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OA/预印本 > 详情

 关于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


一、开放获取的缘起与发展

1.1 开放获取的背景

开放获取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行动。其目的是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保存,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1.2 开放获取的定义 

开放获取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2002年2月发布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按照BOAI中的定义,开放获取是指文献在互联网上可以被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拷贝、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该文献不受财力、法律或技术的限制

广义上,我们可以将开放获取的对象理解为一切可以通过网络免费获取的资源,包括非正式出版的论文及非正式出版的各种学术成果,如原始参考数据和元数据、参考资料、数字格式的图片和图表、学术类多媒体资源等,没有版权的限制,无需支付任何费用。狭义上,开放获取的对象指的是OA学术期刊上的论文。

1.png


1 开放获取的对象


1.3 开放获取的发展历程

2.png



2 开放获取的发展历程


2002年2月发布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提出推动科技文献的开放获取,即用户通过互联网免费阅读、下载、复制和传播作品,并提出开放获取的两种实现形式:开放出版,即期刊以免费获取方式发表论文,供公众开放阅读;开放存储,即作者在论文发表后将论文存储到机构或专业知识库,立即或延迟一段时间(一般为612个月)后开放发布。

2003年10月,德国马普学会发起柏林会议,通过《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开放获取的柏林宣言》,《柏林宣言》提出,开放获取的对象是经科学界认可的人类知识和文化遗产的综合性信息资源,包括原始的科研论文、数据和元数据、参考资料、照片和图表、学术类多媒体资源等并提出了开放获取的两个条件:一是作者或版权所有人承诺向所有用户提供免费的、不能撤回的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复制、利用、传播权利,只需保证以适当方式表明作者权利;二是作品的完整版本应以标准格式存储到在线存储库中以支持作品的开放获取和长期保存《柏林宣言》得到了全球科技界的积极拥护,截2008年9月,已经有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德国马普学会、印度科学院、瑞士科学院、捷克科学院、荷兰科学研究局、瑞士科学基金会、奥地利科学基金会、捷克科学基金会、欧洲地球科学协会等250多家机构签署了《柏林宣言》。

20163德国马普学会发布了促进开放获取新国际倡议大规模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倡议Initiative for the Large Scale Transformation to Open Access简称OA 2020)。该计划旨在通过将大多数学术期刊从订阅模式转变为开放获取模式,由期刊订购经费转向开放出版费用,以提升研究成果的开放、重用,并实现出版成本的透明和可持续模式。截止2018年1215日,已有36个国家或地区114家机构签署了加入该倡议的意向书。

2018 年 月,来自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 11 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资助机构,在欧盟委员会的支持下,联合签署了一项论文开放获取计划 Plan S。该计划表示:“从 2020 年 月 日起,所有由上述 11 国以及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简称ERC)拨款支持的科研项目,都必须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完全开放获取期刊或出版平台上。”

 

二、开放获取在中国

2.1 中国具有推动开放获取的巨大潜力

中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致力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近年来中国科研产出和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方面,中国研究产出的规模持续扩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2018》指出,2000~2015年,中国出版的论文占全球增长的近1/3。另一方面,科研产出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2009~2019年中国发表的国际热点论文和国际高被引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份额分别为32.6%20.0%。中国已成为研究投入大国、研究论文大国和科学数据大国,具有为世界开放获取做出贡献的巨大潜力。

2.2 中国推动开放获取的积极行动

3.png


3 中国推动开放获取的积极行动 

中国明确且坚定地支持开放获取,是国际开放获取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世界开放获取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

早在本世纪初,中国启动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不久,中国有关机构就承诺共同推动国际开放获取计划。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先后签署《柏林宣言》等国际文件。

201011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主题为“开放获取:实施进展、最佳实践与未来挑战”的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

20145李克强总理在全球研究理事会(Global Research Council,简称GRC年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支持建立公共财政资助的科学知识开放获取机制,促进中国和世界科学事业共同发展”。同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简称NSFC发布《NSFC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规定基金委全部或部分资助科研项目产生的论文,将在论文发表后12个月内实施开放获取。

201812,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4届柏林开放获取会议上发声明,明确表示“中国支持OA2020倡议和开放获取S计划,支持公共资助项目研究论文立即开放获取”。

2019 年 月,中国科学院印发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办法试行》,这是中国科学院响应国家大数据战略和开放获取运动而推出的重要举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等5家机构联合中国知网发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学术论文OA出版倡议,将全国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攻关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进行OA出版,以最快的速度将科研成果用于战疫实践OA出版为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

2.3 国际赞誉

中国对开放获取的立场和做法受到国际高度评价。《科学》杂志持续关注中国相关机构的开放获取政策认为中国的开放获取政策对国际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是十分关键一步a crucial step

 

