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11出版

农地生产效率研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

电子书

20.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0人在看
先晓推荐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研究其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途径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涉及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技术推广等诸多问题。鉴于此,本书基于全产业的视角,从空间效率、结构效率和产投效率三个方面,阐述提高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途径。以期丰富区域协同发展、食物安全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并为缓解黄淮海地区土地用地矛盾、加快区域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促进农业节能减排等提供经验借鉴。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基于农业和非农建设之间的协同关系,通过模型计量分析该区域各地区间的经济利益分配,研究区域农业和非农业空间集聚优化发展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第二部分基于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分析区域农林牧业内部结合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以秸秆养畜为例,定量计算农牧业协同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第三部分基于农业生产的投入和产出视角,研究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和障碍因素。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1566-7总页码:208
字数: 216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部分,基于农业和非农建设之间的协同关系,通过模型计量分析该区域各地区间的经济利益分配,研究区域农业和非农业空间集聚优化发展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基于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分析区域农林牧业内部结合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以秸秆养畜为例,定量计算农牧业协同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基于农业生产的投入和产出视角,研究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和障碍因素。

展开

图书摘要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一个国家富强稳定的基本保证,但是近年来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减少速度加快,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区域社会经济的稳定。黄淮海地区拥有我国最大的平原,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动物性食品生产基地,基于我国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对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书基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主要从合理安排区域用地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投入产出关系三个部分分析探索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途径。
第一部分是基于黄淮海地区工业化和经济建设发展阶段探索区域农业和非农业集聚优化发展战略模式,并讨论区域地区间的经济利益分配问题。本书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三个方面来综合判断黄淮海地区目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经验,该地区进入生产要素集聚阶段,同时区域内部各地工业化建设所处阶段参差不齐。本书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方法研究黄淮海地区非农建设土地利用,相对资金要素投入产出来说,该地区在空间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散性,同时根据不均衡发展原理和点-轴开发理论,依据Moran空间自相关指数分析黄淮海地区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在数量上具差异性,在空间上具有趋同性。构建由区域社会经济增长核心地带与其主要交通干线组成以都市群和都市带形式相结合的非农经济建设空间发展聚集区,其他地区作为农业生产和生态集聚发展保护区,其实质就是加强区域内部地区间农业生产和非农经济建设的分工与协作,以促进区域土地利用优化布局和提高区域产业发展竞争力。由于农业生产经济收入的公共物品性质,区域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如何合理分配是当前其产业和用地空间集聚规模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本书借鉴国外土地开发权转让制度的经验和机会成本理论构建经济模型,探索区域农地非农化指标二次配置及其利益主体内部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并以河南省农地非农化用地指标配置为例进行可行性分析。分析结果为河南省农地非农化土地开发权转让后,其农业产值、非农产值、城镇人口和非农就业岗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由此可以推断土地开发权转让后的土地配置方式不仅有利于非农经济的集聚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和加速城市化进程,而且其利益分配方式也体现了利益主体经济收益的公平性,有利于促进区域间农业和非农建设的分工与协作,减少非农建设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居民对食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我国农业资源紧缺的现实,要求农业内部结构必须进行调整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由于黄淮海地区地处平原,区域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绝对地位,因此,这里仅探索畜牧业和种植业结合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正面影响。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粮价持续上涨引起国外学者对中国人食物结构变化中肉类食品迅速增长是否能够造成全球粮食紧张的顾虑。本书利用能量和能值理论分析中国种植业作物的秸秆资源对畜牧业和居民食物安全的支撑能力,通过分析认为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要求其农业生产也由过去的以口粮生产为主向以食物营养为基础的农业生物量综合生产模式转变。我国农业用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要求当前农业发展必须通过内涵挖潜提高其集约水平,以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对农产品增长的需求。作物秸秆和籽粒一样都是重要的农产品,但目前中国多半秸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同时中国秸秆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衡性的特征,由于气候、土地和种植制度等原因各地作物秸秆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整体上看黄淮海地区的秸秆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据计算,2006年黄淮海地区未被充分利用的主要作物秸秆可以转化为肉类食品2228.33万吨,相当于当年中国肉类食品生产量的27.68%,因此黄淮海地区主要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潜力非常大,对于缓解当前农产品供需矛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当前关键问题是如何集约利用农产品资源和提高农产品生物量的综合利用率。
第三部分是主要从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方面研究黄淮海地区在1999~2006年农业生产效率状况,并探索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效率的宏观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计算的2000年至2005年粮食生产的超效率值小于1,说明该时期的农业生产效率无效。自2000年以来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不断降低,至2003年区域农业生产效率降到近年来的最低点,这与同期粮价一直低迷、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路走高及粮食生产经济效益低下严重打击农民积极性有关。2004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刺激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但是2006年黄淮海农业生产的超效率值仍未达到1999年的状态。本书利用通径分析模型研究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提高单位面积农业生产经济收入水平、加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有利于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其中刺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对于提高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较大。
农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户籍管理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区域土地利用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共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