之久。书中还介绍了孩子各生理和心理期、各种感官优势在绘画上的表现特征,帮助学画、艺考家长更好地识别孩子的天赋,开发优势智能,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文学理论思潮中,巴赫金是一座无法绕开的高峰,其理论成为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财富之一被人津津乐道——人们不仅惊异于其文论话语的独特、思维方式的怪异,还惊喜地发现无论哪家哪派,几乎都可从他那里找到思想的共鸣点。理解巴赫金,也便成为进入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思维迷宫、破解全球化格局中不同民族国家文学理论相互影响和接受、变形与新生之谜的一把钥匙。研究巴赫金对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影响问题,还可以更好地反观中国学界对巴赫金理论(进而也包括对所有外国文学理论)的接受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法兰克墨洛温王朝作为中世纪早期西欧大陆的第一个王朝,它的王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主要描绘法兰克墨洛温王朝王后的出身与婚姻、王后的财产支配与政治参与、王后的宗教活动、王后与教会的关系、王后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进而阐释中世纪早期西欧文明形成中王后群体的历史特征,从女性学的视角探究该时期社会的全貌。
固若金汤、战备充足的阿卡是十字军在地中海东岸的最后据点。当这座城市于1291年陷落时,基督徒历时二百年的圣地征战走向了血腥的终结。罗杰·克劳利以他惯有的华丽语言和直观叙事,记述了阿卡所承受的凌厉打击——火药时代之前最猛烈的狂轰滥炸,使这座曾冠绝地中海的城市化为一片废墟。诅咒之塔即此次围攻战的焦点所在。作为十字军防线上的最后一关,这座塔楼的得失象征着旧世界的瓦解和新时代的来临。克劳利的叙事基于法医取证式的研究成果,并大量采用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他对十字军时代那些戏剧性的结局有着精彩的分析,为理解世界历史上这一关键转折点提供了重要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