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12出版

低碳环保型社会:日本经验与镜鉴

电子书

29.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4人在看
先晓推荐
日本以“四大公害”为代表的环境污染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引以为戒的严重教训,其从公害大国不断向低碳环保型社会转型等环境治理经验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通过梳理日本战后70 余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与各阶段的环境问题、环境治理手段等,分析日本环境管理社会能力的提升和效果。书中主要就日本的大气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的构筑、低碳城市建设、观光旅游与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与绿色消费、环境经营与环境产业等领域的问题与环境治理展开论述,涉及与中国环境治理密切相关的汽车尾气治理、废弃物处理、低碳减排、国家公园的开发利用、冰雪产业的发展等国内外共同关心的问题。 环境问题是超越国境的区域与全球性问题,各国间增强相互理解与信赖、加强合作至关重要。鉴于此,本书还就日本学术界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认识、中日环保合作的发展与转型等进行回顾与展望。中日两国的环保合作必将为解决全球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9419-8总页码:276
字数: 255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梳理日本战后70 余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与各阶段的环境问题、环境治理手段等,分析日本环境管理社会能力的提升和效果。书中主要就日本的大气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的构筑、低碳城市建设、观光旅游与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与绿色消费、环境经营与环境产业等领域的问题与环境治理展开论述,涉及与中国环境治理密切相关的汽车尾气治理、废弃物处理、低碳减排、国家公园的开发利用、冰雪产业的发展等国内外共同关心的问题。

展开

图书摘要
本书在回顾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历程的基础上,就日本大气污染治理、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型社会的构筑、低碳城市建设与地区资源的利用、国家公园等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环境经营与环境产业的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日本经验。日本比中国较早经历了各类环境问题,日本学者和智库研究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的观点及政策思考值得高度关注。日本学者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对日本的对华环保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中日环保合作的发展与转型。后疫情时代,积极开展双边与多边环保国际合作、发展环保产业将推动各国按期实现碳中和目标,为全球环境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本书第一章回顾伴随日本战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手段。战后70余年间,日本的环境问题经历了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四大公害”为代表的产业公害阶段(战后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稳定增长期的城市生活型污染阶段(1973~1992年)、泡沫经济破灭后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的阶段(1992年至今)。通过观察分析日本各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政策、手段,明确了日本由产业污染治理中的政府行政主导向企业与居民共同参与、灵活利用经济手段等治理模式的转变。同时,思考日本进入21世纪后应对区域、全球环境问题的政策与措施,明确日本环境政策的手段与主体。
在此基础上,本书第二章梳理环境管理社会能力理论,分析日本环境管理社会能力的发展阶段——体系形成期、效果产生期、自律期三个阶段。以涉及产业部门、生活消费特别是汽车尾气等来源多样的大气污染为例,对日本污染治理历程与环境管理主体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以东京都为例,对日本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能与引导作用、企业的自我管理能力、居民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以及各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日本的情况表明,环境管理社会能力形成后发挥作用并实现环境质量改善这一目标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尽早建立完善环境管理的社会能力,提高各个环境主体的能力,完善各个环境主体间的作用机制,循序渐进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经历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浪费型社会,推行3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实现循环型社会是日本构筑低碳环保型社会的重要基础。第三章的分析表明,通过不断完善废弃物处理法律法规、强化监管措施,日本形成了针对各类产品循环再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并通过绿色采购提高对再生产品的需求。但是,日本确保再生资源收益的商业环境尚不够成熟。虽然各个地区都形成了地区静脉产业,但规模尚小、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等,循环再利用的效率有待提高。
日本应对公害以及各类环境问题的政策措施与实施机制中,地方自治体,即地方政府、地方行政主体发挥的作用以及各地城市建设的经验值得特别关注。日本较早确立了地方城市的低碳发展主体地位,各地城市明确了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第四章的分析证明,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是城市系统进行供给侧改革的过程,既需要与集约、紧凑型城市结构建设相结合,也应兼顾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实施紧凑型低碳城市建设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为城市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
第五章着重阐述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以及日本的相关制度与措施。2000年以来,生态旅游作为兼顾旅游观光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手段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各国备受瞩目。国家公园是最具有日本特征的生态旅游与环保兼顾融合的领域。日本是亚洲最早设立国家公园的国家,其地域性制度与分区保护制度协调了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和利害相关方的利益;行政管理相关政策和措施在保护自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打造日本魅力、吸引海外游客振兴观光旅游业,促进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重视多方协调的互补机制对实现国家公园的多元化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效果值得肯定和借鉴。
第六章聚焦消费者行为与绿色消费意识等问题。作为重要的环境主体之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否考虑环境因素必将对社会环境整体造成影响。日本尝试在各个领域推动对绿色产品的认知以促进绿色消费,形成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良性循环。随着消费者基本法的确立,日本消费者政策的基本理念从以往的“保护”转变为对消费者“自主”行为的支持。家庭用品的品质标识、节能性能标识等标识制度的普及也极大促进了绿色消费。现实中,日本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较强,但有不落实为环保行动的倾向。可见,价值观的改变、消费行为与意识的改变势在必行,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政策制度设计也十分必要。
第七章探讨环境经营与环境产业的发展。日本环境治理卓有成效的关键是把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定位为经济附加价值的增长点和增加绿色就业的手段,把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体系成功嵌入经济体系,环境产业成长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环境经营的普及推动废弃物治理从后端处理向前端推移,同时促进了环境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税收优惠、政府奖励、产业倾斜等多元政策强力支持环保科技发展。冰雪产业融合了观光、体育、环保等产业属性,实施多部门协调、多主体参与的综合性政策措施,灵活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保证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日本学者如何看待中国的环境问题,他们的观点值得关注。第八章中总结了日本学者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日本社会科学领域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研究涵盖环境政策、特定领域、热点问题、对华环保合作等内容,在实践中积极推动了“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等对华合作机制和中国环境管理社会能力的发展。其从亚洲、全球角度思考经贸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区域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构筑等,为我国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环保治理提供了镜鉴。
第九章综观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中日环保合作。伴随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不断扩大与深化,两国的环保合作机制得以确立,合作模式不断向多样化、多元化、多领域、多主体合作的模式转型。从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到“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再到中日第三方市场环保合作,中国的环境管理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中、日两国作为环保领域的合作伙伴,应充分利用合作经验、发挥互补优势,进一步强化双方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为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节能环保做出贡献。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的,应对全球环境挑战需要加强多边合作。
今后在推动中日环保合作的同时,开展多边与国际组织环保合作,将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体现大国担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环保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