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08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选编(第1编·1982~1992年)(全5卷)

王伟光 主编 王京清 常务副主编 何秉孟 执行副主编
电子书

暂无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0人在看
先晓推荐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内部刊物,发挥思想库、智囊团平台作用 ★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及实践价值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1218-5总页码:2628
字数: 2519千字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本系列图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关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及对策建议成果的主要载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最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本书是第一编,选取1983~1992年十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精选内容,分为马克思主义·文史哲卷(1卷)、经济学卷(共3卷)、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卷(1卷),共计5卷。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卷》目录

一、法学理论与法制建设篇
对实施《经济合同法》的几点建议(1982年2月20日)
实施地方组织法中的几个问题(1982年3月29日)
欧美法学界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反映(1982年4月24日)
经济法应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1982年7月21日)
当前国际法研究的动向和我们的几个重点课题(1982年10月18日)
近年来我国法学领域有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1982年12月15日)
关于行政罚款立法中的几个问题(1983年12月7日)
新技术革命对部门法的影响(1984年10月31日)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调整商品经济的主要法律(1985年4月8日)
关于加紧完备对在民航机内犯罪及其刑事管辖权立法的建议(1985年4月26日)
近年来法学界关于法的本质属性问题的不同观点(1986年12月30日)
部分法学界人士对《企业法(草案)》的一些修改意见(1988年3月10日)
近年来的法人犯罪及其防治措施(1988年6月2日)
建议制定《流浪乞讨社会控制法》(1988年7月11日)
关于修改刑法的若干意见(1988年11月19日)
对《行政诉讼法(草案)》的修改意见(1988年12月21日)
当前地方执法活动中值得关注的问题(1989年2月25日)
联邦德国和日本利用法律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经济(1989年3月24日)
关于知识产权立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建议(1990年6月9日)
关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法律建议(1991年2月7日)
一个值得注意的严重问题: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1991年2月22日)
关于完善我国立法工作的若干建议(1991年6月26日)
关于改进我国涉外税法优惠待遇规定的建议(1991年7月15日)
我国参加有关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若干建议(1992年2月18日)
在健全保护知识产权制度过程中值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1992年12月20日)

二、政治理论与民主建设篇
关于改革机构的一些意见(1982年3月13日)
日本政府为什么能保持高级官员年轻化、知识化(1982年4月15日)
要有一个统筹发展的科学政策(1982年4月22日)
我国监察制度的演变(1982年10月28日)
对政府体制改革的看法和建议(1983年3月1日)
日本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国家干部
  ——《日本政府的干部制度》之一(1984年1月8日)
日本政府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干部
  ——《日本政府的干部制度》之二(1984年1月9日)
日本政府干部的新陈代谢和劝退制度
  ——《日本政府的干部制度》之三(1984年1月10日)
全国行政管理学专题讨论会研讨1982—1984年全国机构改革的若干经验教训(1986年2月27日)
当前我国理论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动态综述(1986年8月30日)
法国的行政监督体系(1986年12月15日)
今年以来理论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主要看法(1987年9月26日)
《文汇报》发表署名文章谈新权威主义:痛苦的两难选择(1989年1月23日)
《世界经济导报》讨论“新权威主义”有人主张经济上实行自由制政治上实行集权制(1989年1月26日)
《文汇报》继续载文讨论新权威主义问题新权威主义是专制主义的旧梦重温(1989年3月6日)
政治多元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实质(1990年2月3日)
苏联东欧剧变的教训及其对我们的启示(1990年3月15日)
建立编制管理制约机制控制行政机构自我膨胀(1992年12月18日)

三、人权理论与人权保障篇
当前理论界对人权概念的几种不同理解
  ——《关于当前人权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之一(1991年9月4日)
我应高举社会主义人权旗帜
  ——《关于当前人权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之二(1991年9月7日)
划清对人权的国际保护和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的界限
  ——《关于当前人权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之三(1991年9月11日)
美国助理国务卿理查德·希夫特谈美国人权外交
  ——《对美、加人权理论考察材料》之一(1991年11月11日)
美国为什么未批准参加几个重要的国际人权公约
  ——《对美、加人权理论考察材料》之二(1991年11月13日)
美学者谈美国法律和司法中的人权问题
  ——《对美、加人权理论考察材料》之三(1991年11月15日)
美学者谈美国妇女、儿童及少数民族的人权问题
  ——《对美、加人权理论考察材料》之四(1991年11月18日)
美国的无家可归者
  ——《对美、加人权理论考察材料》之五(1991年12月5日)
美国人士谈美国的人权观念
  ——《对美、加人权理论考察材料》之六(1991年12月7日)
美国人权立法的新动向:美国参议院通过1991年民权法案
  ——《对美、加人权理论考察材料》之七(1991年12月9日)
美国务院中国蒙古处官员谈美国务院如何撰写各国人权状况报告
  ——《对美、加人权理论考察材料》之八(1991年12月11日)
加拿大副外长麦克罗斯基女士谈加中关系和加人权外交政策
  ——《对美、加人权理论考察材料》之九(1991年12月13日)
加拿大人士谈加拿大的人权观念
  ——《对美、加人权理论考察材料》之十(1991年12月23日)
英国、法国和瑞典三国人权问题考察印象
  ——《英、法、瑞典三国人权问题考察报告》(上)(1992年7月25日)
英国、法国和瑞典三国人权问题考察印象
  ——《英、法、瑞典三国人权问题考察报告》(下)(1992年7月26日)
英国人谈英国人权观念和人权保障
  ——《英、法、瑞典三国人权问题考察专题材料》之一(1992年9月2日)
英、法、瑞典三国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规定
  ——《英、法、瑞典三国人权问题考察专题材料》之二(1992年9月4日)
英国警察概况
  ——《英、法、瑞典三国人权问题考察专题材料》之三(1992年9月6日)
英国、瑞典外交部官员谈人权外交政策
  ——《英、法、瑞典三国人权问题考察专题材料》之四(1992年9月8日)
英国的法院和刑事判决
  ——《英、法、瑞典三国人权问题考察专题材料》之五(1992年9月20日)
法国的宪法委员会和瑞典的监察官制度
  ——《英、法、瑞典三国人权问题考察专题材料》之六(1992年9月23日)
欧洲理事会的政治与人权
  ——《英、法、瑞典三国人权问题考察专题材料》之七(1992年9月25日)
英国、法国和瑞典的监狱
  ——《英、法、瑞典三国人权问题考察专题材料》之八(1992年9月27日)
法国儒贝尔、里维罗教授谈人权与主权、人权与自由
  ——《英、法、瑞典三国人权问题考察专题材料》之九(1992年9月30日)
大赦国际对英、法人权问题的批评
  ——《英、法、瑞典三国人权问题考察专题材料》之十(1992年10月4日)

