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传统道德现代转化的契机与路径

关键词

作者

陈晓曦 (1974~),男,安徽六安人,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讲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刘清平.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J].哲学研究,2002(2):43-47.
  • [2]郭齐勇.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J].哲学研究,2002(2):27-30.
  • [3]郭齐勇.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1.
  • [4]梁林军.从“亲亲互隐”的争论看《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J].伦理学研究,2005(5):111-112.
  • [5]腾讯新闻.如何看待高玉伦亲戚“大义灭亲”.[EB/OL].[2014-09-15]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2916.html?pgv_ref=aio2021&ptlang=2052.
  • [6]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8-39.
  • [7]朱熹.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082.
  • [8]吴震.阳明心学与劝善运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53-59.
  • [9]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10]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6-90.
  • [11]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方法论反思[J].哲学研究,2006(4):34-39.
  • [12]张汝伦.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谈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反向格义”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60-76.
  • [13]邓晓芒.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评郭齐勇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J].学海,2007(1):5-23.
  • [14]胡治洪.指“误”者之误——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J].学海,2007(2):33-39.
  • [15]钱鍾书.钱鍾书论学文选:第二卷[M].舒展,选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201-202.
  • [16]安乐哲,郝大维.《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J].中国哲学史,2002(3):5-17.
  • [17]邓安庆.《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 [18]伽达默尔.友谊与团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497-501.
  • [19]马丁·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M].欧东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14.
  • [20]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M].北京:三联书店,1996:20.
  • [2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
  • [22]柯小刚.儒法关系的共和意义[EB/OL].[2012-05-30].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2720/.

传统道德现代转化的契机与路径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3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