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六要”论(全7册)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专著;中国;高等教育学 VIP

售价:¥11.49 ¥38.29
1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
朱喆 宋伊鉨 陈波 许传红 邵献平 薛焱 季爱民 蔡欢 郭国祥 覃雅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12 出版
ISBN:978-7-5201-7732-0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本套书立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系统全面地分析和阐明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内在机理和提升路径,从而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卓越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怎样成为卓越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这一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全套书由七册组成。
[展开]
  • 第一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的逻辑内涵
    1. 一 人格概述
    2. 二 教师人格的传统与现代解读
    3. 三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特质与构成
  • 第二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的价值意蕴及内在机理
    1. 一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的价值意蕴
    2. 二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的内在机理
  • 第三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培育的路径选择
    1. 一 价值引领
    2. 二 文化滋养
    3. 三 专业塑造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 [5][5]《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 [6][6]《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 [7][7]《列宁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90。 [8][8]《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 [9][9]《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 [10][1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11][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12][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 [13][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 [14][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15][1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人民出版社,2020。 [16][1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 [17][17]《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8][18]《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6。 [19][19]〔苏〕瓦·亚·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0][20](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 [21][21](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2][22]陈先达:《马克思与信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3][2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4][24]顾海良、沈壮海:《文化强国之路》,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 [25][25]刘建军:《守望信仰》,人民出版社,2013。 [26][26]张承芬:《教师素质学》,济南出版社,1990。 [27][27]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8][28]减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 [29][29]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30][3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1][31]檀传宝、张宁娟、吕卫华:《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2][32]连榕:《教师专业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3][33]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4][34]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5][35]姚永抗:《人所共有的选择——职业社会学面面观》,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36][36]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7][37]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8][38]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9][3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0][40]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1][41]邹礼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42][42]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3][43]剪伯赞等;《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4][44]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45][45]〔罗〕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6][46]〔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胡劲松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7][47]〔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 [48][48]〔德〕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9][49]〔法〕卢梭:《爱弥儿》,成墨初、李彦芳编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50][50]〔美〕杜安·舒尔茨等:《人格心理学:全面、科学的人性思考》,张登浩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1][51]〔美〕理查德·格里格等:《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52][52]〔美〕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3][53]〔美〕E.H.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仇海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54][54]〔美〕艾·弗洛姆:《爱的艺术》,李健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5][55]〔英〕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周舒予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56][56]〔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7][57]〔意〕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夏丏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8][58]〔苏〕洛尔德基帕尼泽:《乌申斯基教育学说》,范云门,何寒梅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59][59]〔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王义高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60][60]骆郁廷:《“小我”与“大我”:价值引领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12期。 [61][61]沈壮海:《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1期。 [62][62]沈壮海:《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时代意识和使命意识》,《人民论坛》2017年第36期。 [63][63]顾骁南:《解析畸变的心理和异变的人性——从林森浩个案探究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9期。 [64][64]张晓明、郗春媛:《大学生创新人格核心特质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65][65]郭永玉等:《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第S1期。 [66][66]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67][67]刘敬鲁:《孟子“性善论”的价值意蕴及其对社会治理的意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68][68]谭清华:《论先秦儒家人性论与道德人格培养》,《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69][69]朱海雪:《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滁州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70][70]杨秀莲:《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71][71]刘恩允、杨诚德、张震:《教师人格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教育探索》2002年第4期。 [72][72]张智:《“传道”是第一位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2期。 [73][73]魏景波:《“传道、授业、解惑”的当代解读——优秀教师必备的三大基本能力》,《当代教师教育》2013年第3期。 [74][74]胡丹:《浅谈高校教师的自我修养与发展》,《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12期。 [75][75]耿国彦:《教师角色:从“规定”走向“赢得”》,《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0期。 [76][76]余谋昌:《儒家环境哲学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意义》,《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 [77][77]王荣德:《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78][78]徐舟:《马克思对康德至善学说的批判与超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79][79]李骏骑:《试析皮格马利翁效应——一种教育社会学角度的思考》,《学科教育》2002年第9期。 [80][80]宋晔:《教师关怀:现代教育的道德向度》,《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9期。 [81][81]王慧颖:《分析现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智库时代》2019年第21期。 [82][82]何爱霞:《情感教育价值探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83][83]刘建军:《信仰与理解的统一:理论课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 [84][84]毕淑芝、王义高:《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工作》,《外国教育动态》1981年第4期。 [85][85]赵宏恩:《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86][86]陈东升:《试论教育爱的三种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2期。 [87][87]邵龙宝:《儒家人格理论的历史嬗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88][88]杨国荣:《基于“事”的世界》,《哲学研究》2016年第11期。 [89][89]朱承:《信念政治与社会教化:阳明学派的政治向度论略》,《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90][90]王戎、庞跃辉、廖巍:《教师健全人格的自我塑造》,《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14期。 [91][91]葛仁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3期。 [92][92]孙金萍、鲍蓉、厉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思考》,《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年第4期。 [93][93]王戎、庞跃辉、廖巍:《教师健全人格的自我塑造》,《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14期。 [94][94]葛仁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3期。 [95][95]姚植兴:《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对策的研究》,《教育评论》2015年第4期。 [96][96]欧本谷:《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7期。 [97][97]王戎、庞跃辉、廖巍:《教师健全人格的自我塑造》,《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14期。 [98][98]张宁娟:《中西教师文化的历史演变》,《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99][99]〔美〕罗伯特·特拉弗斯:《教师:艺术表演家》,郭海云、祁志孝译,《山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100][100]翟楠:《做一名伦理型教师:教师角色的伦理向度》,《中国德育》2019年第24期。 [101][101]孙宜晓、陈静:《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102][102]曲新英、高翔:《概念、意义与教育:公正价值观的三维解读》,《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年第2期。 [103][103]李传义、丁增峰:《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责任担当》,《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36期。 [104][104]梁海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消解与提升》,《教育评论》2020年第2期。 [105][105]李嘉莉、马学思:《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2期。 [106][106]顾晓静、周川燕:《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与自信》,《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07][107]蔡榕津:《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08][108]严仍昱:《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坚守与创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109][109]《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如何体现》,《光明日报》2019年4月9日。 [110][110]《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111][111]沈壮海:《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人民日报》2018年4月12日。 [112][112]李松播:《基于中国传统道德自觉的教师专业伦理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13][113]许婷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提升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14][114]张霞:《专业化建设视野下思政课教师发展研究》,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