四、社会理论与社会建设篇
用征税控制人口增长的办法不可取(1982年2月22日)
值得注意的大学生同乡会活动(1982年4月5日)
惩处青少年罪犯工作中一个需要注意的倾向(1982年4月27日)
十二大以后青年在想什么?(1983年1月28日)
我国首次对读者、听众、观众抽样调查情况(1983年2月23日)
大量初中学生中途退学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于天津市流失生与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1983年3月12日)
从唐山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看刑事犯罪的趋向和值得注意的问题(1983年9月30日)
办理农民进镇落户中一哄而起的现象应予重视(1985年9月18日)
人口快速增长应引起严重注意(1986年7月14日)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群众性自我保障组织(1986年10月26日)
中国未来教育的十大危机(1986年11月3日)
当前人口和就业方面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1986年12月1日)
影响改革顺利进行的几种社会心理(1986年12月6日)
关于改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建议(1986年12月11日)
中国的隐忧在于忽视教育(1988年2月1日)
留美学生回国问题的情况和建议(1988年5月10日)
对学人出国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问题的思考与建议(1988年8月20日)
近期部分报刊关于当前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失衡问题的讨论(1988年9月27日)
美国学者谈经济发展中容易出现的社会问题(1988年12月11日)
当前职工对改革中政治和社会生活问题的意向(1988年12月12日)
加强人口控制与设立父母老年基金的建议(1989年2月16日)
关于控制超生多育的对策建议(1989年3月2日)
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居世界第七十位(1989年3月10日)
我院“社会指标”课题组对各地区社会发展作比较评价
沪津京占前三名湘滇黔居末三位(1989年5月12日)
关于进一步有效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对策(1989年5月17日)
现阶段中国农民已分化成八个阶层(1989年7月30日)
必须制止早婚早育倾向(1989年8月10日)
我院社会学所《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组对1988年
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作出比较与评价(1989年9月24日)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几点建议(1989年10月4日)
1989年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与评价
  ——《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与评价》(上)(1990年8月16日)
改革11年来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变化的比较
  ——《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与评价》(下)(1990年9月3日)
日本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若干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1990年10月30日)
私营企业主和部分个体工商户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的高收入阶层(1990年11月1日)
沿海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若干新问题及其对策(1990年12月20日)
当前职工的生活意向调查(1990年12月26日)
人口迁移流动对降低生育率有积极影响对其中存在问题亦不容忽视应制定有效对策(1991年1月23日)
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青年价值取向(1991年2月28日)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上)(1991年5月25日)
九十年代我国社会改革的若干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下)(1991年5月28日)
调整农村政策,进一步形成计划生育大环境的对策建议(1991年7月12日)
美国学术界对我国社会的研究(1991年10月24日)
农民对当前农村稳定与发展的看法(1992年4月16日)
90年代我国人口变动趋势及其宏观调节基本思路(1992年6月13日)
中国职工对日资企业评价不高(1992年6月16日)
两万名居民对加快改革步伐和实现小康目标的看法(1992年6月25日)
改革现行人口控制机制的几点建议(1992年10月16日)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与水平的比较(1992年10月20日)

五、民族理论与宗教问题篇
珞巴族还保留有原始社会的特征(1982年3月15日)
关于民族研究中有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1982年10月8日)
关于尽快开展对西藏贝叶经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的建议(1985年11月27日)
建议加快中国民族博物馆建馆工作(1988年4月9日)
苏联亚美尼亚人闹事起因:环境污染与民族关系问题(1988年4月11日)
苏联近年来采取措施加强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1988年4月18日)
《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中的问题及建议(1990年2月22日)
民族工作者、民族理论研究专家学者谈当前我国民族问题和有关建议(1990年9月15日)
我国宗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部分宗教界人士、宗教工作者与宗教理论工作者对我国宗教现状的估量、分析及对策建议》(上)(1990年11月30日)
宗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部分宗教界人士、宗教工作者与宗教理论工作者对我国宗教现状的估量、分析及对策建议》(下)(1990年12月1日)
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1992年4月20日)


《马克思主义·文史哲卷》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篇
欧美及日本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情况(1982年3月7日)/003
需要澄清的当代帝国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1982年3月22日)/007
理论界关于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问题的讨论(1982年4月1日)/010
新剥削分子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1982年4月19日)/014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动向(1982年4月29日)/018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的几种看法(1982年5月10日)023
苏联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若干看法 (1982年7月5日)/027
关于如何评价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问题
  ——近几年来理论界关于异化问题的讨论(一)(1983年6月16日)/033
关于如何看待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发展问题
  ——近几年来理论界关于异化问题的讨论(二)(1983年6月18日)/037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异化现象的问题
  ——近几年来理论界关于异化问题的讨论(三)(1983年6月20日)/039
美国著名激进经济学家麦克道夫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一)(1983年7月28日)/041
美国著名激进经济学家麦克道夫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二)(1983年7月29日)/043
波兰党报对沙夫的异化理论的批判(1983年12月11日)/045
近来“异化”问题讨论有所前进(1983年12月18日)/048
苏联探讨“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情况(1985年5月11日)/052
国家必然消亡吗?(1985年10月31日)/057
许涤新同志著文评国内有人认为《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已经过时的议论(1986年4月12日)/061
黑龙江大学教授熊映梧谈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1986年8月22日)/067
部分中青年哲学工作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趋势的看法(1986年12月6日)/069
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些看法(1987年9月20日)/072
戈尔巴乔夫谈“异化”问题(1988年5月18日)/076
近年来哲学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讨论情况综述(1988年7月30日)/078
《世界历史》载文认为要历史地考察“斯大林模式”(1988年11月2日)/084
香港《信报》载金尧如《与方励之谈马克思》一文指出马克思主义还未全部过时,全盘否定马克思缺乏科学根据(1988年11月30日)/087
四川社科院洪韵珊撰文对社会主义所处时代提出新见解(1988年12月7日)/091
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所长李琮撰文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正处在资本主义高级阶段(1988年12月17日)/096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讨论会关于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讨论述要(1989年3月)/100
西共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举行国际理论讨论会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及发达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提出新见解(1989年4月30日)/108
马恩讲到社会主义所有制时,不使用“公有制”而只使用“社会所有制”的论点不能成立(1989年6月24日)/112
我院《历史研究》等刊物召开座谈会评析金观涛的三本书,回击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挑战(1990年2月12日)/115
关于我国社会现阶段阶级、阶层基本理论问题的不同观点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我国社会阶级、阶层问题的研究综述》(上)(1990年10月17日)/119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的不同观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我国社会阶级、阶层问题的研究综述》(下)(1990年10月19日)/124
苏联学术界对列宁主义评价的新动向(1991年4月29日)/131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1991年5月8日)/135
战后西方经济的发展变化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分析(1991年10月28日)/141