三、开放获取的分类

3.1 开放获取资源的分类 

4.png

4 开放获取资源分类



按照开放时间,开放获取可分为两类,金色开放获取(Gold Open Access)绿色开放获取Green Open Access)。

金色开放获取也称开放出版,允许期刊论文在出版后立即被所有人自由和永久地(通过互联网连接)访问。该方式清除了大多数权限障碍,作者保留了文章的版权。通过金色OA发表的文章可以在完全的OA期刊(所有内容都是OA出版)或混合期刊(带有OA选项的订阅期刊)上发表。金色OA的主要特点是读者可以立即免费获得已发表的作品作者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文章,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访问作品。

绿色开放获取也称为开放存储,是指作者将论文的不同版本自行存档至开放获取的数据库平台,例如arxiv平台或某些机构平台通过绿色开放获取,文章可以在数据库中实现长期存储,并能够与其他数据库实现资源互通。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开放获取的文章进入数据库时并不会进行同行评议,如果文章在同行评议后进行了重大修订,则数据库中的文章将不会体现出这些修订。绿色OA出版在大多数完全的OA期刊和混合期刊中都可用。

除此之外,还有青铜开放获取(Bronze OA):作者不为开放获取支付费用,作品的版权归出版社所有,出版社主动选择向公众免费开放资源。

钻石开放获取(Diamond OA):作者或其所属机构不为开放获取支付费用,而是由出版社支付。这种出版社通常隶属于大学机构或基金,将“科研成果的自由传播"作为其使命。

黑色开放获取(Black OA):“非法”站点开放获取的文章。

3.2 开放期刊的分类

按期刊类型,开放获取期刊又分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Full OA Journal)和混合开放获取期刊(Hybrid OA Journal)以及还有商业期刊向完全开放获取期刊过渡时期的形态——翻转期刊(Transformative Journal)

完全开放获取模式下,期刊出版内容全部为开放获取模式,开放获取费用来自版税、赞助或者机构经费。混合开放获取是传统的订阅式期刊允许作者、研究机构或基金提供者,支付一定的费用(通常以文章处理费的形式),以便立即开放文章全文的浏览和下载。事实上,许多主流期刊都是混合开放获取期刊。翻转期刊是指做出了承诺,要在一定时间内从订阅式期刊转为开放获取期刊的过渡期期刊。

 

四、开放获取的延伸

4.1 从开放存储到开放出版

近年来,开放获取的发展经历了由开放存储向开放出版的转变。2019年,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商Elsevier与德国、瑞典、法国、匈牙利等多国科研机构达成了开放获取转换协议,将传统的订阅模式转换为阅读与出版(Read & Publish的开放获取出版模式;Springer NatureWileyOUP等出版商在各国达成的转换协议也在不断生效。20201月,Springer Nature与德国Project DEAL签署世界最大规模的开放获取转换协议,为整个德国研究界的学者和学生提供开放出版服务以及 Springer Nature期刊的完全阅读获取。20205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OUP达成国内首个开放出版转换协议,支持中国科学院26家研究所及其科研人员访问OUP旗下科技类订阅期刊或论文,并免费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开放出版论文开放出版已经成为学术出版的主流模式之一。

4.2 从开放获取到开放科学

过去数十年间,全球科学发生巨大变化,处于持续的转型与变革中。科学研究正由传统的研究方式、交流方式,演变为数字驱动的科研和数字化的交流。在社会对科学知识需求不断变化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助力下,科学知识生产范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和转型,科学社区正在经历着由传统闭合式科学向高度开放科学范式的根本转型

20163月,FAIR(可查找、 可访问、可交互、可重用)数据原则被提出,各国在开放获取方面关注的焦点也由数据共享向更广泛的数据可获取、重用转变。开放科学在开放获取和开放数据的基础上兴起,涉及整个研究生命周期中知识的开放共享,是对开放获取的延伸。开放出版、开放数据、开放教育、开放存储都是开放科学的重要元素。研究人员之间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开放合作也是推动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的关键。2016年,欧盟委员会提出欧洲开放科学云(European Open Science Cloud,简称EOSC项目,并于20183提出了架构、数据、服务、访问与接口、规则和治理6条行动路线,旨在集成现有的和新兴的数据基础设施,为欧洲研究人员提供世界一流的数据基础设施和基于云端的服务。20187,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开放科学设计:实现21世纪科研愿景》的报告,为促进开放科学发展提供建议,开放科学逐渐落实到行动上。 开放获取已经不再是最初的一个“点”,而是延伸到开放科学整个“面”。

 

五、开放获取期刊与传统期刊的区别

OA期刊的基本是电子化的,在线的,免费的,并不受多数版权、许可权限制的。它与传统期刊有以下区别:

