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快乐观的比较研究

摘要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快乐与人的本性最为契合,趋乐避苦是人性的普遍存在方式,而探讨快乐问题,是辨明人性进而成就德性的关键环节。然而,孔子的快乐哲学更强调内在超越的成仁明道之乐,而亚里士多德的快乐哲学更注重外在实现的完善德性之乐。孔子的快乐哲学最终指向仁德的落实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亚里士多德的快乐哲学的落脚点在于对人的理智德性和思辨活动的沉思与静观。两者关于快乐和德性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作者

邓玉琼 ,中央党校文史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儒家哲学、东西文化哲学比较。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汤一介:《在儒学中寻找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 《吕氏春秋》(上),中华书局,2011。
  • 张立文:《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葛荣晋:《儒家哲学智慧与寻找人生快乐》,《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3期。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下),人民出版社,1997。
  •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15。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快乐观的比较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0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