二、哲学原理与哲学研究篇
抢救“因明”遗产(1982年3月3日)/149
哲学研究中有争论的几个问题(1982年8月28日)/151
国外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1983年12月4日)/156
一个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的若干问题的争论(1984年2月11日)/158
苏联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若干看法(1984年3月26日)/161
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一些争论(1984年4月28日)/165
近几个月来伦理学界关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问题讨论情况(1984年6月6日)/168
新研究群和新知识群的崛起(1984年8月13日)/173
关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问题(1985年1月25日)/176
发展知识工程,改造社会工程(1985年2月11日)/179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概况——《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概述》之一(1986年6月2日)/183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若干争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概述》之二 (1986年6月3日)/186
苏联东欧学者认为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986年11月7日)/190
“历史创造者”讨论中提出所谓新的英雄史观(1987年1月10日)/194
苏联学者对“信息社会”论的批判(1987年1月26日)/196
近年来关于认识的本质问题的争论(1988年1月15日)/199
智能革命——高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1988年2月10日)/203
近年来哲学界关于认识论问题的讨论综述(1988年2月25日)/207
在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竞赛中为科学发展创造最好条件的社会制度将获得胜利(1988年6月29日)/216
各国科学家对科学院咨询作用的看法(1989年1月6日)/220
苏联哲学界近年来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1990年4月13日)/223
应当重视社会科学的作用(1992年5月7日)/227
日本著名学者竹内启撰文认为“社会主义的崩溃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危机”(1992年11月20日)/231

三、文学理论与批评篇
当前文学研究与创作中有争论的几个问题(1982年8月26日)/237
老专家王毓铨对中日合拍的电视片《丝绸之路》的意见(1982年10月30日)/240
文学界值得注意的一些情况(1983年2月10日)/241
文学创作中的存在主义倾向(1983年7月11日)/243
苏联学者论西方现代派(1985年10月26日) /246
1985年文艺理论批评综述(1986年10月8日)/250
文艺理论界对新时期文学十年几个主要问题的不同看法(1986年11月25日)/255
关于《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以后》一文的争鸣(1988年9月6日)/258
如何评价传统文化
  ——《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研究综述》之一(1989年3月4日)/262
港台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研究综述》之二(1989年3月8日)/266
美国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问题的若干观点
  ——《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研究综述》之三(1989年3月17日)/271
近年学术界关于政治文化问题讨论中的不同观点
  ——《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研究综述》之四(1989年3月26日)/274
1988年我国企业文化研究中的若干观点
  ——《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研究综述》之五(1989年4月12日)/279
国内学者对现代新儒家的若干观点
  ——《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研究综述》之六(1989年4月13日)/282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的不同观点
  ——《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研究综述》之七(1989年4月19日)/285
我院外国文学所部分学者座谈如何看待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和暴力描写问题(1989年3月15日)/289
我院历史所部分学者座谈如何评价《河殇》及我国传统文化(1989年3月30日)/293
近年来苏联文学界一些值得注意的动向(1990年4月20日)/296
我院文学学科部分学者座谈近年来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较大的几个文学理论问题(1991年6月18日)/301
著名学者、翻译家、诗人冯至先生谈我国外国文学工作中的两个问题(1992年5月30日)/305

四、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篇
考古所认为临潼陶俑坑的主人是秦始皇(1982年1月3日)/309
关于巴黎公社政权性质的争论(1982年3月19日)/312
王仲殊《关于日本三角缘神兽镜的问题》的论文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1982年7月6日)/314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几个重大问题的争论(1982年8月11日)/316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982年8月13日)/320
考古学界对登封王城岗遗址是不是“禹都阳城”的争论(1983年7月2日)/323
广州发现西汉南越王墓岭南地区已知的最大的帝王陵墓出土大批珍贵文物(1983年10月22日)/327
我国赴英墨拓甲骨文资料情况(1983年11月22日)/329
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一些争论(1984年2月14日)/331
一项重大的考古新发现——河南偃师城西发现商汤所都“西亳” (1984年2月27日)/333
丘吉尔果真同顾维钧说过战后将香港交还中国吗? (1984年3月16日)/335
苏联历史科学发展的新趋势(1984年4月30日)/339
关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门研究机构的建议(1984年9月17日)/342
据《光明日报》报道李白是西汉李陵之后(1984年10月18日)/344
日本部分右翼势力继续为南京大屠杀翻案(1985年2月6日)/346
辽西考古新发现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1986年11月24日)/348
台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是怎样表示历代台湾、南海诸岛的隶属关系的(1986年12月18日)/351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撰文谈如何认识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1989年2月1日)/354
我院考古所在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有重要发现,3万多片西汉骨签出土(1989年4月21日)/358
60年代美国利用中苏矛盾,力图制止我国发展核武器、摧毁我核设施
  ——《从美国近年解密的政府文件档案看美政府60年代的反共政策》之一(1989年12月11日)/360
美国与印尼军方是怎样私下策划镇压印尼共的
  ——《从美国近年解密的政府文件档案看美政府60年代的反共政策》之二(1989年12月15日)/364
经我党坚决斗争,美60年代侵越以不引起我出兵为战争升级界限,并多次制止台湾反攻大陆
  ——《从美国近年解密的政府文件档案看美政府60年代的反共政策》之三(1989年12月25日)/369
我院考古研究所去年有重大考古发现,发掘出北朝大型壁画墓、殷墟宫殿建筑基址群和龙山文化晚期墓葬(1990年2月15日)/374
钓鱼岛问题及对策建议(1990年11月29日)/376


