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索·恩2023年新书出版预告
作者:索恩thornbird
发布时间 2023-01-05 浏览量 475


01


哈贝马斯手册

Habermas Handbuch

[德]豪克•布隆克霍斯特(Hauke Brunkhorst)等/编著


哈贝马斯对社会理论、政治理论、法哲学与社会哲学所做的贡献,无论在哲学与人文科学领域还是在广大的知识分子与政治公共领域当中,都已成为20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文本。自1950年代以来,这些文本不仅位列割裂批评与反批评、论战与反论战的洪流当中,激发了重建与改造,更在当代的哲学与社会科学思潮中产生了影响,并在参与政治的公众当中持续发挥着深远作用。


这部手册(文集)既旨在服务于社科领域的政治、哲学专业人士,也旨在服务于对其理论感兴趣的公众。本书以一则简短的有关哈贝马斯的知识分子传记,引出对于其理论文本的评判,进而呈现这些最重要的研究者以及诸如每一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可观性等相关争论。对单部作品、论著、与具备重大影响与重要作品的详尽描述,提供了对于核心定理的概览,诸如跨学科接受与理论的再发展。在本书结尾则是对于重要概念与关键词的简短评论,正是这些关键词最新近的内涵构成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根基。



02


莫扎特:启蒙时期的生活与音乐

Mozart: Leben und Musik im Zeitalter der Aufklärung

 [德]劳伦兹·吕肯特(Laurenz Lütteken)/著  


用一种新的目光来认识莫扎特:这本非凡的著作不仅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的又一本传记,而且强调了莫扎特是一个生于特殊时代的孩子。探索莫扎特的成长之路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过程,作者劳伦兹•吕特肯带领我们在启蒙运动的世界中游园寻宝,充分揭示了莫扎特是如何在他的音乐中吸收、反映和利用那个时代精彩的智识辩论,并表达他对音乐和哲学的理解的。


作为一个“神童”,莫扎特在游历中获得种种体验,在1780年代的维也纳找到了自我实现的理想环境,那里有着激进的改革、无限制的宽容以及新闻界和沙龙中热烈交流见解的氛围。他模糊了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资产阶级和宫廷观众之间的界限,并通过他的音乐使自己成为重塑维也纳社会的其中一位核心主角。利用作品,莫扎特讨论音乐在艺术中的地位,它的道德品质或它代表现实的能力,并把这一切推到了极致。国际知名的音乐学家劳伦兹•吕特肯利用莫扎特的器乐和歌剧作品中的大量实例,在这部充满激情和反思的“知识分子传记”中,刻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莫扎特形象。



03


当总统撒谎:官方欺骗及其后果的历史

When Presidents Lie: A history of official Decep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美]埃里克·奥尔特曼(Eric Alterman)/著


总统为什么要撒谎?撒谎如何一步步成了美国政界乃至总统的重要技能?

《当总统撒谎:官方欺骗及其后果的历史》基于大量原始资料详细研究了四位重要总统所说的谎言:富兰克林·罗斯福与雅尔塔协定、约翰·肯尼迪与古巴导弹危机、林登·约翰逊与第二次北部湾事件、罗纳德·里根与1980年代的中美洲。本书作者阿尔特曼从实用性的角度来探讨政府谎言,通过研究同期政府文件和媒体报道,展示了官方谎言如何反过来困扰说谎者本身及其继任者,又如何最终破坏他们最初通过说谎来支持的政策。本著作研究扎实、资料丰富,学术性较高,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04


致命的不和:马丁·路德大战伊拉斯谟

Fatal Discord: Erasmus,Luther,and the Fight for the Western MInd

[美] 迈克尔·马辛(Michael Massing)/著

回顾两大思想家的巅峰对抗,品味今天的欧洲伊拉斯谟人文主义和受路德启发的美国个人主义。


05


帝国与革命:埃德蒙·伯克的政治生涯

Empire and Revolution: The Political Life of Edmund Burke

[英]理查德(Richard Bourke)/著


作为公认的英美保守主义的奠基者,埃德蒙·伯克的身上聚集了多重矛盾性:他捍卫人的自然权利,也尊重国家权威;积极倡导宗教宽容和天主教解放,但坚持维护英国国教的主导地位;他支持英国“光荣革命”后宪法所赋予君主的影响力和世袭制度,却时刻警惕王权的腐败和其对议会制度的破环;他认同启蒙价值和自由思想,但也对理性主义持怀疑态度,强调情感和宗教对于人和社会的教化作用;他最终认可了美国革命的正当性,却在对法国大革命的立场上,与他的政治盟友分道扬镳……

