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简朴的哲学理念难以传播?
作者:索恩thornbird

我们听人说贪财如命、觊觎邻居美色、铺张浪费和沉湎于奢华享受是误入歧途时,都会严肃地点头赞同,说“阿门”,但随后又转身去追逐财富,刷信用卡取得不必要的奢侈品。

道德说教文学里有很多例子,从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隐士和修士,到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的校长洛克赫斯特先生,不一而足(后者一边大肆吹捧简朴对女学生的好处,一边却提供给自己和家人各种奢侈享受)。

真实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从相信耶稣至高无上,却不假思索地拒绝耶稣对金钱和财产之教诲的基督徒,到一边崇拜节俭智者,一边却大量兼课以赚取费用到异国过暑假的哲学教授。为什么简朴的哲学理念难以传播呢?




简朴的哲学:
为什么少就是多?

[美]埃默里斯·韦斯特科特(Emrys Westacott)著
叶品岑 译
出版时间:2023年2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索·恩


01

节俭的哲学




许多代表不同传统与学派的哲学家都赞扬节俭与简约生活。他们一般认为节俭与简约生活本质是高尚的,认为这么做能培养德行,认为这种生活通常和其他优点有关,而且能领人走向幸福。支持节俭和简朴的主要论点往往和批评其反面(也就是铺张与奢华)的论点携手并进。财富本身经常被人质疑,因为它很容易鼓励聚敛,滋生占有欲(possessiveness)以及其他体现着错误价值的倾向。部分节俭智者甚至把对财富的怀疑延伸到一般私人财产上。

主张所有重要哲学家对此都持相同见解肯定是有失公允的,有些哲学家对奢华抱有相对的好感, 像是亚里士多德、休谟和伏尔泰。不过,被我称为“节俭哲学”的总体观点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而且拥有许多权威人士的背书。举例来说,在最权威的哲学文献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被要求描述他心中的理想城市,他说在这个社会里,一旦生活的基本必需获得满足,公民们便可以把时间花在参与哲学对话与享受其他简单愉悦之上。

哲学家如此支持某一阵营且对另一阵营大肆挞伐,是相当有趣的现象。这个现象也有点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显然都渴望致富、乐意纵情挥霍,而且非常享受奢华。由于很多哲学家都是某种程度上的道德学家,希望教化芸芸众生,因此专注于他们认为人类最普遍的缺点大概也是理所当然。

另一个可能是,在赞扬各种苦修形式的过程中,他们本能地辨认出对哲学爱好者有利的价值和生活形式,尼采如是主张。或许哲学家普遍不具备享受奢华、挥霍、奇遇和冒险的个性。但古圣先贤教诲和凡夫俗子行为之间的落差,倒是令人不禁纳闷:为什么古今东西宣扬节俭和简朴的人,未能更有效地说服其他人在生活中实现这些价值呢?

02

平静的绝望



我们固然不应夸大其成效不彰,毕竟有数百万人在理论上拥抱节俭朴实的价值,其中又有为数可观的一群人将这些价值付于实践。可即便如此,倘若被传送到21世纪,苏格拉底、塞内卡和其他节俭智者也显然不会认为他们的反物质主义理念大获全胜;第欧根尼会觉得这世界毫无理智;莫尔会觉得我们离乌托邦越来越远;梭罗可能会更严厉地批判消费社会把“平静的绝望”(quiet desperation)灌注到人们体内。

在现代世界,人们比过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喜欢赚钱,更向往被昔日世代认为豪奢的生活,而且更愿意(也更有能力)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以纵容他们当下的欲望。

举例来说,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在2007年,64% 18~24 岁的美国人表示,变成有钱人是他们人生最大的目标。2012 年的盖洛普民调显示,想要变成富翁的美国人,占比也是 64%,这大概是 2010 年美国彩票总营收达580亿美元的原因之一。一份1999年的盖洛普民调显示,57% 的美国成人曾在过去 12 个月内买过彩票。(不用说,几乎所有类型的节俭狂人都认为花在彩票的每一块钱都是浪费钱。)有梦最美。