《经济学卷(第一册)》目录

一、理论篇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是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争论(1982年7月24日)/003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几种意见(1982年8月3日)/005
徐寿波新著《技术经济学概论》引起国内外重视(1982年8月17日)/008
急需建立生态经济研究机构(1983年3月21日)/010
我国经济学界四年来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问题的争论(1983年4月27日)/013
关于国家所有制问题的争论(1983年6月2日)/018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
  ——近年来关于几个经济理论问题的争论(一)(1983年9月15日)/022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
  ——近年来关于几个经济理论问题的争论(二)(1983年9月19日)/026
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问题
  ——近年来关于几个经济理论问题的争论(三)(1983年9月20日)/030
关于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价值规律的相互关系问题
  ——近年来关于几个经济理论问题的争论(四)(1983年10月7日)/033
当前我国重点项目建设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1983年11月26日)/037
对我国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几点看法(1984年9月5日)/039
把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改为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1985年8月7日)/043
经济体制改革与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评述(1985年参考资料1)/045
“六五”时期的若干基本经验(1985年参阅资料2)/070
关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性问题(1986年2月13日)/103
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不同看法(1986年4月17日)/108
当前我国所有制改革问题讨论概述(1986年4月20日)/111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所有制的改革而不是价格的改革(1986年9月23日)/115
“第三产业”是个不科学的概念(1986年5月25日)/118
经济学家关梦觉认为改革经济体制应重点研究苏联(1986年10月6日)/121
关于计划与市场、改革与发展、所有制模式改革等问题的不同观点(1986年10月18日)/124
《北京大学学报》发表长篇论文对“生产力系统”概念的科学性提出质疑(1987年2月21日)/128
改革经济体制要充分估计我国短缺经济环境的长期性(1987年3月10日)/131
凯恩斯刺激总需求的理论对我国不适用(1987年5月20日)/134
理论界关于“两权分离”的主要观点(1987年10月8日)/138
关于“三次产业”问题(1987年8月26日)/142
对几年来经济建设与经济改革的反思(1987年参阅资料1)/147
关于经济增长的十三条教训(1988年9月16日)/159
《经济学动态》载文提出“大国优势”战略:国内循环取势国际微循环助跑(1988年10月8日)/163
资产百万元私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1988年12月28日)/167
刘国光对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几个重大问题的意见(1989年4月9日)/173
重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问题的研究(1989年8月6日)/176
当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若干新特点(1989年11月24日)/179
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对策(1989年12月3日)/183
个体和私营经济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及其进一步发展的政策选择(1990年1月24日)/188
逐步加大改革分量使之成为“八五”中后期经济工作的中心(1990年6月25日)/192
巩固治整成果加大改革分量(1990年7月12日)/197
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制订“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时应贯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1990年8月20日)/20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所长李京文提出科技进步是富国之源(1990年9月30日)/203
《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发表薛暮桥文章谈社会主义经济的10个理论问题(1991年1月10日)/208
首都经济学家谈当前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1991年8月9日)/213
走出经济低效增长困境的若干思考(1991年8月10日)/217
我国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及国际比较(1992年5月5日)/230
当前实施股份制应注意的几个理论问题(1992年7月11日)/235
对我国现阶段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再认识(1992年8月20日)/238

二、市场取向改革篇
“买方市场”疑义(1983年4月19日)/247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1986年参阅资料)/250
海南模式: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沿海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设想(1988年5月4日)/273
培育市场是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关键(1989年7月15日)/277
市场疲软与商业对策(1990年1月9日)/279
出席数量经济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外经济学家谈中国90年代经济发展与改革问题(1990年7月28日)/283
发展农村批发、专业市场促进农民致富(1991年2月19日)/288
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深圳经济特区经验和90年代发展战略(赴深圳考察报告之一)(1992年8月10日)/291
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深圳经济特区经验和90年代发展战略(赴深圳考察报告之二)(1992年8月12日)/294
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深圳经济特区经验和90年代发展战略(赴深圳考察报告之三)(1992年8月14日)/299
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深圳经济特区经验和90年代发展战略(赴深圳考察报告之四)(1992年8月16日)/302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1992年9月26日)/306
部分省、市在粮食经营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偏差及其对策(1992年12月28日)/323

