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夏鼐文集(中) VIP

售价:¥36 ¥120
2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
夏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09 出版
ISBN:7-80149-299-4
关键词: 夏鼐 考古学 文集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展开]
[1][1]1.《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重印本,1980。 [2][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1980。 [3][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玉器》,北京,1982。 [4][4]4.文物(期刊),北京。 [5][5]5.考古(期刊),北京。 [6][6]6.考古学报(期刊),北京。 [7][7]7.大陆杂志(期刊),台北。 [8][8]8.吴大澂,《古玉图考》,1889。 [9][9]9.林巳奈夫,《中国古代の祭玉·瑞玉》,《东方学报》第40册,京都,1969。 [10][10]10.林巳奈夫,《中国古代庖丁形玉器と骨铲形玉器》,《东方学报》第54册,京都,1982。 [11][11]11.洪适,《隶续》,洪氏晦木斋丛书本,1872。 [12][12]12.凌纯声,《中国古代瑞圭的研究》,《民族研究所集刊》第20册,台北,1965。 [13][13]13.聂崇义,《三礼图》,《四部丛刊三编》本,上海,1935。 [14][14]14.夏鼐,《汉代的玉器》,见《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 [15][15]15.高去寻,《侯家庄》第2本至第8本,台北,1962~1976。 [16][16]16.梅原末治,《支那古玉图录》,京都,1955。 [17][17]17.黄濬,《古玉图录初编》,北平,1935。 [18][18]18.郭宝钧,《古玉新诠》,《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册,上海,1949。 [19][19]19.杨建芳,《中国古玉书目》,香港,1982。 [20][20]20.滨田耕作,《有竹斋藏古玉谱》,京都,1925。 [21][21]21.那志良,《古玉鉴裁》,台北,1980。 [22][22]1.Dohrenwend,D.,1971,Chinese Jades in the ROM,Toronto. [23][23]2.Laufer,B.1912,Jade,A Study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Religion,Chicago. [24][24]3.Loehr,Max,1975,Ancient Chinese Jades,Cambridge,Ma. [25][25]4.Hansford,S.H.,1950,Chinese Jade Carving,London. [26][26]5.——,1968,Chinese Carved Jades,London. [27][27]6.Na,Chih-liang,1977,Chinese Jades,Archaic and Modern,London. [28][28]7.Salmony,A.,1952,Archaic Chinese Jades,Chicago. [29][29]8.——,1963,Chinese Jade Through the Wei Dynasty,N.Y. [30][30]9.Rawson,J. and Ayers,J.,1975,Chinese Jades Throughout the Ages,London. [31][31]10.Willetts,W.,1958,Chinese Art,Vol.Ⅰ,Harmondsworth. [32][3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 [33][3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 [34][3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 [35][3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 [36][36] 吴大澂:《古玉图考》,1889。 [37][37] Dohrenwend,D.(唐楞文德),1971,Chinese Jades in Royal Ontario Museum,Toronto。 [38][38] Gure,D.(吉勒),1964, “Selected Examples from the Jade Exhibition at Stockholm,1963,A Comparative Study” ,BMFEA,No.36。 [39][39] Hansford,S.H.(韩斯福),1950,Chinese Jades Carving,London。 [40][40] Hansford,S.H.,1968,Chinese Carved Jades,London. [41][41] Hansford,S.H.,1969,Jade,Essence of Hills and Streams,London. [42][42] Laufer,B.(劳佛),1912,Jade:A Study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Religion,Chicago。 [43][43] Loehr,Max(罗越),1975,Ancient Chinese Jades,Cambridge,Massachusetts。 [44][44] Na Chih—liang(那志良),1977,Chinese Jades:Archaeic and Modern [45][45] Rawson,L.(劳孙)and Ayers,J.(阿耶斯),1975a,Chinese Jade Throughout the Ages,London。 [46][46] Rawson,L.,1975b, “The Surface Decoration on jades of the Chou and Han Dynasties” ,Orient Art,Vol.ⅩⅪ,No.Ⅰ,36~55. [47][47] Salmony,A.(萨尔莫尼),1938,Carved Jades of Ancient China,Berkeley。 [48][48] Salmony,A.,1952,Archaeic Chinese Jades,Chicago. [49][49] Salmony,A.,1963,Chinese Jades Throughout the Wei Dynasty,New York. [50][50] Watts,James C.Y.(屈志仁),1980,Chinese Jades from Han to Ch’ing,New York。 [51][51] Willetts,W.(魏礼泽),1958,Chinese Art,Vol.2,Harmondsworth。 [52][52] 林巳奈夫:《汉代の玉器》,见大阪市立美术馆编《汉代の美术》,1975。 [53][53]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古矿冶遗址调查》,《考古》1974年第4期,第251~254页。 [54][54] 铜绿山考古发掘队:《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矿井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2期,第1~12页。 [55][55] 考古研究所铜绿山工作队:《湖北铜绿山东周铜矿遗址发掘》,《考古》1981年第1期,第19~23页。 [56][56] 考古研究所铜绿山工作队:《湖北铜绿山古铜矿再次发掘》,《考古》1982年第1期。 [57][57] 杜发清、高武勋:《战国以前我国有色金属矿开采概述》,《有色金属》第32卷第2期(1980),第93~97页。 [58][58] 杨永光、李庆元、赵守忠:《铜绿山古铜矿开采方法研究》,《有色金属》第32卷第4期(1980),第84~92页,《有色金属》第33卷第1期(1981),第82~86页。 [59][59] 黄石市博物馆:《湖北铜绿山春秋时期炼铜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第30~39页。 [60][60] 卢本珊、华觉明:《铜绿山春秋炼铜竖炉的复原研究》,《文物》1981年第8期,第40~45页。 [61][61] 周保权、杨永光等:《从铜绿山矿冶遗址看我国古代矿冶技术的成就》(铅印稿)。 [62][62] 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炼铜炉的热释光年代》,《考古》1981年第6期第551页。 [63][63]《笔谈》。沈括:《梦溪笔谈》,用胡道静《新校正》本,1957年版,第177~178页(299条)。 [64][64]《校证》。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1956年版,第570~571页(299条)。 [65][65]《科技史》。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4卷第3分册(英文本),1971年版,第82~83页。 [66][66]《选读》。北京大学李群:《梦溪笔谈选读》,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30~32页。 [67][67]《选注》。上海师范大学等:《梦溪笔谈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1~132页。 [68][68]《评注》。中国科技大学等:《梦溪笔谈评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49~50页。 [69][69]《法式》。李诫:《营造法式》,商务印书馆,1954年重印版。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