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中日文化视域中洛阳的文化表象
关键词
作者
黄婕 ,1977年生,汉族,河南洛阳人。日本国立长崎大学环境科学博士,现为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著有《华夏之心:中日文化视域中的洛阳》《洛阳传》,著作获得河南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特等奖等奖励多项。
检索正文关键字
章节目录
-
第1节 洛阳的“实像”与“虚像”
- 如何“看”洛阳
- “文化表象学”与“文化表征”
- 关于洛阳的“文化表象”
-
第2节 天下之中:先秦时期洛阳的文化表象
- 先秦时期的洛阳
- 洛邑的营造
- 先秦时期洛阳的文化表象——“天下之中”
- (一)地理环境居中
- (二)文明程度领先
- (三)政治意图的渲染
- 从“洛阳”到“中国”,再到“天下”
- “天下之中”的确立与影响
- (一)“天下之中”的文化优势
- (二)“天下之中”与“王道”的相互彰显
- (三)定都洛阳的惯性
- 小结
-
第3节 礼制之美:两汉时期洛阳的文化表象
- 两汉时期的洛阳
- 被刘邦心仪的洛阳城
- 东汉时代的九六城
- 都邑赋中的洛阳书写
- (一)汉赋与都邑赋
- (二)《两都赋》中的洛阳形象
- 两汉时期洛阳的文化表象——礼制之美
- (一)东汉统治者的政治主张
- (二)复兴礼乐制度的举措
- “礼制之美”对后世的影响
- (一)东汉世风
- (二)王道与霸道的思想冲突
- 小结
- 两汉时期的洛阳
-
第4节 融合之始: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的文化表象
- 洛阳城的几番兴废
- (一)东汉灭亡与洛阳城的毁灭
- (二)洛阳城与魏晋的兴亡
- (三)北朝的统一与洛阳城的再建
- 思想的融合(以魏晋时期为主)
- (一)儒学思想由盛转衰
- (二)魏晋玄学的产生
- 民族的融合(以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为主)
- (一)洛阳争夺战
- (二)北魏的洛阳迁都
- (三)从乐府诗考察民族融合的实态
- 宗教的融合(以北朝为中心)
- (一)三教与洛阳
- (二)从《洛阳伽蓝记》看三教的融合
-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的文化表象——融合之始
- “融合之始”的影响
- 小结
- 洛阳城的几番兴废
-
第5节 归心之地:隋唐时期洛阳的文化表象
- 隋唐洛阳城
- 唐诗中的洛阳形象
- (一)关于洛阳诗词作品的数量
- (二)唐诗中的洛阳形象:“王权帝都”
- (三)唐诗中的洛阳形象:“繁华都市”
- (四)唐诗中的洛阳形象:“思乡情怀”
- 隋唐时期洛阳文化表象——“归心之地”
- “文化乡愁”的确立
- (一)安史之乱——强化唐代洛阳文化认同的历史转折点
- 从“文化乡愁”到“归心之地”
- (一)“汉”“胡”的对立意识
- (二)洛城复兴与汉文化元素的强化
- 根在河洛
- (一)家国意识的延伸
- (二)全国各地的“洛阳”
- 小结
-
第6节 理学之源:北宋时期洛阳的文化表象
- 五代十国与北宋时期的洛阳城
- 儒学复兴的历史土壤
- (一)礼乐制度的起点
- (二)儒学之风
- 洛阳风土促使形成的“二程洛学”
- (一)政治环境的影响
- (二)学术环境的影响
- (三)洛阳风土人情对“二程”价值观的影响
- 北宋时期洛阳的文化表象——理学之源
- (一)儒学复兴的城市氛围
- (二)在与新学对抗中发展的洛学
- “理学之源”的影响
- (一)走出洛阳的洛学
- (二)儒学复兴的影响
- 小结
- 第7节 南宋以后的洛阳文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