三、政府与经济体制改革篇
要彻底制止乱砍滥伐必须改革当前木材计划管理体制(1983年7月15日)/329
地方县级行政机构、财政体制需要改革(1984年2月10日)/331
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在于正确规定企业与地方自主权(1984年4月29日)/333
中央和省、自治区主管部门“简政放权”后城市如何管理经济亟须研究和解决(1984年9月10日)/336
对近年来国民经济大幅度超计划问题的探讨(1985年1月17日)/341
关于改革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议(1985年3月30日)/346
推行具有自我抑制机能的改革措施
  ——《对“七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之一(1985年12月16日)/351
要重视建立市场体系方面的改革
  ——《对“七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之二(1985年12月18日)/353
强化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改革道路推动双轨价到单轨价的转换
  ——《对“七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之三(1985年12月23日)/356
进一步推动企业工资改革建立企业内部消费与积累的自我平衡机制
  ——《对“七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之四(1985年12月25日)/359
关于“七五”期间对外贸外汇实施综合管理的建议
  ——《对“七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之五(1985年12月27日)/362
将征收土地占用费作为“七五”改革的前哨战
  ——《对“七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之六(1986年2月24日)/365
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关于“七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之七(1986年2月26日)/367
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问题和思路(1986年参阅资料)/37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及应予重视的几个问题
  ——《八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之一(1987年4月10日)/389
价格改革的得失与对策
  ——《八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之二(1987年4月14日)/394
关于改革和完善企业机制的若干意见
  ——《八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之三(1987年4月18日)/399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
  ——《八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之四(1987年4月22日)/404
外贸体制改革的现状及深化改革的对策
  ——《八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之五(1987年4月25日)/409
把握投资机制变动大势转换控制重点和控制方式
  ——《八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之六(1987年4月28日)/413
实行“国家职能分开,税利分渠分流”重新塑造宏观管理的组织制度
  ——《八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之七(1987年5月3日)/417
中心城市综合改革试点面临十大难题(1987年7月8日)/422
城镇住房体制改革“实战演习”情况(1987年7月10日)/425
改革我国统计工作的建议(1987年11月20日)/428
双向协同稳中求进——中国经济体制中期(1988~1995)改革纲要(1988年4月16日)/430
五年(1988~1992)及今明年改革规划纲要(1988年6月30日)/433
改革面临重大战略转变(1988年8月10日)/440
当前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应遵循的原则及政策(1988年12月5日)/445
行政性地方分权是当前地区间经济冲突与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1989年2月17日)/449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建立“决策价格体系”实现资源配置优化(1989年3月22日)/453
城乡土地应由国土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广东省城市土地管理机构设置的调查及建议(1989年4月7日)/457
治黄不宜采取拦河淤沙方针应走综合治理控水固沙道路(1989年6月1日)/461
关于重振我国旅游事业的对策建议(1989年8月28日)/464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利弊与近中期对策(1989年8月29日)/467
产业政策必须与区域政策相结合(1989年11月3日)/472
利用有利时机抓紧推出第二步整体改革方略(1990年7月31日)/477
我宜速制订东北亚经济圈战略(1990年11月9日)/480
90年代我国需调整与完善的区域经济政策(1991年2月12日)/482
我院部分科研人员参与制订呼盟经济发展战略建议对呼盟实行计划单列(1992年2月8日)/488
关于改革的总体设计和突破口选择——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之一(1992年3月24日)/493
关于配套改革与配套措施——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之二(1992年3月27日)/497
关于加快推进改革和持续稳定发展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之三(1992年4月1日)504
优化开放结构扩大开放规模——从倾斜式开放到平衡式开放(1992年5月20日)/507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好若干关系中国改革命运的要害问题(1992年8月6日)/510
“开发区热”后面的隐忧(1992年11月10日)/515
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尚未发生根本变化应采取综合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1992年12月25日)/519


《经济学卷(第二册)》目录

一、国企改革篇
关于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属性的几种不同看法(1982年12月7日)/003
关于解决国营工业企业多头领导的建议(1983年7月5日)/005
鞍钢改造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1984年1月15日)/010
从企业经理、厂(矿)长摸底测验看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的现状(1984年1月17日)/013
建议对部分大型骨干企业实行特殊政策(1984年10月13日)/015
从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看以骨干企业为中心,推动企业自由联合的道路(1984年12月2日)/019
经济理论界关于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厂长身份及对企业如何监督等问题的几种不同意见(1985年6月3日)/025
厂(矿)长、经理任期不宜太短(1985年7月19日)/030
资产经营责任制在沈阳试点(1986年8月19日)/031
太原商品经济讨论会提出改革国家所有制的几种设想(1986年10月10日)/033
我院研究生院所有制改革研究小组建议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资金双轨制(1986年12月16日)/035
无偿转让全民企业资产所有权的主张不可取(1986年12月22日)/038
近年来经济理论界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化问题的争论(1986年11月27日)/041
企业管理存在严重问题(1987年6月8日)/045
选择企业产权组织形式是界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基础(1987年12月22日)/048
军工企业面临的问题与改革选择——陕西兵工局所属企业调查(1988年2月13日)/050
盈利企业产品亏损严重应予高度重视(1988年2月29日)/056
当前发展企业横向联合应防止中间管理层次实体化的倾向(1988年3月19日)/059
深化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建立双层股份制(1988年4月28日)/062
工业企业亏损现状、原因及治理对策(1988年7月20日)/066
再造企业机制深化企业改革(1988年8月9日)/070
国民经济的重大隐患:国有资金贬值严重(1989年3月17日)/074
我院经济学科片《特大型国有企业研究》课题组提出转轨时期特大型国有企业管理改革方案(1989年8月26日)/076
搞活大中型骨干企业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1989年10月27日)/080
企业集团计划单列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1989年11月21日)/083
大中型企业长期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地位没有真正确立
  ——《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讨》之一(1991年3月29日)/087
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难点:政策实施受客观因素制约难以落实,具体操作遇严重摩擦需付较大代价
  ——《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讨》之二(1991年3月30日)/090
搞活大中型企业的中长期对策:八五前期:改善条件,把企业推向市场;八五后期和九五期间:实现经营机制转变
  ——《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讨》之三(1991年4月4日)/094
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一个思路:以激励机制为目标,建立复合公有制模式
  ——《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讨》之四(1991年4月8日)/099
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两种对策:完善承包制实行股份制(1991年8月15日)/103
工业发展中的矛盾对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1991年9月20日)/107
国营日用工业品批发企业走出困境的对策(1992年1月8日)/111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问题(1992年6月11日)/116
解决国有大中企业亏损问题要有新举措:建议设立“国有企业改组援助基金”(1992年12月15日)/119

