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02出版

大城大道:中国超特大城市发展规模及结构战略研究

电子书

51.2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8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以超特大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破解“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基于城市规模与人均福利之间“倒U形曲线”关系,统筹考虑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从资源环境、综合交通、城市治理、数字化以及国际借鉴等不同视角进行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将超特大城市向内集聚的“中心城区”和向外扩散的“都市圈”作为重点优化空间,立足我国国情并借鉴国际经验,总结提炼出若干基本认识,并着重从调控中心城区规模、鼓励多中心紧凑型布局、推广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TOD)、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及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等方面就未来超特大城市规模结构优化乃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28-0931-1总页码:456
字数: 423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以超特大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破解“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基于城市规模与人均福利之间“倒U形曲线”关系,统筹考虑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从资源环境、综合交通、城市治理、数字化以及国际借鉴等不同视角进行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将超特大城市向内集聚的“中心城区”和向外扩散的“都市圈”作为重点优化空间,立足我国国情并借鉴国际经验,总结提炼出若干基本认识,并着重从调控中心城区规模、鼓励多中心紧凑型布局、推广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TOD)、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及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等方面就未来超特大城市规模结构优化乃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

图书摘要
“城市病”问题与城市化及超特大城市发展进程相伴生,回顾英、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历程,其均在城市化率50%左右的阶段,由于经济增长和城市集聚的不均衡,产生了不同的城市问题。与此同时,国际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也表明,超特大城市将在未来承载全球更多的人口,成为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由此分化出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即依靠智力创新的“智力城市化”道路和依靠资源环境、廉价劳动力的“体力城市化”道路。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中心区难以承载过高密度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全球化使得城市间的联系不再受传统的地理空间限制,区域化成为全球重要城市及地区的发展趋势。技术发展使得大量要素能够在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背景下流动,同样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
当城市规模较大时,分散和多中心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支持城市规模持续增长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兼具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均衡的空间组织模式。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国际案例的实证研究发现,大都市区的规模越大、多中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多中心可以解决单中心蔓延的城市问题,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空间组织形式。通过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脱离了传统的单中心结构,能够以多中心的形式发展,也产生了职能明确的专业化城市发展路径。
为了有效限制特大城市的无序扩张,一些国家采用城市绿带的方式限制城市发展的空间边界。伦敦战略规划将“保护绿环”作为三项城市特质要素保护策略之一。同时,将城市自然生态空间与城市发展和活力紧密结合,以生态带动城市发展。
随着数字世界的不断发展,超特大城市将进入长久的智化过程,城市成为智能的生命体。未来空间规划自身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成为必然。城市可以对复杂信息进行智能响应,辅助资源配置,为决策提供理性化支撑。在传统的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增加对社会要素(如情感、人群等)的感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因,是使城市社会生活的各层面发生深刻变化的动力基础。
通过对治理“大城市病”与调控城市规模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不难发现,区域化、生态化、多中心化、智能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最后,我们提出四点政策建议:①推进超特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群落联动;②导入生态文明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③提升超特大城市现代治理能力;④建立超特大城市大数据库CBDB。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