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微博平台上的公众互动与舆论形成

关键词

作者

常松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2010年以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成果均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为优秀等次。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学、网络社会学、舆论学等。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4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编和撰写5部论著、担任9部论著副主编。在我国新媒体舆情中博客舆情、微博舆论、舆情治理等方面研究的成果和学术观点得到了业界的认同;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舆情传播、制定相关针对性善治措施提供了智库建言。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微博平台上的公众互动与舆论形成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7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微博舆论与公众
    1. 一 舆论与公众
    2. 二 微博舆论与公众
  • 第二节 微博舆论与公众互动的传播动因
    1. 一 社会原因:社会阶层分化存在的社会矛盾
    2. 二 体制原因:现实中利益表达渠道不畅
    3. 三 技术原因:网络发展提供政治参与渠道
    4. 四 心理原因: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形成群体心理
  • 第三节 微博舆论与公众互动的传播机制
    1. 一 传播类型
      1. 1.从互动方式分:意见互动、情绪互动、心理互动
      2. 2.从事件指向分:抗争型、曝光型、娱乐型 、救助型
    2. 二 传播模式
      1. 1.单中心→边缘传播模式
      2. 2.多中心交叉扩散→边缘传播模式
    3. 三 传播特征
      1. 1.微博舆论主导权精英化
      2. 2.微博舆论载体移动化
      3. 3.微博舆论扩散圈层化
      4. 4.微博舆论传播裂变化
      5. 5.微博舆论语言娱乐化
  • 第四节 微博舆论与公众互动的社会影响
    1. 一 传播缺失
      1. 1.微博传播的匿名性特征,使流言谣言在微博上的传播更难以辨别和控制
      2. 2.微博传播的群体极化特征,可能会促使微博舆论事件转化为网下行动
    2. 二 传播功能
      1. 1.建构公共话语空间,推动社会法治进程
      2. 2.公民意识崛起,促进民主政治进程
  • 第五节 微博舆论与公众互动的影响因素
    1. 一 社会学分析
      1. 1.文化传统
      2. 2.中国舆论场
    2. 二 心理学分析
      1. 1.社会心理
      2. 2.娱乐调侃心理
      3. 3.不信任心理
      4. 4.同情心理
      5. 5.看客心理
      6. 6.他人意见
      7. 7.群体心理
    3. 三 传播学分析
      1. 1.舆论主体
      2. 2.舆论客体
      3. 3.传播媒介
      4. 4.政府组织
      5. 5.意见领袖
  • 本章小结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