二、三农篇
世界粮食供求发展趋势的十年预测(1982年4月9日)/125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上海马陆公社工业、农业发展情况调查(1982年10月10日)/128
关于当前农村雇工经营中的问题(1982年10月21日)/131
建议将农业现代化改为农村现代化(1982年11月9日)/134
对当前农村雇工经营有无剥削问题的一些争论(1983年1月13日)/138
当前农村雇工经营的发展概况
  ——《当前我国农村雇工经营的现状和对策》之一(1983年11月17日)/141
农村雇工经营的作用与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雇工经营的现状与对策》之二(1983年11月19日)/144
农村雇工经营的对策意见
  ——《当前我国农村雇工经营的现状和对策》之三(1983年11月20日)/147
从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调查看森林采伐和营林工作中的问题(1984年2月6日)/150
对党员雇工经营情况的初步分析(1984年2月8日)/153
我国棉花生产的新形势
  ——《关于棉花产销的若干问题研究》(一)(1984年2月17日)/157
九千万担棉花年产量多了吗?
  ——《关于棉花产销的若干问题研究》(二)(1984年2月19日)/160
缩减棉花产量之策不可取
  ——《关于棉花产销的若干问题研究》(三)(1984年2月21日)/162
解决目前棉花产销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于棉花产销的若干问题研究》(四)(1984年2月23日)/164
对当前城乡雇工经营一些问题的意见(1984年3月1日)/167
重庆市蔬菜产销体制改革的尝试(1984年5月12日)/171
1983年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简析(1984年9月25日)/173
国民经济新成长阶段和农村发展(1985年8月30日)/177
对我国今后农业形势的预测
  ——《农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之一(1986年5月15日)/182
近几年农业基础削弱的几点教训
  ——《农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之二(1986年5月17日)/188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大好形势的几点建议
  ——《农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之三(1986年5月19日)/190
“以工补农”局限性不可忽视,农价改革仍需抓紧进行(1986年8月16日)/193
小兴安岭林区经营面临三大危机(1986年11月15日)/195
关于雇工经营理论上的主要分歧(1986年5月27日)/197
关于农村雇工经营现状及对策建议(1986年5月29日)/202
当前农村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分歧(1986年10月24日)/207
关于建立农户土地投资机制的建议(1987年3月28日)/211
发展乡镇企业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1987年7月20日)/214
北京部分乡村改变按人、劳分包土地办法(1987年9月1日)/217
当前农村形势:农村经济形势很好,但农业停滞,粮食紧张
  ——《农业、粮食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同农民的关系》之一(1987年10月14日)/220
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的主要因素:农民有意见
  ——《农业、粮食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同农民的关系》之二(1987年10月16日)/223
解决农业停滞、粮食紧张问题的对策
  ——《农业、粮食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同农民的关系》之三(1987年10月19日)/226
城市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办法应科学地制订收费标准(1987年11月4日)/230
云南省热带亚热地区开发的几个问题(1988年1月18日)/232
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的思路:让农民选择(1988年2月24日)/236
农产品价格面临的几个问题和深化改革的思路(1988年3月26日)/241
辽宁省开放的关键在于:放“东北虎”下山,而不是发展乡镇企业(1988年4月8日)/244
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路(1988年7月12日)/249
白龙江林区林业政策亟待理顺(1988年7月29日)/254
今年粮食减产后将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988年10月12日)/256
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新途径:土地合股制(1989年1月31日)/261
关于解决农民进城问题的对策建议(1989年4月25日)/264
湖北社科院院长夏振坤等提出解决粮食问题新思路:市、县直接挂钩建设粮食专业县(1989年5月5日)/268
乡镇企业盲目超高速发展是苏南粮食由余变缺的主要原因(1989年5月15日)/272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及其对策(1989年11月9日)/275
我国乱占滥用土地现象禁而不止的原因及对策(1989年11月27日)/280
农用生产资料专营中的定价问题应当改进(1990年2月14日)/283
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1990年2月24日)/286
伊春林区“三危”状况及其对策建议(1990年3月2日)/290
黄土高原的水土治理应以治山保土、缓坡耕地改平为重点(1990年6月1日)/296
农副产品收购过程中“白条”现象的分析及对策建议(1990年6月7日)/299
长江没有变为第二条黄河的危险吗?(1990年6月11日)/304
海南农垦橡胶生产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建议(1990年7月30日)/308
当前农村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1990年8月18日)/311
“大白条”、高定购:产粮大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1990年9月25日)/315
粮食大收购的成败在于校正政府、农民和粮食部门的行为(1990年10月4日)/318
农业丰收后要注意保护农民利益(1990年10月6日)/321
解决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耕地退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恢复和重新构造以耕地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1990年10月24日)/327
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口(1990年11月21日)/331
“八五”期间农村改革的重点:健全集体经济,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社会化服务(1991年1月19日)/335
加强城市土地使用计划性开辟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美国解决城市土地问题的做法及其对我的启示》(上)(1991年1月25日)/340
成片长期出租土地对我并非有利应慎之又慎
  ——《美国解决城市土地问题的做法及其对我的启示》(下)(1991年1月28日)/343
设立扶贫开发试验区对贫困山区采取比经济特区更特殊的政策(1991年10月15日)/346
80年代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若干经验教训
  ——《90年代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及中长期对策》(上)(1991年11月20日)/350
90年代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任务及中长期对策
  ——《90年代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及中长期对策》(下)(1991年11月21日)/354
实行粮食购销同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建议(1992年2月14日)/360
粮食流通中亟待解决的几个新问题(1992年2月20日)/364
90年代要更加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1992年5月23日)/370
四川国有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992年7月3日)/374
土地开发中的几个问题(1992年8月2日)/378
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提出的几个理论与政策问题(1992年8月4日)/381
我国老商品粮基地县的困境及其振兴对策(1992年9月16日)/384
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措施:正税、明租、定扣、除费(1992年12月27日)/390

三、劳动工资与收入分配改革篇
所有职工都实行合同制不符合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1984年10月6日)/397
对国营企业工资改革的一点意见(1985年2月9日)/400
国营企业工资改革尚须研究的几个问题(1985年9月20日)/402
在推行租赁制的一些企业中企业与个人的分配关系呈颠倒趋势(1987年11月14日)/405
经济理论界近年来关于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商品问题的不同观点(1987年1月24日)/407
就业机制的改革构想:失业公开化、就业市场化(1988年9月2日)/411
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目标:确立企业工资决策主体的地位(1988年9月10日)/416
关于价格—工资改革方案的若干建议(1988年9月19日)/420
我院财贸所部分科研人员对《价格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提出改进建议(1988年9月23日)/424
我国当前分配不公的十种表现及对策(1989年10月14日)/428
社会主义条件下失业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对策(1990年9月17日)/433
中央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的分享比例应适当降低(1991年2月8日)/438
城镇个体劳动者收入偏高吗?(1991年8月28日)/442
现行工资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原因
  ——《按劳分配的理论思考与工资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之一(1992年2月12日)/445
深圳现行工资制度及全面建立工资分级管理体制应注意的问题
  ——《按劳分配的理论思考与工资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之二(1992年2月26日)/451
对建立“统分结合、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管理体制的建议
  ——《按劳分配的理论思考与工资改革的对策建议》之三(1992年6月3日)/455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机制转换的基本构想
  ——《按劳分配的理论思考与工资改革的对策建议》之四(1992年6月28日)/460
论“财政否决权”——关于工资制度改革基本思路的若干思考(1992年3月25日)/464


