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过程建构主义视域下南太平洋地区的合作

摘要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体系层次,并且在相互对话和辩论中逐步形成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脉络和分析框架。但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忽略了社会互动过程与社会关系,所呈现的是静态的形式,而过程建构主义则呈现动态的形式。太平洋岛国的多样性、差异性以及地区合作的动态性决定了不能用静态的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该地区的合作。本文以过程建构主义为指导,认为南太平洋地区的合作符合过程驱动模式,并且在过程建构主义视域下,过程和关系是南太平洋地区未来深入合作的驱动力。本文还通过南太平洋地区的合作框架、印度参与该地区的合作以及斐济的社会化进程这三个案例,来检验过程驱动模式。

作者

梁甲瑞 ,男,2017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18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全球海洋治理以及太平洋岛国研究。任职以来在《太平洋学报》、《国际论坛》、《中国软科学》、《德国研究》、China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中美南太平洋地区合作:基于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视角》;目前主持自然资源部委托项目“中国与小岛国海洋高层会晤机制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海洋强省建设研究专项“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治理及对山东的启示”(19CHYJ11)。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过程建构主义视域下南太平洋地区的合作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问题提出
  • 二 文献和研究回顾
  • 三 提出假设
  • 四 案例验证
    1. (一)地区合作框架与南太平洋地区合作
      1. 1.南太平洋地区岛国合作环境
      2. 2.南太平洋地区的合作特点
      3. 3.南太平洋地区与东盟的关系
      4. 4.南太平洋地区与区域外国家的合作
    2. (二)印度参与南太平洋地区合作:在过程中建构身份和意义
      1. 1.印度和南太平洋地区合作的背景
      2. 2.双方合作过程的建构
    3. (三)斐济的社会化
  • 五 结论和启示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