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05出版

污名:差异政治的主体建构及其日常实践

纸质图书

暂无

电子书

23.7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2人在看
先晓推荐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污名的既有认识往往局限于对缺陷和弱势的关注。一方面,将污名的源起归结到某种生理或心理的缺陷特质;另一方面,将污名的动机与维持简化为(政治上)强者对弱者的社会控制、排斥,或者(心理上)自我优越认同需求的下行比较,从而将污名纳入到一种强/弱或优/劣二元对立的解释框架中。导致此种境况的一个原因,在于对污名与歧视的强相关认识,使得人们过多地牵制于与歧视相应的严重污名及其具象,而忽视了污名本身更为重要的独立特性和根本诉求,从而对污名相比于歧视更为深远的影响熟视无睹。 现实中,污名的日常实践与呈现远比我们所抽离出来的认识复杂、丰富的多。污名的心理动因与日常实践,污名的效应与应对也超出了一般社会性学习或情境性互动的范畴。人类受制于“自然差异” (身体)的局限、“标准”建构(知识)的局限、认知(真相)的局限,以及自我维持(主体)的局限。因此,必须首先认识到这四重局限,并对此尝试作出相应的回答,或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污名。 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东西,人人怨憎却又不离不弃——因为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既是其受害者,又是其传颂者——只有程度或遭遇上的不同,而概莫能外。在学术研究无所不及的今天,它又或许是唯一一个,虽根植于人们内心,却游离于关切之外的对象,如影随形——这就是“污名”。 污名,并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习得的“称谓之名”,也不仅仅是通行认识的“歧视之名”或“导致歧视之由”,现实中,污名的日常呈现远比我们抽离出来的认识复杂、丰富得多。污名的心理动因与日常实践、污名的应对与效应,也超出了一般社会性学习或情境性互动的范畴。从“生活政治”及其主体建构视角来看,污名是不同主体多层次共建的结果,是一种“基于差异的政治建构与日常实践”。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0563-7总页码:340
字数: 172千字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污名是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系统中一种差异化的存在。本书追溯了污名研究的缘起、发展脉络和理论流派的形成,深入地分析了既有污名研究的问题及其理论困境;从主体建构视角对差异与污名问题进行了辨析和论述;梳理了污名的负面效应与社会危机,探讨了走出污名之可能与政治文明的社会之可能。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