本书作者理查德·伯尔克通过还原十八世纪英国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语境,试图为人们恢复一个更为现实也更为微妙的理解伯克的视角。作者认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这样明确的意识形态划分并不适用于理解伯克的意图和思想。作为一个实践政治家、辩论家和长期的议会反对派,“他无意表明自己是某个流派的继承人,毕竟他的目标是在特定时间倡导特定的行动”。作者还认为,“很多史学传统认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通往现代进步的大门,而18世纪的英国代表了君主政体的残余,因此,作为这场革命的批判者,伯克就与某种反动的意识形态联系了起来……这实际上是对历史认知的极度简化。”

本书试图澄清了伯克两方面的立场:第一,伯克所捍卫的“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宪政制度是一种“极致”自由的制度,比孟德斯鸠所说的同一时期法国的“适度”自由更好地维护了公民自由和财产;第二,他认为由法国大革命萌生的“征服精神”是危及现代自由精神存续的反动力量。


06


布尔战争

The Boer War

[荷兰]马丁•博森布鲁克 /著


布尔战争(1899-1902)是现代历史上最引人深思的战役之一,它被贴上诸多“标签”:第一次媒体战、世界大战的前身、种族隔离的始作俑者。虽然作为超级大国的英国和非洲南部两个微不足道的布尔共和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国力和资源上的差异,但出人意料的是,英国为了胜利消耗大量物力财力,甚至不惜发动了针对平民的恐怖主义运动。

作者围绕三个独特且活跃的人物来探讨战争,分别是荷兰律师威廉·莱德斯,当时的英国战地记者温斯顿·丘吉尔,年轻的布尔指挥德尼斯·赖茨。通过他们三人引人入胜的经历和细致入微的故事,这本书将带给我们一段不一样的南非历史。


07


会战的诱惑:关于战争如何决出胜负的历史

The Allure of Battle: A History of How Wars Have Been Won and Lost

[美]凯瑟尔·诺兰(Cathal J. Nolan)/著


战争研究史的新视角,军事史学家和业余爱好者终于可以饱餐一顿了。


08


莎士比亚:时代灵魂

Soul of the Age: A Biography of the Mind of William Shakespeare

[英]乔纳森•贝特(Jonathan Bate)/著  


用《皆大欢喜》中的人生七阶,解构莎士比亚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并用前所未见的方式将它们与他的世界和作品联系起来。



09


世俗启蒙

The Secular Enlightenment

[美]玛格丽特C.雅各布(Margaret C. Jacob)/著


在洛克、伏尔
泰和卢梭的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
《世俗启蒙》全方位地讲述了在洛克、伏尔泰和卢梭的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

在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启蒙运动人物,一些长久以来被忽视的普通人,从自由思想家、共济会成员到法国实利主义者、反教权主义的天主教徒、泛神论者、淫秽作品作者、读者和游客,都得到了展现。

作者玛格丽特·雅各布,是当下最受赞誉的启蒙运动历史学家,将带领读者游览伦敦、阿姆斯特丹、柏林、维也纳、都灵、那不勒斯,利用珍贵的档案资料揭示“世俗民主”这一重要理念是如何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10


托马斯·克伦威尔传

Thomas Cromwell: A Revolutionary Life

迪尔梅德·卡麦洛克(Diarmaid MacCulloch)/著


从1530年到1540年间,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十年之一:它见证了与教皇的宗教决裂、对议会的空前利用、所有修道院的解散以及新教的到来。克伦威尔是这一切的核心。他的成就大大改变了英国的历史进程。托马斯·克伦威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是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由于直接资料和信息的欠缺,他曾被喻为是“不可入传”的历史人物之一。


迪尔梅德·卡麦洛克的这部克伦威尔传记是有史以来对这个难以捉摸的人物所写的最完整的传记,并首次揭示了他在现代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发展中的真正地位。



11


塑造地中海

The Making of the Middle Sea: A History of the Mediterranean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Classical World

