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08出版

宋代韵书史研究:《礼部韵略》系韵书源流考

纸质图书

暂无

电子书

38.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2人在看
先晓推荐
《礼部韵略》作为宋代朝廷功令、诗家绳墨、韵学经典,社会影响面之广,文化积蕴之深厚,学术背景之复杂,远非《广韵》《集韵》所能匹比。 研究工作主要沿着三条线索展开。其一,将研究对象置于宋代科举史的大背景下,通过考察宋代科举的发展、嬗变,来关注宋代官韵系韵书的沿革、修订及增补。其二,以《礼部韵略》系韵书为研究主体,以揭示该系韵书自身的特点为思考问题的起点和归宿,旨在釐清其体例的演变、渐次增补的脉络及与相关韵书的关系,为构建宋代韵书史、音韵学史提供依据。其三,以《广韵》《集韵》为参照,为全面、系统考察《礼部韵略》系韵书拓宽研究空间。 贯穿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有二。其一,科举专用韵书,社会影响广,学术背景复杂,翻刻增补版本众多。研究此类韵书,首要任务应考清其传刻的异同,辨明其版本的源流。这对全面揭示官韵发展的逻辑线索与历史事实,清晰地展现科举韵书的演进原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二,中国韵书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系列,每一部韵书都是这个系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我们不能因某部韵书在语音史研究中的价值有限,就轻视其在汉语音韵学史、韵书史上的作用。以反映实际语音的多寡给传统韵书估价的偏颇观念,应该给予纠正。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097-9514-9总页码:484
字数: 472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将研究对象置于宋代科举史的大背景下,通过考察宋代科举的发展、嬗变,来关注宋代官韵系韵书的沿革、修订及增补;以《礼部韵略》系韵书为研究主体,以揭示该系韵书自身的特点为思考问题的起点和归宿,旨在釐清其体例的演变、渐次增补的脉络及与相关韵书的关系,为构建宋代韵书史、音韵学史提供依据;以《广韵》《集韵》为参照,为全面、系统考察《礼部韵略》系韵书拓宽研究空间。

