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11出版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电子书

暂无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10分
|1人在看
先晓推荐
关于本书评审人评价: 王笛深谙成都历史和档案,所以他能够非常细致地考察茶馆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很有价值的研究。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 当我一边喝茶,一边读这本书的时候,各种成都茶馆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因素都生动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精神随之一振。王笛令人信服地证明,茶馆是中国城市社会的一个缩影。书中所使用的资料令人欣喜和惊叹。 ——全大伟(David Strand),迪肯森学院 本书提供了大量非常详细的成都茶馆的新资料、新信息。王笛把我们带入一个中国大城市内部,使我们从来没有如此地接近鲜活实在的日常生活。 ——白德瑞(Bradly W. Reed),弗吉尼亚大学 西方学术杂志评论: 近年来对近代欧洲咖啡馆以及类似的公共消费空间之研究有很大进步,但关于中国茶馆则成果甚少……王笛的书大大扭转了这种不平衡状况。这个研究意味着对中国茶馆以及它们在城市现代化中所扮演角色学术探索的一大发展。本书的写作上乘,清楚明晰,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本书做出了重大学术贡献,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范例。 ——《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王笛的20世纪上半叶成都茶馆历史的新著,是一本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的书,是审美的体验。……动人的描写,是本书的一个巨大成功。 ——《多学科交叉的历史》(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王笛通过对过去成都随处可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机构茶馆的研究,做出了重大学术贡献。 ——《选择》(Choice) 这是王笛教授继《街头文化》(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3)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把焦点放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茶馆,指出茶馆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中国西南四川省首府是最为流行的大众消费场所,并产生了独特的商业和消费文化,以及充满斗争的公共领域。他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以哈贝马斯的理论视野,将茶馆与全球的类似场所如咖啡厅、啤酒馆、酒馆等进行对照考察,实践了多学科和比较研究的路径。 ——《商业史评论》(Business History Review) 王笛的著作从新的角度来观察20世纪的中国城市。数十年来,近代中国的研究者对城市日常生活和文化关注甚少……而王笛的研究则打开了一扇新窗户,展示了近代中国的形成,亦是普通人和日常文化扮演重要政治角色的过程。……本书无疑会启发更多的学者探索日常生活和文化,以加深对中国城市的理解。……《茶馆》一书基于深入的档案、图书、实地考察,研究细致,资料丰富……结合政治和社会理论,多学科交叉的取向,使本书成为学术研究的典范。 ——《历史:新书评论》(History: Reviews of New Books) 令人吃惊的是目前学界对茶馆的研究是如此之少,王笛关于中国西南城市成都茶馆的著作,代表了弥补这个研究缺陷的重要的一步……《茶馆》是学术和资料俱佳的学术成果。 ——《太平洋事务》(Pacific Affairs) 建立在坚实的档案基础上,王笛提供了一部令人鼓舞的新著,我们看到了茶馆作为城市社会的微观世界,其与国家政权建构、社会改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还贯穿着地方文化与“现代的同一性”之间的长期斗争。 ——《城市史杂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在这部关于茶馆的深入研究和开拓性成果中……王笛强调了成都茶馆在20世纪上半叶是怎样既配合又抵制改良精英和国家现代化中的一体化趋势的。 ——《哈佛亚洲研究杂志》(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作者通过考察很少为人所知的小商业的经营手段和内在生命力,为我们理解中国城市经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所有对晚期中华帝国和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城市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都应该阅读本书。 ——《国际亚洲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在本书中,王笛考察了国家角色的强化怎样导致了地方文化和传统的衰落,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是怎样不可避免的。对作者来说,成都的茶馆是地方文化的代表,是身份认同最有活力的展示。……本书利用各种丰富的资料,提供了成都茶馆研究的令人难忘的成果。 ——《东方研究》(BOCTOK) 王笛的《茶馆》一书是成都公共生活的深入研究和细节描述,涉及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史的许多方面。……作者讨论了不少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非常重要的主题,包括国家机器的权力的增长、政治生活中公共空间的角色、商业在塑造城市空间中的重要性,以及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中国国际评论》(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中国媒体和学术杂志评论: 学术著作也可令人沉醉……很久没有在学术著作里读到如此令人沉醉的文字了。 ——《南方都市报》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首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种微观历史给人带来的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的画面感——它已经不仅仅属于成都人。无疑,茶馆是成都最常使用的公共空间,那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社会变迁,因而成为它最具指示意义的标本,这也是王笛选择茶馆来复原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的原因。他一直在深入挖掘这座城市近代以来的历史,也成功地展示了城市史所具有的魅力。 ——《第一财经日报》 《茶馆》像一台高倍显微镜,细致地揭示出茶馆在成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茶馆是私人生活的延展……林林总总,经由史家之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 ——《新京报》 王笛一直致力于挖掘近代以来成都的城市史。他出过一本《街头文化》,考察的是1870~1930年间的成都公共空间,本书则从最具标本意义的茶馆切入。 ——《新周刊》 本书不仅能够使我们从宏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可以从中看出中国20世纪城市、城市社会及其与中国政治的关系——当然,这一切都是从茶馆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微观场所切入的,也因此,宏观与微观、现实与趋势、鸟瞰与近窥在书中水乳交融,读来既可以领略宏观的整体历史演进,又可以品味微观的细节展示,元气淋漓,生动活泼,丝毫没有一般历史著作的八股气和干巴味。 ——《羊城晚报》 成都茶馆所象征的传统生活世界从来就没有完全支离破碎,它仍旧存在于历史的暗处,像一个扑朔迷离而美轮美奂的梦,等着作者,也等着《茶馆》的读者去追寻。……王笛所苦心孤诣地再现的成都茶馆的这一段历史记忆,表明了历史记忆绝非仅仅是一种过去的存在的回忆,这种回忆其实深刻地参与了对现代价值的反思和建构;同时也表明了传统绝对不是一条死狗,只能躺在博物馆里奄奄一息地示众,传统正在富有活力地介入当代的公共生活。 ——《东方早报》 本书为中国城市史研究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也丰富了我们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因此绝非仅仅对成都具有意义。 ——《读品》 著者清新的笔调,起首白描式的勾勒,书末穿越时空的想象,似乎与成都茶馆的情趣暗合,使得这本书厚重之余,也显得格外有趣。 ——《博览群书》 微观历史研究取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内部,茶馆提供了研究下层民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看起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第一财经周刊》 如果以传统文人雅士的眼光看待茶馆,将其当作一种简单的、平常的文化现象,即使写出一部茶馆的历史,也必定粗糙浅显淡而无味。可是,如果转换思路,从微观史的角度切入,对茶馆进行考察则会发现,貌似最平常的事物中竟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其精彩程度较之那些书写王侯将相的宏大历史并无逊色。就如著名历史学家王笛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不只在茶馆研究方面,可以说在当下中国微观史研究方面,都提供了一种参考的典范。 ——《南方都市报》 这本书自有它的学术企图,可我更喜欢把它作为茶馆的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甚或日常生活史来读;至于其绘声绘色、妙趣横生之处,简直就是小说了,是一部扩大了的、更系统、更繁富、更多声部的“其香居茶馆”。 ——《南方周末》 王笛已被国内外学界视为以新文化史、微观史研究中国城市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掀起的都市研究热潮中,《茶馆》可说是一本独特的史学著作。 ——《中华读书报》 《街头文化》和《茶馆》这两部专著广受学界称赞,奠定了王笛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城市史、日常生活史研究的领先地位。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不仅因为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小历史”与“大历史”相结合的微观史作品,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这恰恰是判断一流学术研究的重要标准。 ——《近代史研究》 此书更深地体现了社会史的文化转向。如果说作者在写《街头文化》时还只是受新文化史的影响,那么作者在写《茶馆》时则是明确地打出了新文化史的旗号,且在文中凸显了微观史和大众文化史的研究取向。进而言之,如果说《街头文化》还只是“一系列视角转移所造成的感觉之新、领域之新、方法之新”,那么《茶馆》则绝对是“典范转移中的全局之新、范式之新”。 ——《湖北大学学报》 在成都,茶馆作为市民生活的主要公共空间,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它扮演了与欧洲咖啡馆和美国酒吧类似的角色。即使历经20世纪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传统中许多东西不复存在,但成都茶馆却依旧繁荣,充分反映了地方文化的顽强,而《茶馆》一书的学术意义也就在于其揭示了“地方文化”与“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王笛先生有关西南“地方性”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每一个“地方”的文化图景都是多样性的,值得我们去追寻、去探索;而唯有如此,我们方能贴近大地,贴近苍生。 ——《中华文化论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历史人员的思想解放以及其他学科的渗透,史学著作也逐步从宏大的国家兴亡、帝王精英向细微的民众生活转变。王笛的《茶馆》从成都百姓喝茶的茶馆入手,通过对其描述和研究,试图用茶馆这个微观世界的变化,向我们阐述自1900年至1950年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勾勒历史前进的方向和民众生活的改变。因此,王笛的新著对我们研究视角的拓展将有很大启迪。 ——《传承》 王笛教授的《茶馆》,因其内容的吸引力和文法的通俗易懂,所描述的又是中国的城市,所以读来津津有味。《茶馆》一书作为国内外第一部研究茶馆历史的专著,正如王笛教授所说,他力求每一部著作都能成为传世之作,笔者深信的确如此。 ——《国外社会科学》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097-8324-5总页码:472
字数: 497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笛教授继《街头文化》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通过考察茶馆的历史、经济功能和茶馆作为社区中心及其中所蕴藏的丰富日常文化和政治文化,从当时茶馆生活的细节来了解成都,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有所裨益。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中文版序/Ⅰ
英文版序/ⅰ
引 子——早茶/1
第一章 导言——城市、茶馆与日常文化/8
  城市和茶馆/10
  茶馆的攻击者与捍卫者/14
  城市史视野中的茶馆/22
  茶馆叙事中的地域论/24
  茶馆的生态与环境因素/27
  资料与文本解读/31

第一部 茶馆与社会
第二章 闲茶——悠闲与休闲/49
  坐茶馆与吃闲茶/51
  社交——一个社区和信息中心/62
  茶馆文化——茶馆中的语言和惯习/72
  茶馆休闲的多重角色/78
第三章 娱乐——戏园与观众/87
  茶馆——民间艺人之谋生地/90
  剧目与地方戏改良/99
  茶馆戏园——新的公共舞台/106
  观众/112
  娱乐控制/115
  大众娱乐与休闲政治/119
第四章 群体——阶级与性别/129
  商人和小贩/130
  人以群分/137
  阶级畛域/139
  性别歧视/144
  公共生活的集体选择/152

第二部 茶馆与经济
第五章 经营——小本生意的管理和竞争/163
  数据分析/165
  资金和财务/168
  经营和管理/173
  税务负担/182
  环境和卫生/184
  小本生意的生命力/194
第六章 公会——周旋在行业与国家之间/207
  组织结构/210
  价格控制/212
  组织抗税/218
  协调关系/221
  限制数量/223
  国家控制与行业利益/226
第七章 堂倌——艰难环境中的挣扎生存/237
  “茶博士”/239
  在男人的世界讨生活/243
  茶社业工会/245
  艺人工会/250
  性别冲突与性骚扰/251
  男女茶房的社会形象/255
  性别、劳工与国家/259

第三部 茶馆与政治
第八章 讲茶——超越国家的控制/273
  袍哥大爷/274
  摆茶碗阵/279
  茶馆讲理/284
  国家权力之外的社会力量/288
第九章 混乱——日常生活的冲突/293
  日常纠纷/295
  为生计而挣扎/300
  “借刀杀人”/303
  茶馆与邻里的矛盾/305
  暴力阴影下的茶馆生活/307
  军人和战时混乱/311
  公共生活的末日?/313
第十章 秩序——公共空间的政治/318
  从改良到革命(1900~1916)——重新打造茶馆/322
  军阀统治(1917~1936)——政治动乱中的茶馆/326
  抵抗的政治(1937~1945)——“吃茶与国运”/329
  从“休谈国事”到“茶馆政治家”/336
  一个时代的结束(1945~1950)——严密控制茶馆/339
  千变万化的政治万花筒/342
第十一章 结论——地方文化与国家权力/351
  一个微观世界/352
  日益增强的国家干预/354
  比较视野中公共领域与公私关系/355
  时空转换中的公共生活/359
  茶与酒的对话/363
  小商业和日常文化的凯旋/367
尾 声——寻梦/378
附 表/383
征引资料目录/400
译后记/425
卷册系列共0个资源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张图片
包含0张图表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