《经济学卷(第三册)》目录

一、财政金融篇
财政、信贷、货币发行要分别管理才能综合平衡
  ——关于财政、银行体制改革向中央的建议(1982年3月4日)/003
要重视人民币的币值(1982年3月16日)/008
对财政体制改革中的有些做法的不同看法(1982年12月9日)/010
《经济导报》对我国外汇顺差的看法(1983年4月8日)/013
当前流动资金管理上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新问题(1983年5月30日)/015
提高预算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消除虚假的财政赤字(1983年6月8日)/019
关于完善我国税制的几点意见(1983年6月28日)/022
财力分散的症结和集中资金的原则(1983年10月30日)/025
“七五”时期的国家财力和基本建设投资能力预测(1984年3月6日)/029
关于实现财政平衡的对策研究(1984年4月14日)/034
关于停止外汇券流通的建议(1984年5月18日)/038
关于调整、改革银行利率的几点建议(1984年10月29日)/041
对李蒙关于我国价格改革文章的述评(1985年3月15日)/044
关于控制货币发行与搞活银行信用的意见(1985年3月21日)/047
两种价格形成理论及当前我国价格改革的对策建议(1985年6月14日)/051
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以控制信用投放(1985年7月17日)/056
第三步利改税的设想(1985年7月20日)/058
应当重视引进企业的创汇问题(1985年8月9日)/061
建议举办信托储蓄存款以控制货币发行、搞活银行信贷(1985年8月20日)/064
对税务机构实行垂直领导是堵塞偷税漏税的关键(1985年11月7日)/066
实行财务会计独立以保证国家对企业的有效监督(1986年3月3日)/069
关于停止外汇兑换券流通和以人民币统一国内货币市场、开办若干外汇商店的建议(1986年3月20日)/073
建议设置专卖税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和解决烟草行业盲目发展问题(1986年8月9日)/077
“七五”期间价格改革的风险及对策(1986年8月12日)/080
关于“七五”期间煤、电、油、运及基本原材料价格改革的思路(1986年8月14日)/083
经济特区应该单立税法(1986年10月8日)/087
关于价格改革讨论中的不同意见(1986年11月10日)/089
近年来经济理论界关于开放资金市场的不同意见(1986年12月4日)/093
通货膨胀政策不可取(1987年6月2日)/096
认真管好国有财产(1987年7月22日)/100
今年物价形势很严峻——关于北京市当前物价情况的调查(1987年8月14日)/103
应坚决刹住农用工业生产资料乱涨价风(1987年8月16日)/107
关于改革税前还贷办法的建议(1987年8月28日)/110
近年来有关价格改革的不同观点(1987年10月4日)/113
建议合理调整对外债务货币结构(1987年11月8日)/117
转换机制调整政策控制通货膨胀(1988年3月3日)/119
关于通货膨胀成因和对策的几种不同意见(1988年3月11日)/123
正视通货膨胀问题(1988年3月25日)/126
薛暮桥同志谈通货膨胀问题(1988年4月12日)/133
中国可以利用通货膨胀吗?(1988年4月27日)/135
关于深化价格改革的近期对策(1988年6月16日)/13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格特征(1988年6月24日)/142
价格改革中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1988年6月27日)/147
价格改革的危险和难点在于能否遏制惯性通货膨胀(1988年7月14日)/149
关于价格改革的决策选择(1988年7月25日)/153
价格—工资双放联改与经济运行机制的相关转换(1988年8月4日)/159
深化改革中提高财政承受力的几点措施(1988年9月5日)/164
沿海地区发展外向经济要有利于稳定物价(1988年10月15日)/167
当前货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反通货膨胀对策(1988年10月31日)/172
目前不宜下调人民币汇率(1988年11月9日)/176
通货膨胀条件下政府、企业、农民、职工的行为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1988年11月18日)/179
我国外债形势不容乐观(1988年12月23日)/183
不能利用通货膨胀来积累资金(1988年5月13日)/187
对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就应保证贷款吗?(1988年10月10日)/190
当前资金紧张和信用危机的原因和对策(1989年1月3日)/193
粮食价格改革的紧迫性及对策(1989年1月30日)/198
摆脱通货膨胀困境的改革思路选择(1989年2月11日)/202
整顿税收秩序解决财政困难(1989年2月24日)/206
抑制总需求膨胀必须解决“小财政”和“大政府”的矛盾(1989年4月23日)/209
要尽早控制基金风和集资热(1989年6月13日)/212
采取措施防止我国90年代发生偿债危机(1989年7月8日)/214
调低人民币汇率的效应及实施设想(1989年7月20日)/217
紧缩中的矛盾与对策选择(1989年2月28日)/221
解决价格双轨制问题应先建立“价格决策体系”,不宜急于“并轨”(1990年1月19日)/227
在治理整顿中深化价格改革的思路选择:建立上游主要基础产品单一固定价与中下游产品单一市场价相结合的价格制度(1990年2月7日)/231
粮食购销价格倒挂问题亟待解决(1990年2月9日)/235
对提高铁路和水运货物运价的意见(1990年3月22日)/238
关于调整航空和公路货运、管道运输及邮电价格的建议(1990年3月23日)/242
储蓄是个人动产,在计量总需求时不应把它作为“结余购买力”看待(1990年4月14日)/245
治理整顿期间深化能源价格改革的建议(1990年4月25日)/250
税利分流试点中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1990年5月11日)/254
从粗放经营为主转向集约经营为主是对外贸易出口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990年8月7日)/258
利率改革的重要步骤——不失时机地取消活期存款的利息(1990年8月13日)261
关于规划90年代外债问题的若干意见(1990年5月9日)264
大多数城镇居民赞同粮食销售体制实行“两级推进,分步到位”的改革(1991年1月8日)/269
我国对外贸易年均粗放损失达500亿美元(1991年5月18日)/273
解决三角债的出路在于实行信用证制度(1991年6月24日)/275
铁路新线若干年内应实行特殊运价以滚动筹集铁路建设资金(1991年6月28日)/278
工业企业利税持续下降的根源不是经济效益滑坡而是分配失控
  ——陕西省工业企业利税持续下降问题透视(1991年7月6日)/281
走出目前财政困境的基本对策思路:国营、集体、个体经济公平税负,提高非全民经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率(1991年11月4日)/286
1991年会出现通货膨胀反弹吗?(1991年参阅资料)/290
通过发行证券筹集三峡建设资金势在必行(1992年1月6日)/303
对三峡工程发行建设股票的几点建议(1992年3月1日)/307
依靠群众、依靠社会、依靠法制解决我国税收收入流失问题(1992年3月16日)/311
关于恢复我国《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几点建议(1992年4月4日)/315
部分金融专家学者分析当前金融形势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和改革措施(1992年8月24日)/320

