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京师社会调查(全3册) 李村:就近城镇化与地缘圈的重构 专著;农村社会学 VIP

售价:¥19.9 ¥66.33
0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
董磊明 欧阳杜菲 宋苑 李健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10 出版
ISBN:978-7-5201-7633-0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本书包括三册,《黄村:乡村工业化与村庄的重塑》从整体主义的社区研究视野出发,展现了黄村这个中部村庄在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工业化和就近城镇化的历程;《李村:就近城镇化与地缘圈的重构》通过李村这一个案,试图展现依靠地缘联结的非传统型乡土社会及其变迁过程,揭示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在中国镇域社会中低端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后果;《聚义村:当代农民行动逻辑的演变》展现了近30年来聚义村的农民行动逻辑的变化:从底线联结的生存型逻辑到知足常乐的生活型逻辑,再到意欲阶层跃升的发展型逻辑。
[展开]
  • 导论
    1. 一 就近城镇化
    2. 二 研究问题
    3. 三 研究进路
    4. 四 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夕:松散的地缘共同体
    1. 一 半开放的生计模式
    2. 二 流动中的半乡土化
    3. 三 薄弱的社会关系
  • 第二章 集体化改造:地缘联结纽带的强化
    1. 一 农村工业化的起步
    2. 二 家庭关系的再组织
    3. 三 由生产队整合的社会关系
  • 第三章 国家后撤与市场进入:地缘圈的再度松散
    1. 一 分田到户后集体的“半消解”
    2. 二 加工小作坊兴起与核心家庭强化
    3. 三 私营企业兴起与就近务工规模化
  • 第四章 就近城镇化:地缘圈重构的机制与特点
    1. 一 发展逻辑下的进镇选择
    2. 二 进镇特点
  • 第五章 家庭内外:地缘圈的存续何以可能(一)
    1. 一 核心家庭内情感性关系占主导
    2. 二 核心家庭外工具性关系占主导
    3. 三 地缘圈的存续何以可能
  • 第六章 业缘与社会:地缘圈的存续何以可能(二)
    1. 一 业缘关系未发育
    2. 二 业缘关系未发育的机制分析
    3. 三 业缘关系无法入侵个体社会生活
  • 第七章 断裂与脱节、互动及联结:城乡李村间的关系
    1. 一 断裂与脱节
    2. 二 互动与联结
    3. 三 城乡分隔下的社会团结
  • 结语
    1. 一 总结与回顾
    2. 二 理论探讨与延伸
[1][1]埃米尔·涂尔干,2013,《社会分工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2]蔡昉,2010,《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第4期。 [3][3]陈靖,2011,《农民的行动观念与村庄秩序——一个地缘性村落的考察》,《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第6期。 [4][4]方李莉,2011,《血缘、地缘、业缘的集合体——清末民初景德镇陶瓷行业的社会组织模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第1期。 [5][5]费孝通,1990,《缺席的对话——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读书》第10期。 [6][6]费孝通,1996,《重读〈江村经济·序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7][7]费孝通,1999,《费孝通文集》(第2卷),群言出版社。 [8][8]费孝通、张之毅,2006,《云南三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9]费孝通,2012a,《江村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 [10][10]费孝通,2012b,《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11][11]费孝通,2016,《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 [12][12]冯仕政,2004,《我国当前的信任危机与社会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13][13]桂华、余彪,2011,《散射格局:地缘村落的构成与性质——基于一个移民湾子的考察》,《青年研究》第1期。 [14][14]哈贝马斯,2000,《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 [15][15]哈里·布雷弗曼,1979,《劳动与垄断资本》,方生等译,商务印书馆。 [16][16]贺雪峰,2003,《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7][17]侯东栋、王晓慧,2018,《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从疏离到结缘——基于差序格局理论的分析》,《西北人口》第1期。 [18][18]华尔德,1996,《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19]焦长权,2012,《换亲:一种婚姻形式及其运作——来自田野与地方志的分析》,《中国乡村研究》(第9辑),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0]卡尔·波兰尼,2017,《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1][21]李风华,2014,《中国农村工业的起源:基于制度的视角》,《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4期。 [22][22]李海金,2011,《集体化时期农民政治身份及其影响的变迁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第12期。 [23][23]李汉宗,2013,《血缘、地缘、业缘:新市民的社会关系转型》,《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24][24]李丽媛,2007,《民间社会中的拟亲属关系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25][25]李猛,1999,《论抽象社会》,《社会学研究》第1期。 [26][26]李裕瑞、尹旭,2019,《镇域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经济地理》第7期。 [27][27]刘金海,2010,《农民的“集体劳动”:缘由、规范及实施》,《中共党史研究》第2期。 [28][28]刘世定、邱泽奇,2004,《“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第5期。 [29][29]刘守英、王一鸽,2018,《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管理世界》第10期。 [30][30]刘玉侠、陈翠萍,2014,《农村流动人口再城镇化的社会支持探析》,《江淮论坛》第6期。 [31][31]陆益龙,2014,《向往城市还是留恋乡村?——农民城镇化意愿的实证研究》,《人文杂志》第12期。 [32][32]罗伯特·芮德菲尔德,2013,《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3][33]罗平汉,2014,《老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几个问题》,《安徽史学》第5期。 [34][34]洛克伍德,1997,《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社会理论论坛》第3期。 [35][35]马克·格兰诺维特,2019,《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力与制度》,中信出版社。 [36][36]迈克尔·布若威,2008,《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李荣荣译,商务印书馆。 [37][37]莫塞利斯,1997,《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洛克伍德、哈贝马斯、吉登斯》,《社会理论论坛》第3期。 [38][38]彭希哲、胡湛,2015,《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中国社会科学》第12期。 [39][39]钱杭,2001,《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0][40]单丽卿,2016,《“强制撤并”抑或“自然消亡”?——中西部农村“撤点并校”的政策过程分析》,《河北学刊》第1期。 [41][41]沈毅,2013,《迈向“场域”脉络下的本土“关系”理论探析》,《社会学研究》第4期。 [42][42]施坚雅,1998,《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3][43]施坚雅主编,2000,《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 [44][44]谭同学,2009,《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合中的工具性圈层格局——基于桥村田野经验的分析》,《开放时代》第8期。 [45][45]谭同学,2010,《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6][46]谭同学,2012,《亲缘、地缘与市场的互嵌——社会经济视角下的新化数码快印业研究》,《开放时代》第6期。 [47][47]童辉杰、黄成毅,2015,《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西北人口》第6期。 [48][48]王德福,2017,《弹性城市化与接力式进城——理解中国特色城市化模式及其社会机制的一个视角》,《社会科学》第3期。 [49][49]汪国华,2009,《新生代农民工交往行为的逻辑与文化适应的路向》,《中国青年研究》第6期。 [50][50]王天夫、王飞、唐有财,2015,《土地集体化与农村传统大家庭的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51][51]王晓毅,1993,《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 [52][52]吴重庆,2014,《“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开放时代》第1期。 [53][53]吴重庆,2020,《“同乡同业”:“社会经济”或“低端全国化”?》,《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54][54]项飙,2018,《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5][55]肖瑛,2008,《法人团体:一种“总体的社会组织”的想象——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社会》第2期。 [56][56]杨传开、刘晔、徐伟、宁越敏,2017,《中国农民进城定居的意愿与影响因素——基于CGSS 2010的分析》,《地理研究》第12期。 [57][57]杨山、杨虹霓、季增民、于璐璐,2019,《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居民生活圈的重组机制——以昆山群益社区为例》,《地理研究》第1期。 [58][58]叶艳妹、彭群、吴旭生,2002,《农村城镇化、工业化驱动下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探讨——以浙江省湖州市、建德市为例》,《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 [59][59]张波、申鹏,2019,《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研究回顾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理论月刊》第7期。 [60][60]张丽风,2010,《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的评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61][61]赵世瑜,1996,《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62][62]周泓,2018,《镇域商域宗族与圈层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期。 [63][63]Durkheim,E. 1984.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 [64][64]Granovetter,M.S.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6). [65][65]中共株洲市委调查组、《湖南日报》记者、《人民日报》记者,1974,《一个很好的典型——株洲市厂社挂钩,集体安置知识青年到社队农、林、茶场的调查报告》,《人民日报》6月12日。 [66][66]《人民日报》记者,1975,《向着光辉灿烂的目标迈进——看株洲厂社挂钩、知识青年下乡对缩小三大差别的意义》,《人民日报》10月4日。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