5.1 版权方面

与传统学术期刊要求把部分权利转让给出版商的方式不一样,OA期刊版权由作者而不是出版单位来保留,作者对自己公开发表的学术信息始终拥有原始的版权,即OA期刊可以让作者保留基本权利,比如保护作品完整权和署名权等。

从使用角度而言,开放存取允许他人免费使用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这种出版模式与现行的版权法并不冲突,因为现行版权法赋予作者拥有限制作品传播的权利,也赋予作者自由传播作品的权利。

5.2 使用权方面

传统学术期刊对用户的不利影响在于出版商取得作者的版权并将其作品出版后卖给用户的只有期刊的使用权。而OA期刊则是当作者同意其作品以开放存取方式出版时,事实上已经用“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等许可协议将绝大部分的版权赋予了用户,用户可以无限制地阅读、下载、复制、分享、保存、打印、检索、链接,而作者保留的是精神权利(如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和阻止恶意传播的复制权利。

5.3 出版模式

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为:作者投稿(一般不支付审稿费)→学术刊物审稿、组织同行评审→排版、印刷、销售发行→读者或图书馆订阅。

OA期刊的出版模式为:作者投稿(一般需支付审稿费)→OA期刊刊物审稿、组织同行评审→网络传播→读者或图书馆免费使用。

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通常采用读者付费的方式,即出版物以商品形式有偿地提供给订户;OA期刊出版模式则大都采用作者付费的方式。为了提供基本的运行费用,OA期刊利用包括广告、赞助和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等各种途径来争取出版经费,但最主要的仍是作者付费。当然,出版费用的支付能力不是决定是否出版论文的关键,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作者或没有课题经费的作者,出版费用可以适当降低甚至免除,只有质量才是决定是否出版的唯一评判标准。

5.4 传播方式与速度

OA期刊强调开放传播,同一文献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检索和阅览,交流范围覆盖整个互联网;重视提高信息来源和信息使用的直接性和交互性,重视提高学术交流的时效性。OA期刊快捷的访问方式可以大大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

 

六、“创作共用协议”(Creative Commons License,简称CC协议)简单介绍

CC协议是规范开放获取作品版权的通用标准。

5.1 授权要素

5.png



5 CC协议的4种授权要素



CC协议条款包括署名(BY)、非商业性使用(NC)、禁止演绎(ND)以及相同方式共享(SA)四个授权要素,其意思分别为:

署名(BY):允许他人对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及演绎作品进行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但在这些过程中对方必须保留对原作品的署名;

非商业性使用(NC):允许他人对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及演绎作品进行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但仅限于非商业性目的;

禁止演绎(ND):允许他人对作品原封不动地进行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但不得进行演绎创作;

相同方式共享(SA):只有在他人对演绎作品使用与拥有者的原作品相同的许可协议的情况下,才允许他人发行其演绎作品。

5.2 六种授权条款

四个授权要素,共组成六种授权条款,各条款之使用条件简述为:

5.2.1 署名(BY)

6.png

该项许可协议规定,只要标明作者的姓名,用户就可以基于商业目的发行、重新编排、节选作者的作品。就用户对作者作品的利用程度而言,该项许可协议是最为宽松的许可协议。

5.2.2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BY-NC

7.png

该项许可协议允许用户基于非商业目的对作者的作品重新编排、节选或者以作者的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尽管新作品必须注明作者的姓名并不得进行商业性使用,但是用户无需在以作者的原作为基础创作的演绎作品上适用相同类型的许可条款。

5.2.3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BY-NC-SA)

8.png

该项许可协议规定,只要用户注明作者的姓名并在以作者的作品为基础创作的新作品上适用同一类型的许可协议,该用户就可基于非商业目的对作者的作品重新编排、节选或者以作者的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基于作者的作品创作的所有新作品都要适用同一类型的许可协议,因此适用该项协议,则对任何以作者的原作为基础创作的演绎作品自然同样都不得进行商业性使用。

5.2.4 署名─禁止演绎(BY-ND

该项许可协议规定,只要用户完整使用作者的作品,不改变作者的作品并保留作者的署名,该用户就可基于商业或者非商业目的,对作者的作品进行再传播。9.png

5.2.5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BY-NC-ND 

该项许可协议允许重新传播,是六种主要许可协议中限制最为严格的。这类许可协议通常被称为“免费广告”许可,因为用户只要注明作者的姓名并与作者建立链接,就下载并与他人共享作者的作品,但是他们不能对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修改或者进行商业性使用。

5.2.6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BY -SA

10.png

该项许可协议规定,只要用户在其基于作者的作品创作的新作品上注明作者的姓名并在新作品上适用相同类型的许可协议,就可基于商业或非商业目的对作者的作品重新编排、节选或者以作者的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以作者的作品为基础创作的所有新作品都要适用相同类型的许可协议,因此对所有以作者的原作为基础创作的演绎作品都可以进行商业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