赛普瑞安·布罗德班克(Cyprian Broodban)/ 著


地中海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的全球战场之一。对它的古代及之后的历史有着世界一流的解读,但是并没有关于其社会、文化、经济如何形成的整体性解读,尽管所有的根本性发展都起源于公元前500年。


这本书是第一本对地中海世界从开始形成的全面解读,从人类的出现一直到古典时代。这本书是考古和历史写作的杰作,不仅配有多幅插图,融合多个学科、主题和时代,而且涵盖了从人类早期和农业、冶金术的出现,到各个文明的兴起,其中包括埃及、黎凡特、西班牙、克里特、迈锡尼、腓尼基、伊特鲁里亚和早期希腊。



12


西线:一战史

The Western Front:A History of the Great War, 1914-1918

尼克·劳埃德(Nick Lloyd)/ 著


这部史诗是一部关于1914年至1918年间西线野蛮战斗的全景式历史,是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尼克·劳埃德(Nick Lloyd)关于一战的开创性三部曲的第一卷。


西线让人联想到在积水的战壕中满身泥浆的士兵,他们躲在战壕中,几英尺厚的泥土替他们挡住了炮火和机枪射击。这个标志性的画面是大战中最关键的舞台,是一个从比利时延伸到瑞士的400英里的战斗区域,300多万盟军和德军士兵在这里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持续战斗。


从1914年8月德国对比利时的突然入侵开始,一直到1918年11月的停战,劳埃德捕捉了这一时期西线的可怕战斗。从年仅17岁的士兵在战壕里受苦受难,到海格、约瑟夫、兴登堡和潘兴等将军在战线后方制定作战计划的总部,劳埃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既亲切又具有战略意义的战争视角,让我们置身于泥泞和硝烟之中。



13


狂怒:麦克阿瑟、山下奉文和马尼拉之战

Rampage: MacArthur, Yamashita, and the Battle of Manila

詹姆·M·斯科特(James M. Scott)/ 著


亚太战场最血腥战役历史的定调之作。根据在美国和菲律宾的深入广泛的研究,《狂怒》再现了太平洋战争史上最让人心痛的片段。在二战之前,马尼拉是亚洲的缩小版美国,人们居住在新古典主义建筑中,享受着宽阔的花园,是数千名美国政府官员和商人的家,他们享受这一热带的悠闲空间。然而,战争的爆发终结了美好的生活。


麦克阿瑟将军想要保护这一“东方的珍珠”,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并撤出了自己的军队。日本在1942年1月2日占领了马尼拉,拘禁了数千名美国人。不久后到达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发出了重返马尼拉的著名承诺。在近三年时间里,他一路向北,执着于自己的诺言,将自己早期的失败转变为成功。


到1945年初,他已准备好解放马尼拉,城中的人民此时面临着大范围的饥荒。由于确信日本人将弃城,麦克萨瑟计划沿着杜威大道进行一场胜利的游行。但是敌人另怀鬼胎。日本人决心战斗到死,他们的海军陆战队封锁了路口,将建筑变成堡垒,在商店、墓地,甚至是尸体里埋设陷阱。解放马尼拉为期29天的战斗导致城市的毁灭和对日本军队屠杀市民的狂怒。



14


最后的上海王:共同创造现代中国的两大犹太家族

THE LAST KINGS OF SHANGHAI:The Rival Jewish Dynasties that Helped Create Modern China

乔纳森·考夫曼(Jonathan Kaufman)/ 著


20世纪30年代,沙逊王朝在中国的商业经营已有一个世纪。在财富上与之匹敌的只有嘉道理家族(Kadoories)。这两个来自巴格达(Baghdad)的犹太家族,叱咤中国政商界超过175年。他们从两次鸦片战争(Opium Wars)中获取利益,在日占时期幸存下来,后来又讨好蒋介石(Chiang Kai-shek)政府,却在共产党掌权时几乎失去一切。


在《最后的上海王》中,乔纳森·考夫曼(Jonathan Kaufman)讲述了这两大家族如何使上海的经济开始繁荣,并使中国向世界打开大门,却置身于眼前政权更替之外的非凡故事。考夫曼通过走进这些野心勃勃的男女生活,讲述了一个关于鸦片走私、家族竞争,政治阴谋与夹缝中生存的传奇故事。书中还记述了他们是如何成功参与到营救和保护一万八千名犹太难民逃离纳粹迫害的往事。


