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创意城市学刊(2021年第1期/总第159期)(全2册) 下册 中国;经济管理类;集刊;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 VIP

售价:¥23.7 ¥79
1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
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05 出版
ISBN:978-7-5201-8426-7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创意城市学刊》原名《杭州学刊》,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属部门的专题性工作调研的成果以及杭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的平台。改版后,学刊突出创意城市研究主题,致力于创意城市学学科建设,突破地域局限,集聚学术力量,为创意城市和创意文化建设做出积极努力。学刊主要设有特稿、创意经济研究、创意文化研究、创意社会研究、创意人才研究、创意城市研究、创意小镇研究、政务创新研究、治理创新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等栏目。
[展开]
[1][1]董文泉、高铁梅、姜诗章、陈磊:《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2][2]冷媛、孙俊歌、傅蔷、梁振杰:《经济景气指数研究的比较与思考》,《统计与决策》2017年第2期。 [3][3]〔美〕威廉·H.格林:《计量经济分析》(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4]中国季度宏观经济计量模型(CQMM)课题组:《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经济研究参考》2020年第5期。 [5][5]Tarek Alexander Hassan,“Firm-level Exposure to Epidemic Diseases:Covid-19,SARS,and H1N1”,2020,SSRN. [6][6]陈宁、彭静萍:《“带形城市”理论在岑巩县新城规划中的运用》,《科技资讯》2007年第14期。 [7][7]〔英〕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10。 [8][8]范国杰:《广亩城市研究》,《山西建筑》2010年第26期。 [9][9]何舒文:《分散主义:城市蔓延的原罪?——论分散主义思想史》,《规划师》2008年第11期。 [10][10]陈彦光:《分形城市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2005年第2期。 [11][11]吴宇亮、孔凡龙:《最小生成树是否唯一》,《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年第6期。 [12][12]孙小军、刘三阳、王志强:《一种求解最小生成树问题的算法》,《计算机工程》2011年第23期。 [13][13]〔美〕亨德森、范·恩:《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指导手册》,石嫣、程存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4][14]沈超然、刘晓明:《集中主义——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再认识》,《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3期。 [15][15]郭可、陈悦、杜妍:《全球城市形象传播的生成机制及理论阐释——以上海城市形象为例》,《新闻大学》2018年第6期。 [16][16]郭可、王宁:《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及全球传播路径反思》,《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8年第1期。 [17][17]胡智锋、刘俊:《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4期。 [18][18]孙健:《视觉时代的城市景观与城市形象建构——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3期。 [19][19]韦路、吴飞、丁方舟:《新媒体,新中国?网络使用与美国人的中国形象认知》,《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7期。 [20][20]相德宝、张人文:《2012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特征》,《情报杂志》2013年第8期。 [21][21]喻国明、易艳:《对冲偏见:关于国际传播的策略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2][22]Berkowitz,P.,Gjermano,G.,Gomez,L.et al.,“Brand China:Using the 2008 Olympic Games to Enhance China’s Image”,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2007,3(2),pp.164-178. [23][23]Brown,G.,Chalip,L.,Jago,L.et al.,The Sydney Olympics and Brand Australia,Butterworth-Heinemann Ltd,2002. [24][24]Li,X.,Kaplanidou,K.,“The Impact of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on China’s Destination Brand:A US-based Examination”,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2013,37(2),pp.237-261. [25][25]Passow,T.,Fehlmann,R.,Grahlow,H.,“Country Reputation—From Measurement to Management:The Case of Liechtenstein”,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2005,7(4),pp.309-326. [26][26]Rocha,C.M.,Fink,J.S.,“Attitudes toward Attending the 2016 Olympic Games and Visiting Brazil after the Games”,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7,22,pp.17-26. [27][27]〔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8][28]〔加〕丹尼尔·亚伦·西尔、〔美〕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祁述裕、吴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9][29]丁文静:《新城市主义的人本理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城市问题》2006年第3期。 [30][30]方晨光:《“浙江精神”融入之江文化产业带发展研究》,《创意城市学刊》2019年第1期。 [31][31]韩光明:《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城市休闲文化空间营造》,《未来与发展》2011年第3期。 [32][32]李呈琛、张波、李开宇:《国外可持续街区研究、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国际城市规划》2013年第2期。 [33][33]钱学森:《关于建立城市学的设想》,《城市规划》1985年第4期。 [34][34]王丹、王士君:《美国“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发展观解读》,《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第2期。 [35][35]王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第3期。 [36][36]吴小凡:《难以兑现的承诺——美国新城市主义理论发展困境刍议》,《国际城市规划》2020年第3期。 [37][37]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8][38]张忠国、季洁:《新城市主义理念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城市问题》2011年第10期。 [39][39]Al-Hindi,Falconer,K.,“The New Urbanism:Where and for Whom?Investigation of an Emergent Paradigm”,City Geography,2001,3. [40][40]Calthorpe,P.,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Ecology,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3。 [41][41]冯倬琳、王琪、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与启示》,《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 [42][42]郭丛斌、刘钊、孙启明:《THE大学声誉排名分析与中国大学声誉提升策略探讨》,《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43][43]邱均平、董西露:《五种世界大学排行榜比较研究》,《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年第3期。 [44][44]王金龙、王叶静:《世界大学排名发展现状及其评价研究》,《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年第3期。 [45][45]阎琨、李莞荷、林健:《世界一流大学特征研究——基于全球大学排名的实证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 [46][46]杨天平、陈婷婷:《世界一流大学是这样炼成的——兼议世界一流大学的个性特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47][47]曾志嵘、师璐、陈敏生:《基于指数理论和大学排名的大学第三方指数构建与应用——以中国内地高校第三方指数为例》,《高教探索》2019年第8期。 [48][48]赵蓉英、王嵩:《世界大学排名方法及其排行榜比较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49][49]Bowman,N.A.,Bastedo,M.N.,“Anchoring Effects i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Exploring Biases in Reputation Scores”,Higher Education,2011,4. [50][50]李朝波:《探索在党校建立领导干部心理服务平台》,《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年第1期。 [51][51]胡月星:《推进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领导科学》2020年第11期。 [52][52]赵世明:《论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学刊》2009年第2期。 [53][53]祝卓宏:《增强服务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能力》,《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年第1期。 [54][54]曹硕洋、李天柱:《创新集群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动力机制研究:一个多案例分析》,《科技与经济》2020年第4期。 [55][55]陈明曼、陈其荣、张应青、闵承鹏、任宏:《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演化》,《工程管理学报》2020年第5期。 [56][56]邓燕平:《基于“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建设研究——以江西文港镇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31期。 [57][57]付晓东、付俊帅:《主导产业根植性的理论渊源与启示》,《区域经济评论》2017年第1期。 [58][58]姜艳艳、田珅:《特色小镇发展状况及建设经验分析——以义乌光源特色小镇为例》,《中国商论》2019年第23期。 [59][59]李璞颖、沈嫒媛:《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产业融合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9期。 [60][60]李硕扬、刘群红:《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研究——以南昌太平镇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8年第12期。 [61][61]梁晓琴、李伟业:《文旅特色小镇三维度产业规划研究》,《上海房地》2020年第10期。 [62][62]刘亭:《都市区(圈)和特色小镇》,《浙江经济》2017年第6期。 [63][63]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64][64]汪丽珍、吴春芳:《江西特色小镇建设与旅游融合制约因素的分析及对策研究》,《旅游纵览》2020年第17期。 [65][65]席丽莎、刘建朝、王明浩:《“文化源”+“产业丛”——新时代特色小镇发育的动力及其机制》,《城市发展研究》2018年第10期。 [66][66]徐梦周、王祖强:《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5期。 [67][67]易魁、张典、包嘉轩:《影视文化产业与特色小镇融合协同发展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商业经济研究》2020年第16期。 [68][68]卓勇良:《创新政府公共政策供给的重大举措——基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理论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69][69]陈鼓应等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 [70][70]梁容若:《中日文化交流史论》,商务印书馆,1985。 [71][71]衷尔钜辑注《陈元赟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72][72]〔日〕杉本勋:《近世实学史の研究》,吉川弘文馆,1962。 [73][73]〔日〕松井真希子:《徂徕学派における『老子』学の展开》,白帝社,2013。 [74][74]〔日〕王廸:《日本における老庄思想の受容》,国书刊行会,2001。 [75][75]〔日〕小松原涛:《陈元赟の研究》,雄山阁,1962。 [76][76]方起东:《保护和建设中国最美丽的山水花园式宫殿——对南宋皇城遗址公园建设的若干想法和建议》,引自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杭州西湖文化研究会、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杭州西溪文化研究会合编《纪念南宋定都杭州八百七十周年 传承南宋遗韵——杭州(浙派)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8。 [77][77]林正秋:《南宋杭州研究论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