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参与全球化产业分工研究

关键词

作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旭、邱斌、刘修岩、李松林,2019,《多中心结构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世界经济》,第8期。
  • 丛晓男、宫同瑶,2018,《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加拿大FTA经济影响评估及谈判前瞻》,《经济问题探索》,第12期。
  • 戴翔、张二震,2018,《逆全球化与中国开放发展道路再思考》,《经济学家》,第1期。
  • 戴翔、刘梦、张为付,2017,《本土市场规模扩张如何引领价值链攀升》,《世界经济》,第9期。
  • 戴翔、徐柳、张为付,2018,《集聚优势与价值链攀升:阻力还是助力》,《财贸研究》,第11期。
  • 邓子梁、陈岩,2013,《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生存的影响:基于企业异质性的研究》,《世界经济》,第12期。
  • 董琴,2018,《“逆全球化”及其新发展对国际经贸的影响与中国策略研究》,《经济学家》,第12期。
  • 杜朝晖,2000,《经济全球化与各国竞争政策的协调》,《世界经济文汇》,第6期。
  • 段元萍,1999,《经济全球化与我国跨国经营的动因》,《世界经济研究》,第5期。
  • 冯文光,1998,《关于全球化的经济哲学思考》,《东南学术》,第6期。
  • 符淼,2009,《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空间计量学解释》,《经济学》(季刊),第3期。
  • 傅钧文,2000,《“全球化之谜”与开放中的金融抑制》,《世界经济研究》,第6期。
  • 高运胜、王云飞、蒙英华,2017,《融入全球价值链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8期。
  • 葛浩阳,2018,《经济全球化真的逆转了吗——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探析》,《经济学家》,第4期。
  • 葛顺奇、罗伟,2015,《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研究》,《经济研究》,第11期。
  • 古志辉,2015,《全球化情境中的儒家伦理与代理成本》,《管理世界》,第3期。
  • 韩峰、柯善咨,2012,《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管理世界》,第10期。
  • 何宇、张建华、陈珍珍,2020,《贸易冲突与合作: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解释》,《中国工业经济》,第3期。
  • 胡建雄,2017,《本轮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经济逻辑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第6期。
  • 胡洁、陈彦煌,2011,《贸易自由化、产业聚集与失业:新经济地理观》,《世界经济》,第3期。
  • 胡宗彪,2014,《企业异质性、贸易成本与服务业生产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7期。
  • 黄范章,1998,《经济全球化,东亚模式,金融风险》,《金融研究》,第10期。
  • 黄高晓,1998,《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社会主义研究》,第5期。
  • 黄玖立、冼国明,2012,《企业异质性与区域间贸易:中国企业市场进入的微观证据》,《世界经济》,第4期。
  • 江小涓,2008,《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分析》,《经济研究》,第2期。
  • 蒋冠宏,2015,《企业异质性和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中国企业的检验证据》,《金融研究》,第12期。
  • 金碚,2016,《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兼论“一带一路”的互通观念》,《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 金太军、姚虎,2014,《国家认同:全球化视野下的结构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 金煜、陈钊、陆铭,2006,《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经济研究》,第4期。
  • 李本和,2000,《全球化的多重影响与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第10期。
  • 李京文,2000,《经济全球化影响与挑战》,《经济学家》,第6期。
  • 刘斌、顾聪,2019,《互联网是否驱动了双边价值链关联》,《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
  • 刘斌、王乃嘉、屠新泉,2018,《贸易便利化是否提高了出口中的返回增加值》,《世界经济》,第8期。
  • 刘桂斌、刘勤,1998,《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利用及其若干理论问题的审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启示》,《亚太经济》,第11期。
  • 刘克逸,1999,《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世界经济文汇》,第5期。
  • 刘放仁、黄建忠,2015,《异质出口倾向、学习效应与“低加成率陷阱”》,《经济研究》,第12期。
  • 刘维林、李兰冰、刘玉海,2014,《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第6期。
  • 刘奕、夏杰长、李垚,2017,《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 卢晓菲、章韬,2020,《全球价值链贸易对区域贸易协定发展的影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第4期。
  • 鲁志强,2000,《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管理世界》,第6期。
  • 栾文莲,2018,《对当前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分析评判》,《马克思主义研究》,第4期。
  • 罗曼洁,1998,《跨国公司R&D全球化趋势初探——兼论我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新取向》,《国际经贸探索》,第6期。
  • 罗伟、吕越,2019,《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世界经济》,第5期。
  • 吕越、罗伟、刘斌,2015,《异质性企业与全球价值链嵌入:基于效率和融资的视角》,《世界经济》,第8期。
  • 吕越、盛斌、吕云龙,2018,《中国的市场分割会导致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下降吗》,《中国工业经济》,第5期。
  • 马丹、何雅兴、张婧怡,2019,《技术差距、中间产品内向化与出口国内增加值份额变动》,《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
  • 马德功、曹文婷,2018,《逆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研究》,《上海经济研究》,第11期。
  • 马述忠、王笑笑、张洪胜,2016,《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能否缓解人口红利下降的压力》,《世界经济》,第7期。