回到现实世界里,很多美国人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2012 年7月,美国的循环信用卡债总额是 7930 亿美元,而且 56% 的信用卡持有人手上还有之前 12个月尚未付清的欠款。这种情况又因2008年起的经济衰退雪上加霜。

很明显,并非所有信用卡债都是铺张挥霍的后果:对某些人而言,信用卡可能是避免流落街头、保住饭碗或支付医疗账单的唯一办法。但很大一部分绝对是来自不愿延迟对不必要渴望之满足,外加某种程度上的务政管理不善,这些都是商品与信用卡经销商孜孜不倦地加以鼓励并大力强化的倾向。诚如报纸专栏作家厄尔·威尔逊所言:“今天社会上有三种人:富人、穷人,以及买了东西但还没付钱的人。

就算我们把过于浮夸的铺张浪费的实例,以及证明聚敛财富或乱花钱现象泛滥的统计数据暂时摆到一旁,今天多数人实际或渴望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也明显和节俭智者与简朴拥护者的忠告相抵触,而且越是富裕的社会越是如此。很多人为了赚更多钱或发展事业,过着充满压力的复杂生活。

我们当中经济能力许可的人,还有很多即便经济能力不许可的人,都会经常购买各式各样不必要的小工具和器具,只是为了消除微不足道的不舒适或节省些微力气(像是吹叶机、电子开罐器、面包机)。

我们很快就变得无可救药地依赖那些小工具(像是智能型手机或导航工具);我们很容易就厌倦了简单愉悦(我们这里的地方报纸有双面满版的周末活动与旅游景点介绍,标题就叫作“无聊克星”); 我们对品尝新食物或出国度假这样的新奇体验非常珍视且引以为傲;我们乐于接受浸淫在奢华享受中的可能性(看看饭店和度假村的广告就知道);我们允许自己想要最小化任何不适,或尽可能减少未满足的渴望,以致我们被推得离自然越来越远,譬如成天待在人为控温的环境里,饮食既不在地也不当令,自然体验基本上只局限于从电视荧幕或透过车窗看见的画面。总而言之,我们的文化似乎离简朴拥护者心目中的理想非常遥远。


03

伪善的人类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无视古圣先贤的共识呢?答案很简单,引用塞缪尔·贝克特笔下的角色所说的台词,就是“人是无知透顶的猿猴”。他们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最好,因为他们不能够或不愿意用心思考人生在世所为何来。事实上,许多节俭智者也是这么说的。

在《高尔吉亚篇》和《理想国》的对话中,柏拉图辩称一心争权逐利的人完全误解了快乐的真谛。耶稣也说了相同的话,有些人太关心在“虫蛀锈蚀”的地上积攒属于自己的金银财宝,以致进不了天堂(亦即他们所追寻的幸福)。古今的佛教徒、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反复申述:人们之所以避开简朴,是因为对一己之幸福抱有错误观念。

无知猿猴的假说还有另一种解读,即主张人们都是伪善的。我们听人说贪财如命、觊觎邻居美色、铺张浪费和沉湎于奢华享受是误入歧途时,都会严肃地点头赞同,说“阿门”,但随后又转身去追逐财富,刷信用卡取得不必要的奢侈品。道德说教文学里有很多例子,从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隐士和修士,到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的校长洛克赫斯特先生,不一而足(后者一边大肆吹捧简朴对女学生的好处,一边却提供给自己和家人各种奢侈享受)。

真实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从相信耶稣至高无上,却不假思索地拒绝耶稣对金钱和财产之教诲的基督徒,到一边崇拜节俭智者,一边却大量兼课以赚取费用到异国过暑假的哲学教授。

然而,拿无知和伪善的假说来解释古圣先贤的智慧为什么不受欢迎,有一个共同弱点:两者都完全假定了支持节俭朴实的论点坚若磐石,两者也都忽视了世上可能有人是严肃地反对节俭哲学的,而且他们反对简朴价值的理由可能非常合情合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可能性。

注:本文节选自《简朴的哲学:为什么少就是多》中文版第四章


— End —

相关阅读:


索·恩新书 | 为什么简约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


简朴的哲学 | 哲学新书联合书单


书单 | 索·恩2023年新书出版预告


年末盘点丨2022年索·恩已出版全书目





用户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