展开

图书摘要
目前,音韵学界流行一种以反映实际语音的多寡给传统韵书估价的观念。笔者认为,韵书应被视作研究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尤其是构建汉语韵书史最直接的文献资料。中国韵书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系列,每一部韵书都是这个系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我们不能因某部韵书在语音史研究中的价值不大,就轻视其在汉语音韵学史、韵书史上的地位。任何对研究汉语语音史、音韵学史、韵书史有益的材料,我们都应同等对待,不能厚此薄彼。以反映实际语音的多寡给传统韵书估价的偏颇观念,应该给予纠正。
纵观宋代韵书史,增修增订最为频繁、刊布流传最广的韵书首推《礼部韵略》。作为宋代朝廷功令、诗家绳墨、韵学经典,其社会影响面之广,文化积蕴之深厚,学术背景之复杂,远非《广韵》《集韵》所能匹比。研究《礼部韵略》及其增补本,厘清它们与相关韵书的关系,对构建宋代韵书史、音韵学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定以《礼部韵略》系韵书为研究对象。研究工作主要沿着三条线索展开。第一,将研究对象置于宋代科举史的大背景下,通过考察宋代科举内容的发展、嬗变,来关注作为宋代官韵的《礼部韵略》系韵书的沿革、修订及增补,以揭示宋代音韵学繁荣的原因。第二,以《礼部韵略》系韵书为研究主体,以揭示该系韵书自身的特点为思考问题的起点和归宿,旨在厘清其体例的演变、渐次增补的脉络及与相关韵书的关系,为构建宋代韵书史、音韵学史提供依据。第三,以《广韵》《集韵》为参照,为全面、系统考察《礼部韵略》系韵书拓宽研究空间。比较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它们的相同点,更要重视《礼部韵略》系韵书增添、删并、创新了哪些内容。
本书除绪论、余论外,共分七章,主要致力于对《礼部韵略》系韵书做专题考察。为凸显本书所讨论问题的统一性、关联性,现将其整合为四个板块,综述如下。
一 验证前人成说,或证其是,或辨其非
把宋代韵书史、音韵学史和科举史作为广阔的研究背景,在对材料分专题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每个专题都力争做穷尽式研究,并注意时间段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在精确量化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判断,用事实去验证前人成说,或证其是,或辨其非,对某些聚讼纷纭、悬而未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音韵学界一向认为《礼部韵略》不过是宋代的科举韵书,“这书虽在当时引人注意,而对音韵学研究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其实不然。
《礼部韵略》与《广韵》《集韵》的关系,是音韵学界聚讼纷纭的一大难题,学者意见几乎言人人殊。笔者对《礼部韵略》《广韵》《集韵》的反切、小韵次第、小韵首字、韵字次第进行穷尽式考察,重新检讨《礼部韵略》与《广韵》《集韵》的关系。重点对《礼部韵略》《集韵》《广韵》三书各异的内容做专门探讨,认为仅以“《礼部韵略》是《集韵》未定稿的减缩”去理解《礼部韵略》与《集韵》的差异,有失偏颇。学界通常认为《礼部韵略》与《集韵》的差异,是《集韵》定稿时修改的结果。本书以充足的证据,指出《礼部韵略》与《广韵》《集韵》相同的内容,尤其是与《广韵》相同的内容,体现了《集韵》未定稿的面貌。而《礼部韵略》《广韵》《集韵》三书各异的内容,有些是《集韵》定稿时所做的改动,有些则体现了北宋时期对《礼部韵略》重加修校的成绩。在对《礼部韵略》《集韵》二书各异的切语、小韵次序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以精确量化的数据为依托,提出“《礼部韵略》是在减缩《集韵》未定稿基础上重加修校的成品”的论断。
长期以来,研究宋代音韵学史的学者把目光都集中在《广韵》《集韵》,对《礼部韵略》系韵书很少有人问津。就是专门从事《集韵》研究的学者,也不太看重《礼部韵略》。其实,《礼部韵略》对《集韵》研究的价值并不亚于《类篇》《群经音辨》。近年随着《集韵》《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研究的深入,《礼部韵略》及其增补本的价值不断显现,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对《礼部韵略》系统韵书做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虽然如此,《礼部韵略》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些问题探讨得还不够深入、全面,个别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礼部韵略》不仅与同时代的《集韵》关系密切,而且其实用性的编纂特点,丰富了宋代辞书编纂的模式,直接影响了后世《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等的创作。《古今韵会举要》与《礼部韵略》关系非比寻常,欲读懂《古今韵会举要》,必须要先弄清楚《韵略》的来龙去脉,绕过《礼部韵略》去研究《古今韵会举要》,必窒碍难行。
宋代韵图的编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礼部韵略》影响。《韵镜·归字例》云:“归释音字一如检《礼部韵》……诸氏反、莫蟹反、奴罪反、弭尽反之类,声虽去音,字归上声,并当从《礼部韵》就上声归字。”鲁国尧《〈卢宗迈切韵法〉述论》、李红《宋本〈切韵指掌图〉研究》都认为:宋代韵图与《礼部韵略》有一定关系,研究宋代韵图不可忽视《礼部韵略》的影响。
