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人看
收藏
手机扫码观看

【社科方法研习营】No.1:“看见”卡车司机背后的故事

标签:
社科方法研习营 田野中国 社会学 卡车司机

加载中...

视频简介

研习社.jpeg

SSAP社科方法研习营第一季

田野中国的方法与技艺

SSAP社科方法研习营(以下简称“研习营”)为社科文献出版社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由学术传播中心联合群学出版分社发起,聚焦呈现社会学学者如何完成一次好的研究、享受一次学术写作之旅、打造一部高品质的学术著作的完整过程实施要素。

研习营第一季聚焦 “田野中国的方法与技艺”,旨在邀请不同研究方向的社会学学者,讲述田野研究背后的故事,分享如何提出研究问题、进一步聚焦研究议题、如何转化为可行的研究计划、用怎样的方法收集分析资料、如何在理论与资料的穿梭审视间发展出具有解释力的概念与论点——真诚地与社科领域的学子、研习者、爱好者们回顾其研究过程与技艺。

研习营力争发展成为持续性学术活动品牌,成为覆盖社会学多种研究方法、多分支学科、多种出版产品以及老中青多代学者的传播平台。

第一季研习营第一期,我们荣幸地邀请到“卡车司机研究团队”沈原教授、马丹博士与周潇博士, 分享他们“看见”卡车司机职业劳动和生活世界的田野方法与技艺。

No.1

“看见”卡车司机背后的故事

活动介绍

2018年至今,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沈原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接连推出四部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及其姊妹篇 《嵌套劳动:B市加油工的工作与生活》,产生较大的公共反响,受到了学界、媒体及大众读者的高度关注,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将3000万卡车司机及相关行业中那些不被看见的群体鲜活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自研究启动以来,研究团队共回收问卷两万余份、访谈调研对象近900人,整理录音时长累计近350小时。

其中:

“卡一”全面地勾勒出我国卡车司机群体基本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详细描述并分析了他们的劳动过程的基本特点;

“卡二”通过调查展示了较为完整的卡车司机分类、描绘男人世界中的卡嫂这一角色,并试图探寻卡车司机“虚拟团结”背后更广泛的意义;

“卡三”揭秘了并不被大众熟知的物流商、装卸工以及女性卡车司机背后的故事,全面还原了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

最新出版的 “卡四”则探讨了货运行业的挂靠制度、描述了“卡车县”的“卡车人”群像,并在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刻画了公路货运业的志愿行为。

卡车司机1-4.jpg

学界对本系列调查报告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评价。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天夫认为,就像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学先驱们所开展的那些经典社会调查一样,沈原老师的卡车司机调查,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学界诞生的一项持续、深入的社会调查……实现了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定将成为中国社会调查里面的一项经典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闻翔指出,卡车司机系列研究之所以选择调查报告这一形式,实际上是有着相当的“文体自觉”。

此次研习营将与大家探讨——

研究关怀:到底为何研究卡车司机?

研究技艺:如何研究卡车司机?

-为何借用“调查报告”的形式

-总体设计

-调查方法问题

研究走向:还有哪些研究与发现?

嘉宾介绍

沈 原

沈原.jpeg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院长

“个体卡车司机劳动过程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化过程”


马 丹

马 丹.jpeg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

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研究员

“公路货运业中的性别与劳动程”


周 潇

周 潇.jpeg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

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研究员

“公路货运业的若干制度安排及运作机制”



童 根 兴

童根兴.jpg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

主持人

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图书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3):物流商·装卸工·女性卡车司机

传化公益慈善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 著

2019年12月出版

¥38.4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

传化公益慈善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 著

2018年03月出版

¥20.7

相关人物

  • 沈原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 马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 周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