  • 马述忠、张洪胜、王笑笑,2017,《融资约束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来自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理论与证据》,《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 毛其淋、盛斌,2013,《贸易自由化、企业异质性与出口动态——来自中国微观企业数据的证据》,《管理世界》,第3期。
  • 毛其淋、许家云,2019,《贸易自由化与中国企业出口的国内附加值》,《世界经济》,第3期。
  • 毛其淋、许家云,2018,《外资进入如何影响了本土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经济学》(季刊),第4期。
  • 倪红福,2016,《全球价值链中产业“微笑曲线”存在吗?——基于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1期。
  • 潘文卿、李跟强,2018,《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存在“微笑曲线”吗?——基于供给与需求双重视角》,《管理评论》,第5期。
  • 彭支伟、张伯伟,2018,《中国国际分工收益的演变及其决定因素分解》,《中国工业经济》,第6期。
  • 钱学锋,2008,《企业异质性、贸易成本与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管理世界》,第9期。
  • 邱泉、邱蓉,2000,《金融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财经科学》,第s2期。
  • 裘元伦,1999,《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世界经济》,第12期。
  • 任勤,1998,《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5期。
  • 尚涛,2015,《全球价值链与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增加值贸易与Koopman分工地位指数的比较分析》,《经济学家》,第4期。
  • 邵朝对、苏丹妮,2017,《全球价值链生产率效应的空间溢出》,《中国工业经济》,第4期。
  • 盛斌、景光正,2019,《金融结构、契约环境与全球价值链地位》,《世界经济》,第4期。
  • 施炳展、冼国明、逯建,2012,《地理距离通过何种途径减少了贸易流量》,《世界经济》,第7期。
  • 苏丹妮、盛斌、邵朝对,2019,《国内价值链、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世界经济》,第10期。
  • 苏立君,2017,《逆全球化与美国“再工业化”的不可能性研究》,《经济学家》,第6期。
  • 孙维炎,1999,《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珠澳经济合作》,《世界经济》,第12期。
  • 唐东波,2012,《贸易政策与产业发展: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分析》,《管理世界》,第12期。
  • 唐东波,2011,《全球化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劳资议价能力的分析》,《管理世界》,第8期。
  • 唐任伍,2000,《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对策》,《世界经济》,第10期。
  • 唐宜红、张鹏杨、梅冬州,2018,《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国际经济周期联动: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世界经济》,第11期。
  • 田毕飞、陈紫若,2017,《创业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效应与机理》,《中国工业经济》,第6期。
  • 佟家栋、谢丹阳、包群等,2017,《“逆全球化”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笔谈:“逆全球化”浪潮的源起及其走向:基于历史比较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第6期。
  • 佟家栋、刘程,2018,《“逆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动态》,第7期。
  • 佟新,2000,《全球化下的国际人口迁移》,《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 王奔,1998,《从地理结构看香港和新加坡国际贸易的竞争关系》,《管理世界》,第5期。
  • 王琦,2000,《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策》,《管理世界》,第6期。
  • 王孝松、吕越、赵春明,2017,《贸易壁垒与全球价值链嵌入——以中国遭遇反倾销为例》,《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 王学东、韩旭,2017,《逆全球化态势下金砖国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性解释》,《亚太经济》,第3期。
  • 王直、魏尚进、祝坤福,2015,《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中国社会科学》,第9期。
  • 王卓君、何华玲,2013,《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中国社会科学》,第9期。
  • 刘斌、魏倩、吕越、祝坤福,2016,《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升级》,《经济研究》,第3期。
  • 魏悦羚、张洪胜,2019,《进口自由化会提升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吗——基于总出口核算框架的重新估计》,《中国工业经济》,第3期。
  • 吴福象、段巍,2017,《国际产能合作与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5期。
  • 吴意云、朱希伟,2015,《中国为何过早进入再分散:产业政策与经济地理》,《世界经济》,第2期。
  • 伍贻康、黄烨菁,1998,《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世界经济与政治》,第12期。
  • 徐秀军,2017,《逆全球化挑战下金砖国家经济合作的增长点》,《亚太经济》,第3期。
  • 许德友、梁琦,2012,《贸易成本与国内产业地理》,《经济学》(季刊),第2期。
  • 许和连、成丽红、孙天阳,2017,《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升效应——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 许明、李逸飞,2018,《中国出口低加成率之谜:竞争效应还是选择效应》,《世界经济》,第8期。
  • 许明、邓敏,2016,《产品质量与中国出口企业加成率——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国际贸易问题》,第10期。
  • 颜银根、安虎森,201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FDI流入能替代进口贸易吗?——基于新经济地理贸易自由化的研究》,《经济评论》,第4期。
  • 杨美景,1998,《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选择》,《中国经济问题》,第6期。
  • 殷德生、唐海燕、黄腾飞,2011,《国际贸易、企业异质性与产品质量升级》,《经济研究》,第s2期。