二、经济形势预测、调研报告与对策建议篇
孙冶方同志关于防止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的一个建议(1982年4月30日)/325
甘、青、新疆三省区负责同志关于国家建设方略的一些意见(1982年11月19日)/327
上海市利改税试点中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刘国光等赴苏皖沪调查之一(1983年5月14日)/329
工业企业改组中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刘国光等赴苏皖沪调查之二(1983年5月16日)/332
农业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刘国光等赴苏皖沪调查之三(1983年5月18日)/335
政社分离改革中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刘国光等赴苏皖沪调查之四(1983年5月20日)/338
当前我国重点项目建设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1983年11月26日)/341
钱俊瑞同志对制订“七五”计划的几点看法(1984年3月5日)/343
对“七五”计划指导思想的几点意见(1984年3月7日)/347
“七五”时期国力预测(上)(1984年8月1日)/352
“七五”时期国力预测(中)(1984年8月2日)/357
“七五”时期国力预测(下)(1984年8月3日)/361
航运落后,恶性循环,亟待振兴
  ——《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考察报告》之一(1984年8月8日)/365
防洪是综合利用的前提,必须抓紧五项工作;发电要着眼“西电东送”
  ——《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考察报告》之二(1984年8月9日)/370
逐步建设一条横贯东西、带动南北的产业密集带
  ——《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考察报告》之三(1984年8月10日)/372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航运管理体制是一项紧迫任务
  ——《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考察报告》之四(1984年8月11日)/375
关于解决金属矿石日益紧缺的几点建议(1984年12月6日)/378
制定深圳特区发展战略的依据
  ——深圳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一)(1985年5月14日)/381
深圳特区发展的战略目标
  ——深圳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二)(1985年5月16日)/384
实现战略目标的对策
  ——深圳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三)(1985年5月18日)/389
原材料短缺的矛盾已超过能源(1985年9月19日)/394
关于我国核电发展战略问题(1986年6月19日)/396
持续紧缩可能引起经济衰退——1986年经济形势分析(1987年2月6日)/399
稳定的好转、历史性的转折
  ——1986年经济形势与1987年经济对策(1987年2月7日)/402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思考今后改革的路子(1987年2月9日)/406
稳住全国、东部决战、中西部梯度推进
  ——部分中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提出改革与发展战略新思路(1988年1月8日)411
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1988年2月20日)417
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摘要)(1988年2月27日)424
双向开放,网络发展——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后的新构想(1988年3月5日)/438
关于发展我国远洋渔业的几点建议(1988年3月18日)/442
中国经济体制中期(1988~1995)改革纲要
  ——稳定经济和深化改革有机辩证结合的思路(1988年3月31日)/444
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988年7月6日)/475
关于我国食品供给与消费问题的政策建议(1988年7月8日)/479
我国当前面临以高通货膨胀和高就业不足为特征的全面短缺危机(1988年9月21日)/484
十年经济改革的反思和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1988年9月25日)/487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人员楼继伟等对当前稳定经济措施的几点补充和改进意见(1988年10月24日)/491
治理经济环境需要有股“韧劲”(1988年10月27日)/497
治理经济环境要防止和矫治三种有害的高速度(1988年11月11日)/500
走出困境的近期对策(1989年7月28日)/503
刘国光谈“趋同论”(1989年9月1日)/519
十年来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及今后对策
  ——《十年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反思》之一(1989年9月4日)/524
中国农村发展与改革的历程、问题及政策建议
  ——《十年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反思》之二(1989年9月10日)/529
宏观调控与流通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和近期对策
  ——《十年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反思》之三(1989年9月13日)/535
对90年代经济布局方针的建议(1990年7月18日)/540
保证产业政策实施的对策建议(1990年9月11日)/545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绩、问题与对策(1990年11月5日)/548
90年代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应制定和实施的几个宏观政策(1990年11月24日)/553
199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1990年11月26日)/557
1990年经济形势分析与1991年经济发展预测(1990年11月27日)/561
以改革促稳定在稳定中发展
  ——“八五”时期“稳中求进”的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思路(1990年6月20日)/565
关于1991年经济预测及经济形势分析报告(1991年5月4日)/591
1991年和1992年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1991年10月26日)/597
建议设立福州市长乐侨台投资特区(1992年3月14日)/603
对1992年国民经济发展的预测与分析
  ——我院经济学科片举行春季经济形势预测与分析座谈会之一(1992年4月24日)/608
对搞好1992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建议
  ——我院经济学科片举行春季经济形势预测与分析座谈会之二(1992年4月25日)/612
我院和有关部门对1992年经济发展预测的比较
  ——我院经济学科片举行春季经济形势预测与分析座谈会之三(1992年5月9日)/616
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测算与分析(上)(1992年7月15日)/619
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测算与分析(下)(1992年7月18日)/628
对9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问题的再思考(上)
  ——高速有效增长战略及其宏观政策(1992年7月20日)/635
对9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问题的再思考(下)
  ——高速有效增长战略及其宏观政策(1992年7月23日)/643
对1992年和1993年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
  ——对1992~1993年经济形势的预测与分析之一(1992年11月2日)/648
1992和1993年经济总体态势分析
  ——对1992~1993年经济形势的预测与分析之二(1992年11月4日)/651
若干对策与政策建议
  ——对1992~1993年经济形势的预测与分析之三(1992年11月6日)/656
卷册系列共0个资源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张图片
包含0张图表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