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全5册)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省区和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研究 中国;经济管理类;专著;西北地区;城市经济学 VIP

售价:¥89.4 ¥298
0人在读 |
0 评分
ISBN:978-7-5201-6779-6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本套图书由《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省区和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西部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西部内陆开放新体制研究》五部专著组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围绕大背景下西部开发中所涉及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与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展开研究。
[展开]
  • 导论
    1. 一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2. 二 本课题研究的文献述评
    3. 三 本课题的结构、研究目标和基本内容
    4. 四 本课题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及主要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的状态描述
    1. 一 范围与边界
    2. 二 发展状态描述
  • 第二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打造西部大开发升级版的战略选择
    1.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新阶段的西部大开发提供机遇
    2. 二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新阶段西部大开发升级版的战略选择
    3.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打造西部大开发升级版的战略路径
    4. 四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打造西部大开发升级版的政策
  •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省区及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
    1.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省区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2. 二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3.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省区及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构建
  •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亚五国的发展模式
    1. 一 中亚五国的发展现状
    2. 二 中亚五国的发展模式
    3. 三 中亚五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模式
  •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省区及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省区及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绩效框架的理论分析
    2. 二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省区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体建设绩效的评价
    1. 一 引言
    2. 二 文献述评
    3.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升沿线城市建设绩效的理论机理分析
    4. 四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发展绩效评价——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检验
    5. 五 研究结论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前景展望
  •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北省区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与制约因素分析
    1. 一 引言
    2. 二 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3. 三 评价的指标体系
    4. 四 从“五通角度”出发的具体评价
    5. 五 经济发展绩效分析
    6. 六 制约因素分析
  • 第八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南省区市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与制约因素分析
    1. 一 引言
    2. 二 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南省区市经济发展具体评价
    4. 四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南省区市经济发展绩效分析
    5. 五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南省区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路径选择
  • 第九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北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与制约因素分析
    1. 一 引言
    2. 二 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
    3. 三 评价思路及具体评价
    4. 四 测算过程及结果
    5. 五 制约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
  • 第十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南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与制约因素分析
    1. 一 引言
    2. 二 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3.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南重点城市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 四 具体评价
    5. 五 经济发展绩效分析
    6. 六 制约因素分析
  • 第十一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路径与政策
    1.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内容
    2. 二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实现目标
    3.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路径
    4. 四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支持政策
  •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 一 研究结论
    2. 二 未来展望
[1][1]白钦先、谭庆华:《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金融研究》2006年第7期。 [2][2]蔡则祥、武学强:《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优化配置研究》,《经济问题》2016年第5期。 [3][3]蔡海亚、徐盈之:《贸易开放是否影响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第10期。 [4][4]常帅:《中国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5]常建新、姚慧琴:《陕西省农户金融抑制与福利损失——基于2007-2012年6000户农户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6][6]崔剑剑、王亚萍:《中国各省市金融效率度量方法及比较研究》,《上海经济》2018年第6期。 [7][7]崔建军:《中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析——金融视角下的“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第2期。 [8][8]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9][9]戴伟、张雪芳:《基于新视角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测度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第5期。 [10][10]丁志国、张洋、覃朝晖:《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效果》,《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1期。 [11][11]丁志国、徐德财、赵晶:《农村金融有效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吗?》,《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9期。 [12][12]范祚军:《基于国家干预视角的泛北部湾区域金融合作推进策略》,《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3][13]郭炜、许可、李双玲:《我国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4][14]何凤隽:《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金融资源配置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5][15]黄志刚:《市场建设对金融发展的作用研究——以江西为例》,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6][16]韩立岩、王哲兵:《我国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与行业差异》,《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17][17]贺祥民、赖永剑:《金融发展恶化了中国城市的环境质量吗?——基于275个城市的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18][18]胡国:《金融合作的正外部性、形成机理及其创新实践研究》,《浙江金融》2013年第7期。 [19][19]江春、杜颖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一个文献综述》,《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8期。 [20][20]焦瑾璞:《我国普惠金融现状及未来发展》,《金融电子化》2014年第11期。 [21][21]矫强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九省市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比评价》,《金融发展评论》2016年第11期。 [22][22]康蕾:《试论宏观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3][23]陆家骝:《金融资源积累与金融可持续发展》,《华南金融研究》2000年第4期。 [24][24]陆远权、张德刚:《我国区域金融效率测度及效率差异研究》,《经济地理》2012年第1期。 [25][25]卢敏、何伟:《“西三角”经济圈构建中的利益博弈与共赢机制研究》,《公共论坛》2012年第2期。 [26][26]李青原、李江冰、江春、Kevin X.D.Huang:《金融发展与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来自省级工业行业数据的证据》,《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2期。 [27][27]李新鹏:《我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比较研究》,《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28][28]李红梅:《基于DEA方法下的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9][29]李福祥、刘琪琦:《我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和topsis 实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6年第3期。 [30][30]李实:《对基尼系数估算与分解的进一步说明——对陈宗胜教授评论的再答复》,《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31][31]李玉潭、庞德良:《经济全球化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32][32]刘飞:《基于DEA的区域金融效率评价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第1期。 [33][33]刘纯、桑铁柱:《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理论与证据》,《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12期。 [34][34]吕勇斌、张琳、王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分析》,《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9期。 [35][35]黎翠梅、曹建珍:《中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的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3期。 [36][36]孟兆娟、张乐柱:《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分配“门槛效应”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7期。 [37][37]马兴超:《新时期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发展路径及中国的战略选择》,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8][38]〔美〕诺思:《经济学的一场革命》,引自科斯等著《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刘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9][39]任力、朱东波:《中国金融发展是绿色的吗——兼论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11期。 [40][40]任泽平:《中国财政报告2019:政府债务风险与化解》,《泽平宏观》2020年1月21日。 [41][41]孙伟祖:《功能观视角下的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延伸》,《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42][42]沈军:《金融效率的实证方法研究》,《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22期。 [43][43]苏建军:《金融发展、分工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及中国的实证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4][44]孙伍琴:《论不同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经济地理》2004年第2期。 [45][45]孙工声:《经济发展方式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金融纵横》2008年第2期。 [46][46]孙玉奎、周诺亚、李丕东:《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统计研究》2014年第11期。 [47][47]师荣蓉、徐璋勇、赵彦嘉:《金融减贫的门槛效应及其实证检验——基于中国西部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3期。 [48][48]田艳芬、邵志高:《金融资源的内涵与配置效率》,《长春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49][49]王玉、陈柳钦:《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及计量检证》,《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 [50][50]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1][51]王振山:《金融效率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52][52]王梦:《金融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机理分析》,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53][53]王晓莉、韩立岩:《基于DEA的中国各地区金融资源分布有效性评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54][54]王小鲁、樊纲、胡李鹏:《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55][55]王小华、温涛、王定祥:《县域农村金融抑制与农民收入内部不平等》,《经济科学》2014年第2期。 [56][56]王鑫:《我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比较与评价》,《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23期。 [57][57]王文启、郭文伟、曹思佳:《城市房价、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金融发展研究》2018年第12期。 [58][58]王曙光:《普惠金融——中国农村金融重建中的制度创新与法律框架》,《中国城市金融》2014年第4期。 [59][59]王婧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5期。 [60][60]汪永奇、程希骏:《金融效率与金融管理》,《价值工程》2002年第4期。 [61][61]吴涛、李宏瑾:《我国各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其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南方金融》2011年第12期。 [62][62]武丽娟、徐璋勇:《支农贷款影响农户收入增长的路径分析——基于2126户调研的微观数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63][63]徐璋勇、梁洁:《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64][64]徐璋勇:《金融发展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65][65]徐璋勇、陈立新:《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2004-2015年省市面板数据的分析》,《西部金融》2018年第5期。 [66][66]徐璋勇、杨贺:《农户信贷行为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部11省(区)1664户农户的调查》,《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3期。 [67][67]徐圆圆:《陕西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8][68]徐盈之、管建伟:《金融发展影响我国环境质量的实证研究:对EKC曲线的补充》,《软科学》2010年第9期。 [69][69]星焱:《普惠金融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国际金融研究》2016年第9期。 [70][70]于庆军、王海东:《金融产业组织结构与管制模式》,《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6期。 [71][71]叶望春:《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相关问题研究综述》,《经济评论》1999年第4期。 [72][72]杨德勇:《对金融效率问题的思考》,《甘肃金融》1998年第10期。 [73][73]〔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孔伟艳、朱攀峰、娄季芳译,北京出版社,2008。 [74][74]杨涤:《金融资源配置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75][75]余新平、熊皛白、熊德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6期。 [76][76]余静文、王春超:《新“拟随机实验”方法的兴起——断点回归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2期。 [77][77]周升业:《金融资金运行分析:机制、效率、信息》,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78][78]湛泳、李珊:《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基于信息化发展视角的分析》,《财经研究》2016年第2期。 [79][79]张志元、李东霖、张梁:《经济发展中最优金融规模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80][80]周国富、胡慧敏:《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8期。 [81][81]周强龙、朱燕建:《实现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金融供给体系质量优化》,《金融经济》2019年第23期。 [82][82]郑中华、特日文:《中国三元金融结构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7期。 [83][83]张敬石、郭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1期。 [84][84]张苏林:《西三角经济圈城市金融辐射力研究》,《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85][85]张彬、胡晓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区域金融合作的回顾与展望》,《亚太经济》2018年第5期。 [86][86]Abate,G.T.,Rashid,S.,Borzaga,C. and Getnet,K.,Rural Finance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in Ethiopia:Does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Lending Organizations Matter?,World Development,2016,84,235-253. [87][87]Aghion,Philippe and Patrick Bolton,ATrickle-Down Theory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ith Debt Overha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7,64,151-172. [88][88]Banerjee,Abhijit and Newman,Andrew,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101,274-98. [89][89]Chung,Y.H.,Fare,R.,Grosskopf S.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51(3). [90][90]Cole,M.A.,Elliott,R.J.R.,K.Shimamoto.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Air Pollution:An Analysis of the UK Manufacturing Sect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2005,50(1). [91][91]Craven,P. and G.Wahba,Smoothing Noisy Data With Spline Functions,Numerische Mathematik,1979,31(4). [92][92]Demirguc-Kunt,A.,Levine,R.,Finance and Economic Opportunity.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2008,Working Paper 4468. [93][93]Dollar,Davind and Kraay,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1,2587. [94][94]Dupas,P. and J.Robinson,Savings Constraints and Microenterprise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in Kenya,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2013,5(1),163-192. [95][95]Feng Helen Liang.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rm the Host Country’s Environment?Evidence From China. Academy of Management,2005 [96][96]Fry,M.J.,Financial Repression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39(1),5-30. [97][97]Fukuyama,H.,Weber,W.L. A Directional Slacks-Based Measure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9,43(4),274-287. [98][98]Giuliano,P. and M.Ruiz-Arranz,Remittances,Financial Development,and Growth,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90(1),144-152. [99][99]Greenwood,J.,Sanchez,J.M.,Wang,C. Financing Development:The Role of Information Cos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100(4),1875-1891. [100][100]Golar,Oded and Joseph Zeira,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Vol.60 No.1,35-52. [101][101]Hahn,J.,P.Todd and V.D.K.Wilbert,Ident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Treatment Effects with a Regression-Discontinuity Design,Econometrica,2001,69(1),201-209. [102][102]Hansen B.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Testing,and Inference.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345-368 [103][103]Hannig,A.,Jansen,S.,Financial Inclus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Current Policy Issues,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 [104][104]Imbens,G. and K.Kalyanaraman,Optimal Bandwidth Choice for the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Estimator,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9,79(14726),933-959. [105][105]Jeremy Greenwood and Boyan Jovanovic,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Vol.98,No.5,1076-1107. [106][106]Kablana,A.S.K. and K.S.Chhikara,A Theoretic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Management & Labour Studies,2013,38(1-2),103-133. [107][107]Keller W. and Levinson A. Pollutio Abatement Cost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flow to U.S.Stat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2,84,691-703. [108][108]Kempson,E.,C.Whyley and J.R.Foundation,“Kept Out or Opted Out?Understanding and Combating Financial Exclusion”,Understanding and,1999,69(1),201-209. [109][109]Kiminori Matsuyama,Endogenous In-equality,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0,Vol.67,No.4,743-759. [110][110]Klaauw,W.V.D.,Breaking the link between poverty and low student achievement,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8,142(2),731-756. [111][111]Lee,D.S.,Randomized experiments from non-random selection in U.S.House elections,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8,142(2),675-697. [112][112]Ma,C.,Stern,D.I. China’s 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Trend: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Energy Economics,2008,30(3),1037-1053. [113][113]Markusen J.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a Catalys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2,335-356. [114][114]Ma Jianqin,Guo Jinjin and Liu Xiaojie.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Entropy:Application in Jinshui River.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1(03),248-251. [115][115]Mccrary,J.,Manipulation of the Running Variable in the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A Density Test,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7,142(2),698-714. [116][116]Sadorsky,P.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Energy Consump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 Energy Policy,2010,38(5),2528-2535. [117][117]Shahbaz,M.,Solarin,S.A.,Mahmood,H.,Arouri M.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duce CO2 Emissions in Malaysian Economy?A Time Series Analysis. Economic Modeling,2013,35(1),145-152. [118][118]Smarzynska and ShangJin Wei. Pollution Have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Dirty Secret or Popular Myth?.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1. [119][119]Tirole,J.,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Jean Tirole,2006,76(4),1461-1467. [120][120]〔英〕吴芳思:《丝绸之路2000年》,赵学工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121][121]王保忠、何炼成、李忠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路径与实施对策》,《经济纵横》2013年第11期。 [122][122]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23][123]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前景及政策建议》,中国经济网,http://intl.ce.cn/specials/zxxx/201405/26/P020140526516141532455.pdf。 [124][124]朱显平、邹向阳:《中国—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构想》,《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5期。 [125][125]王沛:《中亚四国概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126][126]丁晓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与可行性分析——兼谈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全面合作》,《学术前沿》2014年第4期。 [127][127]郭爱君、毛锦凰:《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28][128]李琪:《“丝绸之路”的新使命:能源战略通道——我国西北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安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29][129]孙壮志:《中亚五国的地缘战略地位》,《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4期。 [130][130]丁兴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中亚因素探析》,《新疆社科论坛》2013年第6期。 [131][131]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32][132]王金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8期。 [133][133]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5期。 [134][134]刚翠翠、任保平:《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的中亚五国发展模式》,《改革》2015年第1期。 [135][135]Ashenfelter O.,Card D.E.,“Using the Longitudinal Structure of Earnings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Training Program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 [136][136]Gruber J.,Poterba J.,“Tax Incentives and the Decision to Purchase Health Insurance:Evidence from the Self-Employed,” Working Papers 3(1994). [137][137]周黎安、陈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138][138]Heckman J.J.,Ichimura H.,and Todd P.E.,“Matching as an Econometric Evaluation Estimator:Evidence from Evaluating a Job Training Programm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4(1997). [139][139]Heckman J.J.,Ichimura H.,and Todd P.E.,“Matching as an Econometric Estimator Evaluat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1998). [140][140]刘生龙、胡鞍钢:《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141][141]谢家智、刘思亚、李后建:《政治关联、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财经研究》2014年第8期。 [142][142]邓可斌、曾海舰:《中国企业的融资约束:特征现象与成因检验》,《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143][143]寇宗来、刘学悦:《中国城市与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发布,2017。 [144][144]任保平、魏婕、郭晗:《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8》,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 [145][145]任保平、张倩:《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阐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146][146]《以质量创新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质量报》2014年5月21日。 [147][147]何茂春、张冀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中国的历史机遇、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学术前沿》2013年第23期。 [148][148]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149][149]姬迎博、余洁:《“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北地区旅游非均衡发展因素及对策研究》,《金融经济》2018年第22期。 [150][150]程广斌、陈曦、蓝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基于DEA-熵权TOPSIS模型的实证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151][151]马莉:《西北地区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研究》,《中国商论》2019年第3期。 [152][152]程云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经济纵横》2014年第6期。 [153][153]胡剑波、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南四省区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国际贸易论坛》2015年第4期。 [154][154]孟飞:《论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现代经济信息》2003年第1期。 [155][155]尚庆梅、马进、蒋俊海:《中国西南发展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计划与市场探索》2013年第11期。 [156][156]袁伟彦、杨柳:《2011年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分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9年第13期。 [157][157]程艺等:《中国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世界地理研究》2018年第4期。 [158][158]谢婷婷、马洁:《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新疆农垦经济》2017年第2期。 [159][159]谢心庆、许英:《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各省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160][160]李兴:《丝绸之路经济带:“五通”进程与未来展望》,《贵州省党校学报》2017年第5期。 [161][161]杨军:《携手合作 凝聚智慧 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014西北五省区社科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讨会综述》,《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162][162]周宇:《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与实施困境》,《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63][163]李光明、刘丹玉:《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西北地区节点城市竞争力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新疆农垦经济》2018年第7期。 [164][164]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改革》2014年第3期。 [165][165]杨利红、任琳霞、顾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协调与发展问题研究》,《全国商情》2016年第11期。 [166][166]邵波、陈兴鹏:《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干旱区地理》2005年第1期。 [167][167]刘华芹、李钢:《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战略与基本架构》,《国际贸易》2014年第3期。 [168][168]杨巧红、田晓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的西北地区经济转型研究》,《开发研究》2015年第2期。 [169][169]白鹤祥:《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国金融》2017年第9期。 [170][170]程中海、罗超:《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理论、实践与推进》,《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171][171]陈栋生:《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布局与城镇化》,《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172][172]张晓莉、杨近娇:《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以我国西部10个城市为例》,《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173][173]魏丽莉、张利敏:《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174][174]李子先、孙文娟、何伦志:《推动“上合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夯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开发研究》2014年第1期。 [175][175]李立民、杜兴鹏、李冯柳筠:《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建设:文献综述》,《东南亚纵横》2017年第4期。 [176][176]王亚玲:《丝绸之路经济带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与对策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177][177]任保平、周志龙:《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打造西部大开发升级版的战略选择》,《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178][178]任保平、张倩:《西部大开发20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经验与转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179][179]马远、雷会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能源贸易网络演化及互联互通效应模拟》,《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年第9期。 [180][180]李梦欣、任保平:《中国特色绿色发展道路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实现的路径选择》,《经济问题》2019年第10期。 [181][181]任保平、赵通:《新时代我国发展高质量开放型经济的挑战与路径》,《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182][182]任保平:《供给侧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抓手》,《经济参考报》2019年8月21日。 [183][183]李梦欣、任保平:《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财经科学》2019年第5期。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