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2014年北京市社会治理的总体发展及问题分析

摘要

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审视首都治理,需要以更为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开阔的视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调整首都非核心功能,优化北京人口结构,通过进一步强化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推进基层参与式民主协商,全面推动社会主体承担公共服务,解决公共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北京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法制的健全和治理能力的培育,使社会主体能够依法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

作者

马晓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与社区研究。
殷星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治理、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等。主持完成“平安北京建设研究”“构建首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研究”“首都群体性事件媒体应对措施研究”等多项课题,出版《城市反恐怖研究(三卷本)》《城市反恐怖行动概论》《天网:北京奥运社会面安保遗产研究》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70余篇,多次获得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
袁振龙 ,社会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三级研究员,北京市“四个一批”理论人才。主要从事社会治理、城市安全、社会治安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首都高端智库重大项目等课题几十项。出版《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社区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著作8部,主编《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5部,参与编撰《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发展报告(2022~2023)》。先后在《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发表文章5篇,在《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篇,在其他学术期刊等发表各类论文、研究报告100余篇,撰写的26篇研究报告先后获得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
姚兵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2014年北京市社会治理的总体发展及问题分析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4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2014年北京社会治理发展现状
    1. (一)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 1.以首都战略定位明确北京市社会治理的目标
      2. 2.以调整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北京人口结构为重点治理首都“特大城市病”
      3. 3.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治理首都“城市病”的根本出路
    2. (二)增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推动社会组织承担更多公共服务
    3. (三)推行参与式民主协商机制,提高社区治理的水平
      1. 1.北京市东城区建立的社区“一委三会一站”机制,推进了社区多元主体的参与共建
      2. 2.西城区通过成立地区管理委员会推动驻区单位参与社会治理
      3. 3.朝阳区实践的“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也取得了好的参与效果
      4. 4.海淀区建立的“四方议事”制度,形成了居民公共事务治理的协调机制
    4. (四)社会治理手段信息化,网络和通信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5. (五)虚拟社会日趋复杂化,北京市网络治理取得一定新进展
  • 二 北京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依法进行社会治理的制度环境不足
    2. (二)参与社会治理的长效化、规范化机制不健全
    3. (三)公众的参与意识不足
    4. (四)社会主体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 三 进一步提升北京市社会治理水平的思路与对策
    1. (一)健全法制,形成社会主体依法参与治理的制度环境
    2. (二)完善机制,规范治理主体参与的程序
    3. (三)创新渠道,拓展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
    4. (四)重视教育,培育社会力量依法参与治理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