宋代科举诗赋考试以《礼部韵略》为官韵,贡举以外的诗赋创作与实际语音有一定关系,但通常情况下仍以官韵为押韵依据。宋代诗赋用韵的语音依据代表书面语、通语、方言韵系三个语音层面。其中《礼部韵略》所代表的书面语音层面,因由官方认可,规范推广,其约束力、影响力日积月累而成为文士用韵的一种习惯,这样的作品在宋代诗文中数量最大,尤其是大量的应制作品和科举拟作。而我们研究诗文用韵的目的是挖掘实际的语音资料,所以,在研究中以《礼部韵略》为代表的书面语层面必须要剥离掉,《礼部韵略》的研究能为宋代诗文用韵的研究提供依据。
二 求本溯源,考竟源流
熊忠《古今韵会举要·自序》云:“宋省监申明,儒绅论卞,《韵略》集注,殆且五十余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部韵略》景祐原刊本和诸多增补本都相继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如新发现的北宋刊本《礼部韵略》,元祐五年(1090)孙谔增补本《礼部韵略》,南宋佚名《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毛晃、毛居正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杨伯嵒《九经补韵》,欧阳德隆《押韵释疑》,郭守正《增修校正押韵释疑》等,则属硕果之仅存者。其他尚有十来部,我们借助相关文献,能确考其作者或成书年代,虽然基本内容仅能得一鳞半爪,但它们在《礼部韵略》系韵书中的分派支脉,亦可窥见。
本书通过对《礼部韵略》系韵书做专题考察,并与《广韵》《集韵》相比较,厘清了《礼部韵略》系韵书体例的嬗变、渐次增补的脉络及与《集韵》的渊源,做到了知源识流。并将考察结果绘成《〈礼部韵略〉系韵书传承图谱》,更清晰地展现了《礼部韵略》系韵书的演进原委。
现将《礼部韵略》系韵书传承关系简要归结如下。
《礼部韵略》系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由丁度等从《集韵》未定稿减缩而成。后来的贡举考试实践,陆续暴露出《礼部韵略》存在的一些问题,于是由王洙(997~1057)负责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新版《礼部韵略》即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的“王洙等修《礼部韵略》五卷”。庆历(1041~1048)间,张希文为《礼部韵略》加圈互注,礼部因之,颇以为便。嘉祐(1056~1063)间朝廷又对《礼部韵略》做了一番修订,致使此前此后的《礼部韵略》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孙谔再加增补。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黄启宗奏进《补礼部韵略》。绍兴十四年(1144)杨朴上《礼部韵括遗》。绍兴二十六年(1156)高宗令国子监印造《礼部韵略》,科考时“并从官给,以革怀挟之弊”。高宗有御笔《草书礼部韵略》,卷首陈汶“识语”云:“高宗皇帝释去万机,游戏翰墨,朝夕不倦”,当为高宗做太上皇时所书,底本可能是绍兴二十六年国子监雕印的监本。绍兴三十二年(1162)毛晃表进《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五卷。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礼部又对《礼部韵略》加以刊正,将黄启宗所增韵字“分入于逐韵末”。淳熙二年(1175)张贵谟上《声韵补遗》一卷。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至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间,刘孟容撰《修校韵略》五卷,“以《说文》《字林》《干禄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佩觹》《复古编》等书修校”。南宋佚名编《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五卷,欧阳德隆《押韵释疑》注释间引《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并将其简称为“《附韵》”,则《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当成书于《押韵释疑》之前,很可能就在嘉定十六年(1223)至景定壬戌(1262)之间。嘉定十七年(1224)杨伯嵒撰《九经补韵》。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欧阳德隆撰成《押韵释疑》五卷。景定三年(1262)郭守正《紫云先生增修校正押韵释疑》成书,此书因《押韵释疑》校正增释。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宋代最后一部《礼部韵略》系韵书是《新编分类增注正误决疑韵式》,今有宋刻本传世,惜乎仅存入声一卷。该书注释基本由删减《紫云先生增修校正押韵释疑》释文而来,诸家所增韵字,该书或刊入逐韵或附于韵末,亦与《增修校正押韵释疑》同。故其成书当在郭书之后,而具体时间待考。《魁本足注释疑韵宝》今传只有元刊本,是否成书于宋代,难以确知。该书注释由减缩《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而来,则其当为《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生出之余裔。
《礼部韵略》系韵书传承关系,参见本书“余论”所附《〈礼部韵略〉系韵书传承图谱》。
三 挖掘特殊音切、异读所反映的实际语音
应该承认,《礼部韵略》对研究宋代语音史价值很有限。但由本书相关讨论可知,《礼部韵略》系韵书的一些特殊音切同样也能反映宋代实际语音的变化。
