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07出版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反思与重建:武陵山实践

电子书

38.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4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主体分为五章二十三节,对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进行反思,并对生存现状、结构特征、社会功能、生态保护等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旨在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发展。 ①将“文化生态理论”系统引入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本项研究成果将文化生态理论系统运用于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事项,并对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结构,社会正负功能,文化生态变迁,生态系统诊断,生态系统评估,生态补偿机制等问题展开理论和实践探索。 ②树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理念。本项研究成果在官方政策“文化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必须从政府扶持繁育的单一发展取向,走向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的综合干预取向”的生态补偿理念。 ③建立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模式”。本项研究在大量田野调查实证的基础上,重塑了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政治建设的双赢、区域文化繁荣的双赢”三个双赢局面形成的文化生态模式。 ④建立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预设——体悟——反思”研究范式。本项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注重田野实践的体验与感悟,在具体的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将应用人类学的参与社会评估方法与应用生态学的文化生态诊断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由此建立起“预设——体悟——反思”的另一种研究实践模式。 20世纪90年代,年逾80岁的费孝通先生亲身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田野调研活动,发出了“原始的贫困”的感慨。30年后的今天,武陵山片区民众并没有因为拥有“原始的、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生活富裕。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陷入两个发展的怪圈:一个是“经济贫困→青壮年净迁出流动→体育非遗传承环境退化”的PPE怪圈;另一个是“农村社会分工欠发育、农村社会发育程度低→农业经济结构单一、传统农业生产份额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体育非遗技能不能转化成谋生技能”的RAP怪圈,产生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迁移、社会分工、社会发育程度等综合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问题。本研究关注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形条件、气候水文、生物分布等自然生态之间,与人口、民族分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社会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旨在通过重建动态、完整、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促进武陵山片区体育非遗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6536-5总页码:248
字数: 247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形条件、气候水文、生物分布等自然生态之间,与人口、民族分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社会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旨在通过重建动态、完整、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促进武陵山片区体育非遗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