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2018年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

科学评价城市创新能力,是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学术支撑、方向引导的重要抓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政策价值。本报告通过对国内外创新理论研究的梳理、比较分析,对各国和国际组织创新研究、评价与实践的归纳总结,结合中国的发展特征,发展了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模型和指标框架,并提出了指标的选择和筛选、数据的处置、评价指数编制的方法等。最后根据相关模型和计算方法,给出了19个副省级(含)以上城市、16个省会(不含副省级)城市、263个地级市(不含地市级省会城市)、370个县级市的创新能力测评结果排序。

作者

刘正山 ,经济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国际创意城市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主要从事电影公共政策、电影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60余项,著有《中国电影综合评价与实证研究》《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理论与实证研究》等专著,发表论文100余篇。
朱俊成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Porter,Michael E.,Scott Stern,“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in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01-2002),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 Mole V.,Elliott D.,Enterprising Innovation:An Alternative Approach,London:Burns & Oates,1987.
  • Dodgson M.,Rothwell R.,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Lond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1995.
  • BÅ Lundvall,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London:Anthem press,2010.
  • Jacobs J.,The Economy of Cities,New York:Random House,1969.
  • Rogers E.M.,“Diffusion of Preventive Innovations”,Addictive Behaviors 27.6(2002).
  • Martins,João,and Linda Veiga,“Innovations in Digital Government as Business Facilitators:Implications for Portugal”,GEE Papers 97 (2018).
  • Akcigit,Ufuk,and William R. Kerr,“Growth through Heterogeneous Innovation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26.4 (2018).
  • Amin,Ash,and Nigel Thrift,“Institutional Issues for the European Regions:From Markets and Plans to Socioeconomics and Powers of Association”,Economy and Society 24.1 (1995).
  • Ponomariov,Branco,and Hannes Toivanen,“Knowledge Flows and Bases in Emerging Economy Innovation Systems:Brazilian Research 2005-2009”,Research Policy 43.3 (2014).
  • Laursen,Keld,and Ammon J. Salter,“The Paradox of Openness:Appropriability,External Search and Collaboration”,Research Policy 43.5 (2014).
  • Nelson,Richard R.,Understanding Technical Change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En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1991;New York,En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Company,Incorporated,1991.
  • Spencer,Jennifer W.,“Firms’ Knowledge-sharing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Innovation System: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Flat Panel Display Industr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3 (2003).
  • Marshall,Alfred,Principles of Economics:An Introductory Volume,London:Macmillan,1961.
  • Florida,Richard,“The Creative Cla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8.3 (2014).
  • 王洋:《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年第3期。
  •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 森谷正规:《日本的技术》,上海翻译出版社公司,1985。
  • 陈超、王世伟:《科技创新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 杨英辰:《技术创新与大众消费文化》,《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第7期。
  • 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
  •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2009。
  • 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
  •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
  • 周天勇:《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08)》,红旗出版社,2008。
  • 周天勇:《加大力度推进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新浪财经,2008年3月3日,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80303/14384572788.shtml。
  • 周天勇、旷建伟:《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 周天勇、旷建伟:《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 张泰:《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启示录》,《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8期。
  • 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期。
  • 陈衍泰:《创新管理:从创新网络、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年第4期。
  • 刘尚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的财政科技》,《财政科学》2017年第11期。
  • 刘鹏、张运峰:《产业集聚、FDI与城市创新能力——基于我国264个地级市数据的空间杜宾模型》,《华东经济管理》2017年第5期。
  • 何舜辉、杜德斌、焦美琪、林宇:《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地理科学》2017年第7期。
  • 魏贺、何颖:《城市创新能力比较分析: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工业技术创新》2015年第4期。
  • 杨君游、谈冉、高秋芳、曾国屏:《城市创新能力简便测评指标体系研究-以深圳与其他城市的比较为例》,《科学与管理》2015年第1期。
  • 解旭霞、刘明广:《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广州为例》,《科技和产业》2016年第4期。
  • 童爱香、张敏、张红:《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2016年北上广深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2018年北京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智慧科技发展情报服务先行论坛。
  • 袁珩:《OECD谈数字时代的创新政策》,《科技中国》2019年第2期。
  • 马小芳、梁凯豪、郑伟:《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分析——以湖北省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11期。
  • 柳卸林、高太山:《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科学出版社,2014。
  • 孙玮:《城市传播的研究进路及理论创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12期。
  • 陈映芳:《城市中国的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 刘正山:《房地产投资分析》(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2018年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9.4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1. (一)创新的内涵界定
    2. (二)创新理论模型及其发展阶段
      1. (1)第一阶段:技术推动(Technology-push)的线性模型
      2. (2)第二阶段:需求引致(Market-pull)的线性模型
      3. (3)第三阶段:耦合模型(Coupling Model)
      4. (4)第四阶段:协同创新或集成创新模型(Integrated Model)
      5. (5)第五阶段:系统集成网络技术创新模型(Systems Integration and Networking,SIN)
      6. (6)第六阶段:国家创新系统模型(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
      7. (7)第七阶段:创新生态系统
      8. (8)第八阶段:区域创新能力模型
    3. (三)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维度研究
  • 二 各国政府与组织的创新相关评价实践
    1. (一)OECD创新模型
    2. (二)全球创新指数(GII)
    3. (三)欧洲创新记分板
    4. (四)全球创新城市指数
  • 三 我国代表性创新评测体系总结
    1. (一)科学技术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
    2. (二)科学技术部“创新型国家评价指标体系”
    3. (三)国家统计局“中国创新指数”
  • 四 城市创新能力:理论模型及其解释
    1. (一)城市
    2. (二)创新、创新能力与城市创新能力
    3. (三)城市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
  • 五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 (一)城市创新能力的分解
    2. (二)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 1.指标选择的原则
      2. 2.指标框架的构建
      3. 3.指标解释
  • 六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数值处理与指标合成
    1. (一)数据的无量纲化
    2. (二)权重的确定
    3. (三)指标的合成算法
      1. 1.分类指标的合成方法
      2. 2.综合评价指标合成方法
  • 七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2018年度)
    1. (一)副省级(含)以上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
    2. (二)省会(不含副省级)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
    3. (三)地级市(不含地市级省会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前100名)
    4. (四)县级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前100名)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