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明清云南省志的全面研究,对其中种人志的深入解析,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对云南非汉民族认知演进,是国家西南边疆治理的基础;明清时期对云南非汉民族认知在地域分布、民族特征、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及民族社会认知有一本深化演进过程;明清时期国家依据西南治理需要,通过主观能动举措形成对云南诸多非汉民族认知,揭示了民族认知与国家深化西南边疆治理有互动调适关系;以普洱府为例,实证探讨了国家民族认知及治理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地理特点和演进方式。
本书在国家治理视角下,运用方志种人志来进行民族认知及边疆治理方面的研究,在研究视角和资料运用上实现了创新。提出明清时期对云南非汉民族认知演进,是国家西南边疆治理的基础,民族认知与治理存在互动关系,民族认知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有重大意义,是本文研究主要的观点创新。
封底文字:
本书在国家治理视角下,通过对明清云南省志的全面解析,就明清云南民族认知演进和国家西南边疆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明清时期国家政权对云南民族的认知经历了由收集民族外貌服饰、生产生活方式等表征信息,到关注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国家民族双向认同的发展过程,认知模式也由明代以汉人移民区为核心向外拓展的墨渍浸染式,逐步转变为清代以已知民族为介质去认知陌生民族的链条推进式;明清国家政权通过主观能动举措形成对云南诸多民族的认知,成为国家西南边疆治理的基础,民族认知与治理之间存在互动调适关系,民族认知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建构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