这本书坦诚揭露了这两大家族在政权更替过程中的道德妥协,但也展示出了他们非凡的远见、商业的成功和慷慨的人道精神。一开始,中国只是他们的商业机会,但后来却成为了他们不愿离开的家。他们建造的豪华建筑和他们所培育的企业至今仍在塑造着上海和香港(Hong Kong)这两座城市。



15


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Eunuch and Emperor in the Great Age of Qing Rule

[美]柯启玄(Norman A. Kutcher)/著


本书为读者了解清朝前150年历史中宦官与皇室统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本具有开创性和经过深入研究的书中,作者探讨了清朝的皇帝如何设法避免重蹈宦官专政的覆辙,以及宦官在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是如何步步高升的。


在这本著作中,我们会看到,清朝那些极有权势的太监,他们是如何忠实地为皇帝服务的,并在某些情况下最终背叛了他们的皇帝;我们也会看到那些普通的太监,他们的生活是如何被大大小小的戏剧性的变故打断的,这本书将为读者窥探清宫的世界提供另一个有趣的视角。



16


萨拉丁

Saladin

[法]安娜-玛丽•埃德(Anne-Marie Eddé)/著


一部卓尔不群的有关“真理之义”萨拉丁的传奇传记。


对于阿拉伯-穆斯林世界而言,萨拉丁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从纳塞尔到萨达姆•侯赛因,20世纪的多位领导人都以萨拉丁的名义进行统治;众多的诗人与艺术家都歌颂赞扬萨拉丁。在大马士革,他的陵墓如今已成为朝圣之地。这位库尔德苏丹(1137~1193),从十字军手中重新夺回了耶路撒冷,还让其基督教对手(尤其是“狮心王”理查)都对他心生一种近乎钦佩的感情。


这本资料翔实的传记,将萨拉丁重置于其生活的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个人确确实实对宗教生活颇有兴趣,心心念念于实行穆斯林律法,毫不妥协,但也绝不过激——尤其是在他的帝国所覆盖的犹太地区以及基督教地区。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战士,但也是一个有着异乎寻常的能力的管理者,在疾病与死亡面前、在失败的战斗中、在通往荣耀的道路上,其惊人的毅力与魅力无不展现出来。



17


中国与世界白银的终结,1873-1937

China and the End of Global Silver, 1873-1937

[美]奥斯丁·迪恩(Austin Dean) /著


在19世纪后期,当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某种不同的金本位制时,中国仍然是使用白银的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中国却没有统一的国家货币。银币和大块的银一起流通,每一笔交易都在“斗智”。


《中国与全球白银的终结,1873-1937》聚焦于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中国应该如何改变其货币体系?在本书中,当时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官员、政策制定者、银行家、商人、学者和记者都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答复。


中国的货币改革远非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中国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标准时,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都试图影响中国货币改革的方向。1935年,中国国民政府取消银本位制,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



18


血与铁:普鲁士如何统一德意志 1864~1871

Blut und Eisen. Wie Preußen Deutschland erzwang 1864-1871

[德]克里斯托弗·雅尔(Christoph Jahr)/著


1871年在凡尔赛宫镜厅所上演的一切,是19世纪后果最为深远的权力政治的一场革命:德意志帝国建立。几个世纪以来,勾画欧洲中部面目的是一群松散联合的大小邦国,而在此刻,一个民族国家诞生了,其地理位置、规模和经济实力持久地改变了欧洲大陆。为什么以前多少代人的努力均遭失败,而现在终于成功?克里斯多夫·雅尔重新讲述了普鲁士通过武力统一德国的一系列戏剧性事件并且揭示了帝国成立以来直至今天所产生的影响。



19



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精装)

Geschichte des Westens: Von den Anfängen in der Antike bis zum 20. Jahrhundert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著


此书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的第一卷,时间跨度为从古代源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作者贯穿全书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西方?如何界定西方?作者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一神教与欧洲的世俗化进程。从一神论的产生入手,逐步探索基督教所特有的、对神权和世俗秩序之间的区分,以及世界的世俗化和人的解放。第二个方面是神权和王权的分离和人文主义者所致力的宗教宽容,让崇尚自由和法治的新西方崛起。在随后整整两个世纪中,整个西方的历史都充满了围绕接受还是拒绝1776年和1789年思想的斗争,即新西方与老西方之间的斗争。第三个方面是西方思想与实践的矛盾,例如在倡导“人生而平等”的同时,奴隶制却肆意盛行,妇女和无产者长期以来遭遇歧视。西方在面对非西方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及其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完善的政治实践也体现了“西方”概念的巩固和演进。