  • 余振、周冰惠、谢旭斌、王梓楠,2018,《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 袁志刚、饶璨,2014,《全球化与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管理世界》,第3期。
  • 张成思,2012,《全球化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机制模型》,《经济研究》,第6期。
  • 张海燕,2013,《基于附加值贸易测算法对中国出口地位的重新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第10期。
  • 张杰飞、李国平、柳思维,2009,《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型及政策分析:Harris-Todaro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综合》,《世界经济》,第3期。
  • 张燕玲,1998,《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产品创新》,《国际金融研究》,第12期。
  • 赵永亮、朱英杰,2011,《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与经验研究:综述》,《经济学家》,第9期。
  • 郑昭阳、孟猛,2011,《基于投入产出法对中国出口中价值含量的分析》,《南开经济研究》,第2期。
  • 周光辉、刘向东,2013,《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及治理》,《中国社会科学》,第9期。
  • 周琢、祝坤福,2020,《外资企业的要素属权结构与出口增加值的收益归属》,《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 朱行巧,1998,《经济全球化:中国何去何从?》,《世界经济与政治》,第12期。
  • 诸竹君、黄先海、余骁,2018,《进口中间品质量、自主创新与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
  • Cai X.,Lu Y.,Wu M.,et al.,2016,“Doe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Drive away Inbou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23).
  • Che Y.,Du J.,Lu Y.,et al.,2015,“Once an Enemy,Forever An Enemy?The Long-Run Impact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from 1937 to 1945 on Trade and Inves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96(1).
  • Ding H.,Fan H.,Lin S.,2018,“Connect to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10).
  • Fan H.,Gao X.,Li Y. A.,et al.,2018,“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Markups:Micro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46(1).
  • Fan H.,Gao X.,2017,“Domestic Creditor Rights and External Private Debt”,The Economic Journal,127(606).
  • Fan H.,Lai E. L. C.,Li Y. A.,2015,“Credit Constraints,Quality,and Export Price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43(2).
  • Fan H.,Li Y. A.,Yeaple S. R.,2018,“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10).
  • Fan H.,Li Y. A.,Yeaple S. R.,2015,“Trade Liberalization,Quality,and Export Pric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97(5).
  • Fan H.,Lin F.,Tang L.,2018,“Minimum Wage and Outward FDI from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35).
  • Feng L.,Li Z.,Swenson D. L.,2016,“The Connection between Imported Intermediate Inputs and Exports: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1).
  • Hummels D.,Ishii J.,Yi K. M.,2001,“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54(1).
  • Johnson R. C.,Noguera G.,2012,“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86(2).
  • Koopman R.,Wang Z.,Wei S. J.,2008,“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Assessing Domestic Value-adde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 NBER Working Paper.
  • Koopman R.,Wang Z.,Wei S. J.,2012,“Estimating Domestic Content in Exports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99(1).
  • Koopman R.,Wang Z.,Wei S J.,2014,“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4(2).
  • Lu J.,Lu Y.,Tao Z.,2010,“Exporting Behavior of Foreign Affiliates: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81(2).
  • Lu Y.,Ng T.,2013,“Import Competition and Skill Content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95(4).
  • Ma H.,Wang Z.,Zhu K.,2015,“Domestic Content in China’s Exports and Its Distribution by Firm Ownership,”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43(1).

参与全球化产业分工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1.8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和发展
  • 第二节 逆全球化的出现及其影响
  • 第三节 新新贸易理论与中国的企业异质性研究
  • 第四节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五节 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讨论
    1. 一 全球价值链测度方法
    2. 二 全球价值链影响因素
    3. 三 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