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11出版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6)

电子书

26.7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5人在看
先晓推荐
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和碳排放第一大国,在世界上备受瞩目。但中国的减排不仅仅是来自国际压力,而主要是来自国内经济发展需求和能源安全的需要。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热门话题,低碳城市建遍及在全国。为此,有必要了解低碳经济发展历程,总结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指出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并为今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和指南。 本报告汇集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探讨世界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的现状,提出 “绿色化”为经济转型期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范本,并将成为解决气候系统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重要突破口,也将是中国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 2015年底《巴黎协议》的达成为世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能源消费大国,节能减排、使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脱钩不仅是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 一旦实践成功,将成为中国引领未来世界新的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中国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即将建立、低碳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一过程中,迫切需要政府决策者、企业领袖和学者智库密切互动,分享实践经验,促进理论和政策创新。 ●本报告汇集国内外低碳经济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领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中国在《巴黎协议》框架下建设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提供了最新的理论依据、实证数据与实践经验。报告主要包括总报告、专题篇、对策篇、案例篇和附录五个部分。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097-9806-5总页码:328
字数: 311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五部分,分别介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议》的达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中国在本次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深度参与和适度引领是中国参与并塑造全球治理的又一成功案例;介绍了绿色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介绍了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方面的经验;介绍了低碳技术、新能源与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附录提供了中国和国际在能源和二氧化碳方面的最新数据。

展开

图书摘要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是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大学共同创办的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系列年度研究报告的第五份报告。
2016年的报告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报告的主题,介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议》的达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中国在本次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深度参与和适度引领是中国参与并塑造全球治理的又一成功案例;第二部分介绍了绿色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第三部分介绍了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方面的经验;第四部分介绍了低碳技术、新能源与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第五部分的附录提供了中国和国际在能源和二氧化碳方面的最新数据。
2016年的报告主要关注绿色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碳市场以及低碳技术、新能源与低碳城市。总报告指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议》的达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协议的达成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为未来节能减排、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进展、主要排放大国的合作与积极推动、谈判机制和协议内容创新以及中国的积极贡献等是协议得以通过的关键因素。中国在本次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深度参与和适度引领是中国参与并塑造全球治理的又一成功案例。煤炭行业的清洁生产和减排、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国际环境谈判成果和国际贸易投资谈判的有机配合等是中国在气候变化治理中履约和实现国内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内容。
《报告》的第二部分是绿色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报告第二章回顾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历程,对历次五年规划(计划)中的资源环境保护部署及其演化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十三五”规划的背景和生态文明布局,指出五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十三五”规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在补齐资源环境短板、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满足感的导向下,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全面的部署,为未来五年资源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的第三章通过进一步发展世界银行的真实储蓄方法,计算了工业行业的自然资本损失。利用中国的投入-产出表及其延长表追溯最终消费,重新计算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增加值、资本形成、资本存量等相关的要素。最终通过对资本产出弹性进行调整,重新估计了中国工业各行业的生产率。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间,中国主要的工业部门存在着显著的自然资本损失,带来了平均10%的名义增加值损失,对其生产率的影响非常显著,在1995~2010年导致了约3%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报告第四章指出未来中国的发展应在追求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提升,必须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清洁低碳能源利用、引导居民绿色消费等一系列有针对性措施,逐步推动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从根本上减少常规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源,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报告》的第三部分是全国统一碳市场。其中,第五章探讨了排放权交易对企业节能减排理念和行动的作用及影响。第六章以我国188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确定其碳会计信息披露指数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企业规模、发展能力和公司治理结构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第七章依据天津市碳交易试点制度要素设置情景,模拟其对全市的经济环境影响,并深入分析行业以及行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八章运用Theil指数,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人均碳排放水平三种分组方法,基于1997~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全国、区域内和区域间碳排放的差异性及其时序变化。第九章对比了碳交易制度相对于碳税制度的优点,总结了二级市场在碳交易体系中的8个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7个试点碳定价机制运行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描述了市场机制在减排、碳金融创新和低碳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并分析了碳交易体系中影响碳价格的相关因素,得出二级市场是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应当充分重视。
《报告》的第四部分是低碳技术、新能源与低碳城市的案例研究。其中,第十章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及高精度人口分布数据,对TOD规划的应用效果进行实证量化研究。第十一章以生态足迹作为衡量可持续性的工具,并将产品生命周期的思想引入生态足迹的计算之中,建立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思想的化学产品生态足迹模型。同时将该模型用于乙炔生态足迹的计算之中,并根据计算结果为乙炔生产的可持续性提出了合理的建议。第十二章系统综述了日本推进区域生态工业发展的进展,具体包括日本“生态城”项目与“环境都市”(“环境模范都市”与“环境未来都市”)项目,实践中的环境创生理念应用,及其在技术、立法、管理和社会支撑体系等方面成功的经验,重点分析了日本在社会支撑体系与决策支撑模型方面的长处。第十三章在测算中国各地区2001~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结合脱钩理论和聚类分析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趋势。第十四章首先整理我国FTA中的环境条款文本,并与TPP环境章节进行对比,其次分析我国环境产品的贸易状况以及我国这54种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最后对环境条款和环境产品贸易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第十五章提出几个关于碳排放问题的新观点,并据以得出解决环境二氧化碳气体积累的新思路。第十六章呼吁重视调整、改变、改进长期形成的能源利用理念、利用方式,实现各种能源的高效率利用、循环利用、系统利用、阶梯利用、全面利用,“让能量动起来”“让热机冷下来”“让排放变资源”。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