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京师社会调查(全3册) 聚义村:当代农民行动逻辑的演变 专著;农村社会学 VIP

售价:¥19.9 ¥66.33
0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
董磊明 欧阳杜菲 宋苑 李健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10 出版
ISBN:978-7-5201-7633-0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本书包括三册,《黄村:乡村工业化与村庄的重塑》从整体主义的社区研究视野出发,展现了黄村这个中部村庄在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工业化和就近城镇化的历程;《李村:就近城镇化与地缘圈的重构》通过李村这一个案,试图展现依靠地缘联结的非传统型乡土社会及其变迁过程,揭示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在中国镇域社会中低端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后果;《聚义村:当代农民行动逻辑的演变》展现了近30年来聚义村的农民行动逻辑的变化:从底线联结的生存型逻辑到知足常乐的生活型逻辑,再到意欲阶层跃升的发展型逻辑。
[展开]
[1][1]曹海林,2005,《村落公共空间: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天府新论》第4期。 [2][2]董磊明、宋苑等,暂未出版,《李村:就近城镇化与地缘圈的重构》打印稿。 [3][3]杜鹏,2019,《情之礼化:农民闲暇生活的文化逻辑与心态秩序》,《社会科学研究》第5期。 [4][4]杜赞奇,2003,《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5][5]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 [6][6]方慧容、杨念群,2001,《“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转引自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7][7]费孝通,1982,《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 [8][8]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9][9]费孝通,1999a,《消遣经济》,载《费孝通文集(第二卷)》,群言出版社。 [10][10]费孝通,1999b,《乡土重建》,载《费孝通文集(第四卷)》,群言出版社。 [11][11]葛志军、邢成举,2015,《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贵州社会科学》第5期。 [12][12]贺雪峰,2001,《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的权力结构——关于村庄性质的一项内部考察》,《社会学研究》第1期。 [13][13]贺雪峰,2017,《浙江农村与珠三角农村的比较——以浙江宁海与广东东莞作为对象》,《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14][14]贺雪峰、仝志辉,2003,《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15][15]黄宗智,2014,《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法律出版社。 [16][16]简小鹰、谢小芹,2015,《“过日子”与农民的生活逻辑——基于江汉平原L村的经验考察》,《长白学刊》第1期。 [17][17]金耀基,1997,《中国政治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 [18][18]冷波、贺雪峰,2018,《生活本位:深度贫困地区农民生活逻辑研究——基于贵州B村的实证调查》,《湖北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19][19]李强,王昊,2014,《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四个世界》,《社会科学战线》第9期。 [20][20]李祖佩,2012,《“资源消解自治”——项目下乡背景下的村治困境及其逻辑》,《学习与实践》第11期。 [21][21]林颖楠,2016,《乡土社会与市场经济的互嵌——福建省莆田市东庄镇同乡同业现象的调查》,《社会治理》第1期。 [22][22]刘锦云,2005,《浅谈客家人的根源意识与宗族观念》,转引自《北京“文化梅州”论文集》,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23][23]马克思,2004,《资本论(第三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24][24]恰亚诺夫,1996,《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5][25]渠敬东,2019,《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社会》第1期。 [26][26]舒尔茨,2006,《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 [27][27]谭江蓉,2016,《乡城流动人口的收入分层与人力资本回报》,《农业经济问题》第2期。 [28][28]涂尔干,2006,《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9][29]涂尔干,1995,《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 [30][30]汪三贵、郭子豪,2015,《中国的精准扶贫》,《贵州社会科学》第5期。 [31][31]王宁,2002,《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第5期。 [32][32]王朔柏、陈意新,2004,《从血缘群到公民化:共和国时代安徽农村宗族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33][33]王亚华、高瑞、孟庆国,2016,《中国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危机与响应》,《清华大学学报》第2期。 [34][34]王亚华、舒全峰,2017,《第一书记扶贫与农村领导力供给》,《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35][35]韦伯,2005,《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6][36]韦伯,2013,《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 [37][37]吴飞,2009,《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8页。 [38][38]吴文藻,2010,《论社会学中国化》,商务印书馆。 [39][39]吴重庆,2014,《“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开放时代》第1期。 [40][40]赵晓峰,2012,《“富人治村”的乡村关系及其后果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8期。 [41][41]Granovetter,M. 1992,“Problems of Explanation in Economic Sociology.”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Structure,Form,and Action. by Nitin Nohria & Robert C.Eccles(eds.).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42][42]Polanyi,K. 1944.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Beacon Press. [43][43]Polanyi,K. 1957. “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 In M.Granovetter & R.Swedberg(eds.).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Boulder:Westview Press.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