本卷的历史讲到一战爆发为止。这场战争对国际关系上的国家体系造成了更多革命性的后果,老欧洲的西方作为整体元气大伤,美国所代表的新西方却增强了实力。



20


西方通史:世界大战时代1914~1945年(精装)
Geschichte des Westens: Die Zeit der Weltkriege 1914–1945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著


本书是《西方通史》的第二卷,讲述1914年到1945年战争、灾难、危机此起彼伏的历史。在此之前,只有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可与之相提并论。


一战后诞生的欧洲大陆国家中,执政的或多或少都是专制政权。这些新生国家并不是纯粹的民族国家,但它们奉行“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原则,对本国内的少数族群越来越排斥,在接受西方民族自决观念的同时,埋下了产生重大分歧的种子。另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政治体系的一个新特点是新型独裁,即所谓的极权专制。原有执政派别无力缓和国内外矛盾和疲软的社会经济,导致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极端思潮对群众越来越有吸引力,它们要求绝对服从,其政治目标是创造出新人。保守政治家和自由政论家曾在一段时间内对墨索里尼抱有很大好感。相比于俄国的布尔什维克,西方国家逐渐才认识到更激进、更极端和更“极权”的法西斯政权更具威胁,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才重新评估了它们和苏联共产主义的关系,甚至迈出与其结成同盟的一步。但对国际局势而言,为时已晚。


21


西方通史:从冷战到柏林墙的倒塌(精装)

Geschichte des Westens: Vom Kalten Krieg zum Mauerfall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著


本书是《西方通史》的第三卷。柏林墙倒塌之后,一个时代走向了终结。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的《西方通史:从冷战到柏林墙的倒塌》一书将1989年的扣人心弦的状况在宏大的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展开,并且巧妙地刻画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苏联解体的这几十年。这本书清楚地展示了1989年到1991年是怎样的时代转折点。作者同时也详述了这三年的时间的不平衡是如何出现的。



22


西方通史:当前时代(精装)

Geschichte des Westens: Die Zeit der Gegenwart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著


本书是《西方通史》的第四卷,叙述从1991年起的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作者主要考察了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变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世界历史的连续性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停止。例如俄罗斯并没有变成亲西方国家,巴尔干半岛的民族主义仍是各国政治的重要内容。但东西方冲突的结束不可否认加速推动了巨大的全球化进程、工业国际化等事物。二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的公共债务继续膨胀。从里根、克林顿到布什,巨额军费开支让美国预算赤字逐年飙升,美国政策依靠贷款政策的支撑。此外,针对低收入家庭的次贷政策对2008年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三是世界单极局面已成过去。中国、印度和巴西迅速崛起,俄罗斯重新巩固了世界大国地位。美国因伊拉克战争在国际上道德信誉受损,还招致重要欧洲盟友的抵制。四是在非西方国家面前,西方的表现经常给人以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印象,跨大西洋两岸的关系处处充满紧张、矛盾和不和谐的主调。


在作者看来,冷战后世界尽管正在经历着上述变化,但1776年和1789年思想无比巨大的力量还远未枯竭凋敝,它迫使西方民主国家不断对其政治实践进行重新修正。



23


让世界心醉神迷:基督教文化史

Die Verzauberung der Welt: Eine Kulturgeschichte des Christentums

[德] 约尔格·劳斯特(Jörg Lauster)/著


理解基督教文化是理解西方世界的关键。基督教从中世纪以来对欧洲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文化艺术,还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生活、经济和政治统治。基督教采取了上帝的视角,让现实欧洲世界为之心醉神迷,从艺术到战争,无不被其“基督教化”。启蒙运动之后宗教的影响有所减弱,被“祛魅”,然而,基督教在艺术、音乐、建筑和文学方面的表现只是在浪漫主义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使尼采断言上帝已死,基督教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欧洲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对西方文化艺术史进行了梳理。罗马教皇的赞美诗可以像巴赫的合唱曲那样,将宇宙的和谐转化成歌声韵律;哥特式的主教座堂被灌注了满满的崇高感;人们可以将圣米歇尔天使的画像或雕塑为世界带来的震撼归结为上帝的神作;帕斯卡·弗雷德里希画作中蕴含的“存在”的秘密和托尔斯泰的小说中的文字的力量也充分展示了基督教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作者通过这样的观察角度,来解读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宗教符号。