比如,《礼部韵略》基本按声母发音部位唇、齿(精、照三、照二)、舌(端、知)、喉、牙的次序排列小韵。但下平声九麻韵则不惜打破这项规则,将窊、奢、些、車、嗟、衺、遮、闍、鉈、釾10个小韵类聚到一起,置于九麻韵末,上声三十五马、去声四十禡小韵的小韵次序,也基本遵循平声九麻韵的类聚方式编排。说明在现实语音中,《中原音韵》的车遮韵在北宋时期已经完全从麻韵中分离了出来。音韵学界一般认为遮、麻分韵在南宋时期,证据是《礼部韵略》的增补本《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上平声八微韵末所载毛居正的案语。我们应该感谢《礼部韵略》编纂者苦心孤诣的编排,它所透露的遮麻分韵的信息,将车遮韵产生的时间提前了一个半世纪。
本书在正文或脚注中,多处以铁的事实证明,《礼部韵略》系韵书一些特殊音切反映了宋代实际语音的变化,对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再如,笔者通过将《礼部韵略》与《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对比,发现两书的一些异切也透露出了宋代实际语音。即使在《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所附《韵略条式》的某些条文中,亦可发现一些语音演变的信息,如《元祐五年七月十日牒文》载孙谔等乞增“旧颁庙讳,外无明文,而私辄回避者”有“畜、慉”二字,孙氏曰:“按《易·大畜》、《小畜》及《师卦》‘畜众’,《释文》并‘敕六切’,又‘许六切’。准近条有两音者从一音不合回避外,今看详《礼部韵》‘畜’字训‘养也’,及《诗》‘不我能慉’之‘慉’,《孟子》称‘俯足以畜妻子’、‘畜君何尤’,并音‘许六切’,其字义虽不合回避,然释音与庙讳‘吁玉切’者相近,以上二字,未委合与不合回避,欲乞明降指挥。”礼部看详的结果是“本部看详‘壹、戎、衣’并‘杼、畜、慉’三字,欲乞许随所出处释音用之”。宋神宗讳“顼”,音“吁玉切”,《礼部韵略》一屋收许六切畜小韵,三烛不收吁玉切旭小韵(《集韵》亦收)。但士子却回避许六切的“畜、慉”二字,孙谔等于是乞请礼部裁定,礼部并未置可否,只提供了一个相当笼统的意见。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实际语音中“许六切”与“吁玉切”已然无别,屋韵与烛韵已经通并。
《礼部韵略》属于朝廷诗赋考试的标准韵书,具有绝对的法定性、权威性,主要功用是规定士子诗赋用韵,同时对现实语音也具有相当的规范作用。对活语言来讲,所谓“规范”就是一种限制、束缚。即便如此,宋代的实际语音仍对《礼部韵略》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 考证传刻异同,辨明版本源流
郭沫若先生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曾指出:“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危险。”
笔者在研读《礼部韵略》系韵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粗浅的认识:作为朝廷功令的科举专用韵书,社会影响面极广,学术背景极复杂,翻刻增补版本众多。研究此类科举韵书,首要任务是考清其传刻的异同,辨明其版本的源流。这对厘清科举韵书体例的嬗变、渐次增补的脉络及与相关韵书的关系,清晰地展现科举韵书的演进原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礼部韵略》及其递修、增补本很多,其中有的韵书,社会应用广,传世的版本亦复不少,如《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因此,全面调查《礼部韵略》及其增补本的传世版本,考证其传刻的异同,辨明其版本的源流,对全面揭示宋代官韵发展的逻辑线索与历史事实是大有裨益的。同时,韵书史的研究也要关注韵书的刊刻、流布、功用及影响,考证不同版本,能为深刻认识韵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虽然我们将考察中心确定为《礼部韵略》系韵书,但研究中涉及的文献材料很多,相关的韵书,宋人的书目、解题、笔记、别集以及明清学者的序跋,都对完整地解读、认识《礼部韵略》系韵书有很大帮助。本书对这些文献材料钩沉、排比,对《礼部韵略》系韵书在宋代的流布与功用做了专题考察,从侧面展现了《礼部韵略》系韵书的学术价值。语言学方法和文献学方法相结合,是研究《礼部韵略》系韵书的重要途径。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两点。
第一,本书旨在对《礼部韵略》系韵书做专题考察,为构建宋代韵书史提供基础材料,并不是在撰写一部完整的宋代韵书史。一些与本课题并无直接关系的韵书及相关问题,虽然在宋代韵书史上比较重要,但本书概未论及。
第二,在《礼部韵略》众多的增补本中,增补小韵、韵字、异读最多,篇幅最大的韵书,首推南宋毛晃、毛居正父子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关于毛氏父子生平仕履、《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产生的历史背景、撰著的时间、传世的版本、基本内容和体例、毛氏改易的切语、分并的小韵、增补的小韵和韵字、未标注“增入”或“重增”的韵字、新增的异读及《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的价值与失误等问题,拙著《〈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研究》做了比较详尽的考察,读者可参见,本书不再赘述。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绪论
第一章 《礼部韵略》概况
第二章 《礼部韵略》研究
第三章 《礼部韵略》与《广韵》《集韵》关系之检讨
第四章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研究
第五章 欧阳德隆《押韵释疑》研究
第六章 郭守正《紫云先生增修校正押韵释疑》研究
第七章 《九经补韵》《魁本足注释疑韵宝》及其他
余论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