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09出版

互联网的公共性

电子书

暂无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2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尝试从公共广场、网络公众、表达沟通以及公共利益四个维度对互联网公共性进行解读。作者认为:首先,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形成了高速和高容量的信息传播公共广场,互联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公共广场,也是网络公众实现自我建构的公共空间;其次,网络公众因共同议题和公共利益而聚集在一起,自主参与理性、思辨性的讨论和论辩;再次,网络公众通过表达沟通形成虚拟社区的传播网络,其中言论表达以有效性、深刻性和反思性为依据,沟通协商以互动性、理性和多元性为依据;最后,网络公众表达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以公共议题为基础,以共同之善为理念,以公共舆论发展为表现。 本书还剖析了互联网公共性的实践特征,认为互联网中充斥着各种权力的斗争和合谋,使公共性时刻面临结构转型和功能转化的危险。但互联网上的网络公众并非消极被动的,他们能发挥积极性和自主性,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采取策略性的抵制战术进行反抗,在与权力资本的博弈中维护公共性的纯洁。这种“弱者的反抗”对公共性的促进作用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个水滴石穿的过程,因此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097-6108-3总页码:244
字数: 263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运用公共性理论的观点,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多元公共空间,对互联网的公共性做出界定,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从公共广场、网络公众、表达沟通和公共利益这四个要素展开分析。书中作者分析了政治学、哲学、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文献,并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关注度较高的几个互联网热点事件进行个案和比较分析,同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网络公众互联网实践的现状与特征。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目的/1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分析/3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17
  第四节 基本框架/21
第二章 公共性理论溯源/23
  第一节 阿伦特和古典公共性理论/23
  第二节 哈贝马斯和资产阶级公共性理论/31
  第三节 泰勒和多元公共性理论/40
  第四节 弗雷泽和次反公共性理论/48
第三章 互联网的媒介生态及公共性意涵/57
  第一节 互联网的媒介生态/57
  第二节 互联网的公共性意涵/66
第四章 作为公共广场的互联网/74
  第一节 互联网公共广场的基本形态/74
  第二节 作为公共广场的空间特性/81
  第三节 互联网公共性的跨国发展/86
第五章 互联网的公众/91
  第一节 互联网上的大众特征/91
  第二节 互联网上的公众现状/99
  第三节 互联网上的公众特征/115
第六章 互联网的沟通协商/120
  第一节 互联网表达沟通的思想简介/120
  第二节 互联网表达沟通特征和模式/128
  第三节 互联网表达沟通的现状——基于人民网“强国论坛”的分析/136
第七章 互联网的公共利益/145
  第一节 网络公共利益的界定/145
  第二节 网络公共利益的生成:网络公共议题的形成和发展/152
  第三节 互联网的民主发展/160
第八章 互联网公共性的转型与实践/173
  第一节 互联网公共性的结构转型/173
  第二节 互联网公共性的功能转化/184
  第三节 弱者的抵制与资本的转化:公共性的实践/196
第九章 结论/209
  第一节 理想型互联网公共性的实现条件/209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212
参考文献/213


插图和附表清单
图5-1 全球十大宽带用户国家排名(截至2013年6月30日)/92
图5-2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总规模发展趋势/92
图5-3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性别结构发展趋势/93
图5-4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学历结构发展趋势/94
图5-5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发展趋势/95
图5-6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城乡结构发展趋势/96
图5-7 调查样本的年龄和性别结构/103
图5-8 调查样本的学历和个人月收入结构/104
图5-9 调查样本的职业结构/104
图5-10 调查样本的网龄和上网时间结构/104
图5-11 网民关注的网络内容分析/105
图5-12 网民使用的网络平台分析/106
图5-13 网民对网络言论环境的态度和网络自由表达的现实因素分析/106
图5-14 网民看待实名制影响的分析/107
图5-15 网民对发表言论被揭发的态度分析/108
图5-16 网民关注公共事件的网站类型分析/109
图5-17 网民参与讨论的话题类型分析/110
图5-18 网民参与公众讨论的频次以及对公共事件的态度分析/111
图5-19 网民对网络公共话题可信度的判断以及对热门话题的行为反应/112
图5-20 网络发表意见的主要依据和争议事件中网民的判断情况/113
图5-21 把网络公共话题引入现实生活情况分析/113
图5-22 对政府微博加强沟通效能的态度及网络声音对政府决策效果的态度分析/115
图6-1 互联网公众表达沟通模式/135
图6-2 强国论坛帖子回复数量折线/140
图7-1 网络公共议题的舆论传播流程/154
图7-2 传统媒体下的社会舆论和网络公共舆论生命周期比较/159
图7-3 网络监督的信息传播模式/164
图8-1 中国大学生博客使用动机和微博使用动机排名/177
图8-2 中国大学生开设博客排名前三的类别/181
表4-1 互联网三种空间的实践网格/86
表5-1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发展趋势/93
表5-2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排名前三的职业分布/95
表5-3 运用网络媒体关注公共事件的原因分析/108
表5-4 网民在现实中参与过的线下活动分析/114
表6-1 社会传播网络与虚拟社区传播网络的特征对比分析/130
表6-2 强国论坛回复总量和人气排名前十的帖子汇总/141
表7-1 传统媒体形成的社会舆论与网络公共舆论生命周期各阶段对比/158
表7-2 民主理论的特点及其对应的传媒表现分析/161
表8-1 名前三十的名人意见领袖微博及类型分布/180
表8-2 名前二十的政务微博及类型分布/193
卷册系列共0个资源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张图片
包含0张图表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