24


跌跌撞撞的大陆:欧洲1900-1914

Der taumelnde Kontinent: Europa 1900-1914

[德]菲利普•布洛姆(Philipp Blom)/著  


20世纪初是一个令人屏息的时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探索了灵魂的黑暗面,物理学从物质中引出了原子的秘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空间和时间,妇女要求获得选举权。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间的几年里,有时被美化为暴风雨前的平静时期,现代欧洲诞生了。菲利普·布洛姆以生动有趣的笔触描画了一个多事之秋的丰富画面。



25


被撕裂的年代:1918年—1938年

Die zerrissenen Jahre: 1918 -1938

[德]菲利普·布洛姆(Philipp Blom)/著


1918年,战争结束了,但世界并没有找到和平。所有的确定性都被动摇了,所以斗争还在继续:在左派和右派、保守派和现代派、工人和企业家之间。继他的畅销书《跌跌撞撞的大陆》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岁月之后,菲利普·布洛姆现在将故事进一步推进到1938年,并将视野扩大到美国。爵士乐传播了一种新的自由感,与此同时,民主也面临着压力。报纸和广播经历了它们最好的年代,然而书籍却在柏林被燃烧。“撕裂的岁月”以独特的方式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那段时期展现在人们面前。



26


1800年以前的东亚

Ostasien bis 1800 Gebundenes

[德]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一卷在手,通读整个东亚——中国,韩国和日本——从远古时代一直到1800年的历史。


著名汉学家迪特·库恩将一幅3000年的历史全景图徐徐展开。他讲述了武士故事、朝代更替、皇帝统治、孔子教义、佛教信仰以及对祖先的崇拜。他还描述了基于孔子学说建立起来的宏伟都城以及传播到欧洲的众多科学成就。中国文化显然对东亚地区影响很大,但韩国和日本都保留了各自的特点。此书是“费舍尔世界历史新编”系列是21世纪第一部全面的通史,包含16幅地图和24幅插画,是德国高等院校多年来使用的权威著作。



27


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德意志民族简史

Wie wir wurden, was wir sind. Eine kurze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著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是当代权威历史学者,著有《通往西方的漫长道路》和《西方通史》等经典作品,其著作被评价为在专业的历史知识之外,兼具清晰的政治判断和出色的语言。在总发行量超过25万册的殿堂级作品之后,德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现在推出了一本极其简短的书。那些没有太多时间研究德国历史的人现在可以享受到最简洁的“大师级课程”。


世界上不缺比德国历史“好读”的民族史。但是,不仅是20世纪的大灾难继续对当前的辩论产生影响,并塑造着德国政治和德国的自我形象,一些较早的历史事件,如帝国的历史、宗教改革、19世纪的统一与自由之间的冲突,也深深地影响着德国。这意味着,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来简明而到位地勾画这段历史的景深,同时将历史转化为当前政治可切实吸取的教训。温克勒以《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为题,为开明的公民撰写了一部德国历史。



28

“贝克欧洲史”系列(全十册)
[德]哈特穆特·勒平(Hartmut Leppin)等 /著


C.H.Beck欧洲史系列丛书全十册,聘请德国历史学界权威学者立足学术研究前沿,写作通俗易读、符合时下理解的欧洲史。丛书超越单一民族国家的历史编纂框架,着眼欧洲,关注那些塑造每个时代的核心变迁,传递关于每个时代最重要的知识。如此一来,读者便可知晓,“欧洲”从其漫长历史的不同时期汲取了何种特质,而各个年代的人们对此“欧洲”概念又产生了何种联想。


分册目录:


