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单列表 > 书单详情
从《隐秘的角落》看儿童问题
ivana 创建于:2020-07-06 共18本书 5387人看过
“隐秘的角落”里,少年们在痛苦中成长。大人们对这种痛苦是无视无感的,他们打牌、工作、交际、幽会,却对自己孩子的心理活动视而不见……
儿童 犯罪 留守儿童 儿童保护 儿童教育
  • 王雪梅 著
    2014-07出版
    本书对东西方儿童福利理论、体系、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考察了儿童福利制度演进历史,探究了不同国家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特点、模式及其变革以及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状况以及变革的必要性。作者认为,中国儿童福利制度体系应满足儿童在物质、心理、精神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采用政府为主导、家庭承担首要责任、专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模式,尽快从福利服务模式转向普惠制儿童福利模式。
    ¥22.5
  • 陈立钧 [美]杨大力 任强 著
    2016-11出版
    本书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经济福祉、身体健康、心理和社会-情感福祉、教育获得与认知发展、家庭与社会环境 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儿童的生存现状和面对的问题,分析了在城乡流动背景下的城市儿童、乡村留守儿童以及流动儿童之间的差别和差距,分析了政策演变对这些儿童所产生的影响、教育提供方面对儿童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4.7
  • 李洁 著
    2018-08出版
    在我国,刑法理论对犯罪对象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但其实犯罪对象与刑法学理论的许多基础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犯罪对象内容的不同界定,直接关系着许多刑法学理论问题的内容设定,也关乎分则罪名的成立与理论自洽。通过法哲学与刑法犯罪理论的深入分析,作者认为,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现象形态,是任何犯罪都应具备的共同要素。并对刑法学界长期认为脱逃罪、偷越国边境罪无犯罪对象,受贿罪以贿赂为对象的认识错误等进行了澄清。
    ¥20.4
  • 赵维泰 著
    2016-11出版
    本书详细叙述了与主流社会和主导文化具有同质性差异的边缘特征及亚文化之中的流浪儿童社会现象;深入全面地论证了流浪儿童群体是人道灾难和社会问题造祸的结果;将流浪儿童、流浪生活和流浪文化,既作为三位一体予以关联,又作为相互对应的范畴予以立体化、多面化调查和解析,清晰理出流浪未成年人生活现象和行为方式中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关于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理论、方法和对策。
    ¥29.4
  • 苑立新 主编;寇虎平 王秀江 何玲 副主编
    2019-08出版
    本书由中国儿童中心组织编撰,以“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为主题,力图较为全面地呈现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其中,调查研究通过典型城市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对全国10个城市近15000名城乡儿童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呈现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状况、特征及其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专题研究分析了儿童校外生活相关政策,呈现了当前儿童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发展情况;案例研究展现了国内各类机构对儿童校外生活进行的探索及提供的服务,以及日本中小学生修学旅行和芬兰课外教育的概况。
    ¥47.4
  •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家庭与儿童研究中心 著
    2017-04出版
    本书结合儿童保护试点工作,对中国儿童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对国外儿童保护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提出在中国建立具有四个基本要素的、能够为所有未成年人提供底线保护的有效的儿童保护制度的建议,并分别对儿童保护四个基本要素中的儿童保护的主管机构、儿童保护的行政和司法程序、干预和替代性养护三个要素做了专门的研究和分析。
    ¥22.5
  • 尚晓援 张雅桦 著
    2011-11出版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家长看重孩子,不惜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父母对儿童进行体罚是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合理的教育方式。在此背景下,中国是否存在针对儿童的暴力、虐待、忽视和剥削?在家庭之外,是否存在对儿童提供有效的保护的制度?本书考察了针对儿童的暴力、虐待、忽视和剥削现象,分析了中国的儿童保护制度,并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中国需要建立一个什么制度,能够对所有的儿童提供有效的保护。
    ¥14.4
  • 邵维国 著
    2012-12出版
    本书稿是对作者上一部著作《犯罪论体系——司法评价犯罪的标准、步骤和方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的通俗简易表达。《犯罪论体系——司法评价犯罪的标准、步骤和方法》提出并详细论证了“四标准六步骤”的犯罪论体系,重在哲学和逻辑上的论证,对于犯罪论体系中的一些专门性知识没有进行阐释和论述。本书在坚持“四标准六步骤”的犯罪论体系的基础上,从“犯罪概述”、“刑事违法判断的标准”、“主观恶判断的标准”、“刑事违法判断的步骤”、“主观恶判断的步骤”、“司法评价犯罪的方法”等方面重点对专门性知识进行阐述和说明。尤其是对于司法评价犯罪的步骤作了如下改正:第一步,犯罪客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第二步骤,犯罪客观要件实质符合判断,第三步,犯罪客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前三者是刑事违法性判断步骤。第四步,犯罪主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第五步,犯罪主观要件实质符合判断,第六步,犯罪主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后三者是主观恶性的判断步骤。
    ¥20.7
  • 庄曦 著
    2016-12出版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在城市、农村两种文化、价值观间双重拉力的作用下可能导致其产生自卑以及“同一性混乱”等心理危机。本书从文化、结构、心理三重融合框架入手,将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危机与其媒介接触特征综合起来考量,提出了社会融合视角下探讨流动儿童媒介使用行为的三个维度,即流动儿童媒介使用中的涵化效应、流动儿童媒介使用中的社会网络拓展、流动儿童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并沿着该路径展开具体探讨。
    ¥17.4
  • 亓迪 著
    2018-10出版
    人类绝大多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都集中在儿童期。儿童早期发展不仅影响后期学业表现,也对成年后收入、健康和事业成就有重要影响。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与它怎样对待儿童有密切关系。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系列儿童权益被侵犯的公共事件的发生不禁引发我们思考,该如何保护儿童,如何保障儿童健康、教育、生存和发展权利,如何促进儿童发展、改善儿童福祉状况。为创造一个有温度的健康美好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重要问题。
    ¥29.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