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04出版

19~20世纪初期俄国合作社的思想和实践

电子书

29.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3人在看
先晓推荐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合作社思想传入俄国,它与国家发展道路问题紧密相连,并经历了从空想走向现实的过程。19世纪60年代的“大改革”为合作社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改革后农民生活越发艰难,在此情形下合作社引起知识分子的关注。随着合作社运动的展开,政府开始参与合作社活动,向其提供指导并进行扶植,同时也通过行政力量对它的发展进行严厉监控,究其实质是要掌控合作社运动的领导权。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从合作社基层组织到合作社联盟,再到全俄合作社委员会的合作社体系已初步建立。本书认为自1865年第一个合作社建立之日起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合作社运动可分为四个阶段。合作社在经济、文化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2368-6总页码:268
字数: 240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合作社思想在俄国传播的进程,阐述并探讨这一时期的合作社理论;描绘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国合作社运动的全貌;探讨沙皇政府对合作社运动的态度;解析合作社的功能。本书认为1865年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合作社建立,至20世纪初期,其发展经历了起步、建立、繁荣和完善四个时期。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小生产者尤其是农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存境遇,并启蒙了独立和自主意识。合作社在经济、文化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展开

图书摘要
19世纪中叶是俄国发展的转折期,站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俄国人彷徨不安。如何摆脱社会危机,将广大民众从贫困的死亡线上解救出来,是沙皇政府亟须解决的难题,也是困扰俄国先进人士的疑团。1861年改革揭开了俄国历史新的一页,改革后社会发展的新迹象,为合作社的组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改革亦导致农民生存艰难。在机遇与困境的激发下,建立合作社的想法开始萌生。1865年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合作社建立,至20世纪初期,其发展经历了起步、建立、繁荣和完善四个时期。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小生产者尤其是农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存境遇,并启蒙了独立和自主意识。
本书拟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梳理合作社思想在俄国传播的进程,阐述并探讨这一时期的合作社理论。1840年前后合作社思想传入俄国,最初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其代表人物是彼得拉舍夫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反对农奴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向往社会主义,设想俄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通过合作社直接从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他们的活动开启了俄国合作社研究的大门。与前者不同,贵族—知识分子将合作社视为资本主义社会民主改革的有效工具,认为合作社可以减轻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资本掠夺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减轻农奴公民化进程中的赤贫现象,防止农村无产阶级化。正是在他们的奔波下,俄国的合作社得以建立。至此合作社思想在俄国的传播完成了从空想走向现实的进程。通过对合作社思想传播进程的论述,再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之争。
第二,描绘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国合作社运动的全貌。自1865年第一个合作社建立之日起,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合作社运动可分为起步、建立、繁荣和完善四个阶段。这一时期,从合作社基层组织到合作社联盟,再到全俄合作社委员会的合作社体系已初步建立。就合作社数量和参加人数而言,俄国在世界上位居前列。
第三,探讨沙皇政府对合作社运动的态度。沙皇政府对合作社运动持双重心态,既希望通过合作社解决经济问题,又担心合作社运动会激发民变,进而威胁其统治。这一矛盾心态,导致统治阶层对合作社运动的政策摇摆不定。一方面,对合作社思想宣传持谨慎态度,对合作社活动进行严厉监察;另一方面,又对合作社的发展给予扶植,向它提供贷款,并给予税收优惠。步入20世纪后,随着合作社运动的展开,统治阶层担心“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合作社进行反政府活动,忧心合作社成为自由阵地。于是对合作社进行全方位监控,限制它的活动,在手续上拖延和阻碍合作社联盟的建立。究其实质是要掌控合作社运动的领导权,其最终目的是维护专制制度的稳定。
第四,解析合作社的功能。加入合作社后,社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中间商和高利贷商的依赖,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有所提高,自主意识得以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本书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合作社的建立离不开仁人志士对合作社思想的宣传。合作社思想的缔造和传播者(欧文、傅立叶、圣西门、舒理采、拉法金等人)秉承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理念为建立合作社而奔走、疾呼:从向失业者和贫困者提供援助到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从为小生产者迈入市场经济创造条件到培养中间阶层,从缓解社会冲突到对社会进行根本变革。无论彼得拉舍夫斯基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尽管他们的合作社理念具有空想性并最终未能实现,但其活动打开了俄国合作社理论研究的大门。随后,在瓦西里契科夫、雅科夫列夫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俄国的合作社得以建立。
第二,俄国合作社的建立与19世纪60年代的“大改革”息息相关。一方面,改革将农民从农奴制桎梏中解脱出来,使其成为村社自由民。他们可以订立各种契约、合同;有权自由经商,开办工厂,加入各种行会组织。改革后私营企业的发展受到鼓励,地方自治机构开始建立,审判公开化,俄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迹象为合作社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农民的经济活动和法律权利依然受制于村社,他们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村社公职人员的监控。改革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农民不但失去大量土地,而且由于缴纳巨额赎金而负债累累。迫于生存压力,他们组成劳动组合去城市打工,但结果常常一无所获。如何改善农民生活、防止农民无产阶级化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在此情形下合作社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三,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广大民众的自主意识和受教育程度,以及政府对待合作社的态度是影响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合作社活动取得了如下成果:经济上改善了成员的生活状况,减轻了小生产者对高利贷商、中间商以及大工业资本的依赖,将农民和小生产者从亏本状态中挽救出来;文化教育方面,合作社工作者建立了图书馆、博物馆,开办了展览会和社员培训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成员的独立自主意识以及责任感;同时合作社反对专制政府的全方位监控、争取法律权利的斗争,实际上是提升成员公民意识、促进公民社会建立的历程,它已成为公民社会形成进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伴随合作社发展成绩的同时,它还存在很多不足。合作社体制尚不完善、资金不足、合作社领导干部匮乏、社员觉悟不高依然是困扰合作社发展的难题。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