1.《古典时期的遗产》

2.《基督化与帝国的建立:700-1200年的欧洲》

3.《边境体验和君主秩序:1200-1500年的欧洲》

4.《宗教战争和欧洲扩张:1500~1648年的欧洲》

5.《革命与改革:1787-1850年的欧洲》

6.《帝国的强权和被调动的民族:1914-1945年的欧洲》

7.《冷战和福利国家:1945-1989年的欧洲》

8.《民主与全球化:1989年以来的欧洲》

9.《全球霸权和前卫的信念:1850-1914年的欧洲》

10.《国家竞争与理性:1648~1789的欧洲》


29

共济会的历史
[英]约翰·迪基(John Dickie)/著


对大多数人来说,共济会是一个神秘和令人产生怀疑的组织,在它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不少著名人物成为它的会员,如朱塞佩·加里波第、西蒙·玻利瓦尔、莫蒂拉尔·尼赫鲁、乔治·华盛顿、温斯顿·丘吉尔,另外,共有5位英格兰国王和包括华盛顿在内不少于14位美国总统是共济会会员。在文学艺术领域,共济会也成为众多知名人士的社团,如柯南道尔、歌德、莫扎特、约瑟夫·海顿、让·西贝柳斯、奥斯卡·王尔德等。如今,英国有40万名共济会会员,美国有110万名,世界各地另有大约600万名。

如此众多的显赫人物,如此庞大的会员规模,足见共济会的影响力之大。但共济会的神秘和影响力在为它带来声誉的同时,也在持续地引发人们的怀疑和敌意。梵蒂冈从未放弃对共济会的敌意,并坚信它散布在各地的会所是滋养异端的恶毒巢穴。希特勒、墨索里尼和佛朗哥视共济会为传播犹太主义、和平主义的源头,均采取残酷的手段镇压。另外,自19世纪初以来,有关共济会阴谋的传说一直流传于世,诸如共济会毒害了莫扎特;开膛手杰克是共济会会员,共济会掩盖了他的行踪;共济会会员策划了法国大革命、意大利统一、奥斯曼帝国解体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意大利研究教授约翰·迪基到世界各地查阅共济会的档案资料,梳理了共济会自1717年创立以来至今300多年的历史,在详述共济会内部的会员等级、仪式、符号等之外,作者重点利用档案资料纠正人们多年对所谓共济会影响世界政治的误解,去除人们对共济会神秘性的各种猜测,如作者研究证实,共济会在法国大革命中的角色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是人为虚构出来的。另外,在梳理共济会历史的同时,作者也用一些篇幅描述了它的仇敌,如希特勒、墨索里尼等,力求呈现读者一部完整的共济会历史。



30


塑造阿拉伯世界:纳赛尔与库特布的冲突
[英]法瓦兹·A.哲吉斯(Fawaz A.Gerges)/著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常常被两种力量左右,一种是被称为“埃及的雄狮”的前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即更偏向实用、世俗和开放的力量。另一种是以被称为“伊斯兰教的阐释者”的赛义德•库特布(SayyidQutb)为灵魂人物的伊斯兰教主义,即更偏向宗教、封闭的力量。作为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领导者,赛义德•库特布强烈批判和否定以美国社会和文化为代表的世俗文化,要求恢复和强化宗教在埃及的政治地位,通过伊斯兰革命建立真正的伊斯兰社会和国家。人们在分析中东政治时,往往会孤立地看待这两种思想视角,常常给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或伊斯兰主义者套上刻板印象的简化观点。但是实际上,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主义彼此间有着交集和互动,共同塑造了阿拉伯世界的历史。


中东研究的世界顶尖权威学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近东学系教授法瓦兹•哲吉斯以用纳赛尔和库特布两位历史人物的自传形式,讲述了从20世纪20年开始中东地区如何被塑造成今日模样。法瓦兹•哲吉斯从2006年开始,用12年时间搜集原始资料,又用2年多时间进行实地考察,与亲历者及其后辈面对面访谈,搜集当事人的个人证词,重新构建纳赛尔和库特布之间暴力对抗和共生的历史,为这两种力量给埃及及邻近的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社会影响提供有用的观点,为了解当下中东政治,以及未来阿拉伯世纪走向提供指南。


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权力纠缠历史就是阿拉伯世纪的历史缩影,作者用自传的形式呈现整个区域的历史,让纷繁复杂的中东历史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更多福利

索·恩官方读者群现已开通

还未进群的朋友可扫码添加小编微信入群

新书信息、沙龙资讯、特装本、盲盒、赠书

等一手信息等着你

入群请加微信:ssapbooks




用户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